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為小米OV手機AI大戰的幫凶!

華為小米OV手機AI大戰的幫凶!

看點:手機AI圈地戰打響!資本步步緊逼,商湯曠視肉搏。

從2017下半年以來,行業對於人工智慧的關注重點開始逐漸從技術突破轉移到產業落地,這也對大大小小的AI創業公司提出了終極靈魂拷問——市場在哪?客戶在哪?

於是,在最初的一兩年間,人工智慧在行業重重迷霧中兜兜轉轉,不斷嘗試。再加上從2017年下半年以來,資本對於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兩隻AI獨角獸的不斷親睞、步步緊逼,致使其估值一度高達30億美元——要知道,商湯科技成立至今也只有短短三年半時間。

只有一個億級、甚至十億級的用戶量與業務量,才能夠撐得起此等巨額體量的融資與估值。可放眼望去,即便是被幾乎所有AI視覺公司掛在嘴邊的安防市場,其攝像頭出貨量也只在1億顆左右,其中能容下AI的高端產品不到20-30%(數據來自深鑒科技CEO姚頌採訪),市場究竟在哪?

答案就在不遠處——智能手機。

根據Gfk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4.49億台,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而與此同時,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日趨飽和、行業進入洗牌期、逐漸逼近負增長,各大手機廠商開始不斷追求技術創新與升級,也紛紛將目光轉到了人工智慧上。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曾經對智東西記者說,「人工智慧,將會成為未來5-10年里影響手機行業競爭格局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它不僅能支撐智能終端人機交互模式的變革,未來甚至還能變革手機商業模式。

一邊是嗷嗷待哺的AI創企,一邊是躍躍欲試的手機廠商。兩者一拍即合,硝煙開始漫起。

隨著手機逐漸成為消費端AI的最大落地場景,以商湯和曠視為首的一批AI公司們已經悄然打響了一場「手機圈地戰」——你搶下vivo、我奪下小米、你搶下OPPO、我搶下美圖秀秀、你奪下王者榮耀……


目前,AI視覺落地到手機的業務可以分為成像、感知、識別、理解四大類,簡答來說對應的功能分別是:

* 成像:攝像頭成像優化、手機3D成像、AI智慧雙攝等;

* 感知:攝像頭景深採集、運動增強去糊等;

* 識別:識別人臉、動物、美食等不同物體,可以進行解鎖跟拍照優化,這一階段屬於較為高級的計算機視覺;

* 理解:基於AI識別,對於視頻與圖片的進一步理解,可以用在廣告、電商業務優化等。

商湯科技CEO徐立在一次採訪中對智東西表示,在這四大塊里,成像和感知兩方面對技術要求沒有那麼高,沒有AI技術也能完成,有不少企業在切入,裡面也包括虹軟這類老牌廠商;識別和理解這兩方面則有少數幾家AI企業在切入,能夠單獨提供比如美顏、解鎖等應用。

「國內主流手機的AI 3D成像方案都是商湯提供的,」徐立說,尤其是AI智慧雙攝方案,「商湯是全中國唯一一家不需要支架就能做(場景)3D的。」

原先手機的雙攝方案需要在兩個攝像頭之間做一個硬體支架,才能保證兩個攝像頭的像素點無縫拼合,形成場景3D成像。商湯的AI雙攝方案則可以省去這個硬體支架,通過AI場景識別將兩個攝像頭的成像拼合,形成場景3D成像。這個硬體支架的成本是2美元,如果你想省掉這2美元,據徐立表示「國內只商湯能做。」

最近,vivo在印度、泰國等幾個海外市場發布了vivo V9,其中就採用了AI智慧雙攝方案。vivo V9將面向印度、菲律賓等海外市場銷售,可以理解為剛剛發布的vivo X21低配版,其外觀與vivo X21非常的接近,主打AI智慧引擎、AI美顏自拍等功能。這款手機在國內幾乎一直未曾有過消息。

而vivo X21的國內正常配置版本的人臉識別及優化技術,則來自於商湯科技的「老冤家」——曠視科技。有趣的是,vivo這種國內版與海外版區別對待的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據報道,此前發布的vivo X20正好反過來,其國內版人臉識別技術被商湯拿下,海外版(如印度、印尼等)則花落曠視。


在被問到「手機廠商合作夥伴有哪些?」時,曠視的公開宣傳口徑為:華為、vivo、小米、鎚子、美圖、聯想等國內主流手機廠商。而商湯的公開宣傳口徑則為:華為、OPPO、小米、奇酷、努比亞等國內主流手機廠商。

看似平分秋色,甚至有點高度重合、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不過如果我們把商湯和曠視與各大手機廠商的每項合作拆解開來,卻發現其中仍舊大有門道。總的來說,曠視的手機AI技術主要集中在兩大類:人臉解鎖、相冊聚類,並且已經取得了不少整機廠商的親睞。而商湯的戰線布局則更為廣泛,成像、識別、AR等都有涉獵,但在整機品牌「圈地戰」中表現較弱。

上圖是據智東西行業了解及公開資料整理出的各手機品牌商所採用的AI技術來源,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曠視在整機廠商的「圈地戰」中表現不俗,主打FaceID人臉解鎖技術;相對而言,商湯所提供的AI技術更為廣泛,在整機廠的「入口」圈地戰方面並不激進,更多選擇從較為長尾的軟體切入合作,包括人臉識別、人臉解鎖、AR等技術。

曠視CTO唐文斌曾經表示,「我們給幾乎所有的安卓廠商提供的人臉解鎖技術,同時我們也提供了基於手機單攝、雙攝、或者更複雜情況的3D攝像頭的影像處理技術,幫助你拍的照片能夠更美,在vivo X21手機裡面,就有曠視提供的3D打光技術。」

除了手機品牌商外,APP應用也是手機AI的另一戰場。這一戰場範圍更廣、用戶更多,既包括我們常見的美顏、視頻社交等,也包括了被曠視視為重點業務的互聯網金融等,以下為部分APP採用的AI技術來源整理。

金融業務是曠視的主戰場之一,落地的具體應用指的就是身份安全驗證。目前曠視的主營業務包括AI+金融、AI+安防、AI+手機,曠視CEO印奇曾經表示,在互聯網金融頭部1000家客戶中,80%至85%是曠視客戶,包括分期樂、宜信、小花錢包等,能帶來三四成收入。

當然,商湯科技也沒有放過互聯網金融這塊鮮肉,據另一間人工智慧技術提供方——雲從科技金融行業部總經理張興旺分析,在互聯網金融這一塊,曠視市場份額為50%左右,商湯在30%左右。

除了金融之外,AR也是一個具有不錯潛力的領域——這是商湯佔盡優勢的戰場。上個月,商湯與OPPO合作推出了AR開發者平台,能夠為AR開發者提供各種開發工具包,目前入駐APP包括京東AR購物、王者榮耀AR、網易悠夢。

而商湯自家的SenseAR引擎則在2016年推出,據商湯CEO徐立表示,目前SenseAR已經覆蓋超過90%的互聯網視頻應用,廣泛應用於直播、短視頻、美顏等AR應用,已經獲得超過80%的亞太市場,算是商湯在手機AI領域的特色業務。業內人士對此的評價是,「(去年一年)賺了幾千萬,利潤還是可以的,業務模式不算穩定。」


早年間,曠視曾經宣布與螞蟻金服合作,螞蟻金服會在其產品中使用曠視的AI技術,螞蟻金服也參投了曠視的C2輪融資。不過如果你現在打開支付寶的會發現,相關「刷臉」的頁面底部註明了「螞蟻佐羅提供技術支持」。

螞蟻佐羅是螞蟻金服孵化的科技平台, 2017年10月從螞蟻金服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公司,螞蟻佐羅計劃打造金融級的生物識別平台,包括人臉識別、眼紋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等技術。其技術除了在螞蟻金服和支付寶中應用外,現在已經逐漸輸出到肯德基刷臉支付、網商銀行認證、刷臉取快遞、刷臉酒店入住等場景中。

隨著行業對AI技術重視度的不斷提高,目前國內幾個「巨頭」APP(如微信、支付寶等)都開始逐步擺脫技術依賴,加大自研AI技術的比例,從BAT這種老玩家到滴滴、今日頭條等小巨頭,無不重金押注向人工智慧。

除了APP廠商在加大自研AI的腳步之外,手機品牌商也不例外。

就在前不久的4月4日,OPPO宣布成立OPPO研究院,下設六大研究所,圍繞AI、5G、影像處理和新材料新工藝等方向開展研究。

vivo則早在2017年就已經在聖地亞哥、北京、深圳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目前已經有近200人的團隊在做相關研究。今年3月19日,vivo還推出了自研的人工智慧虛擬助手Jovi。

美圖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智東西,在現在的美圖秀秀APP與美圖手機中,基本上採用的都是自研技術,包括人臉檢測、識別、美顏、分割等,未來人工智慧會在美圖的全線產品中滲透。美圖CEO吳欣鴻曾經表示,「美圖已經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

而令人有些感概的是,印奇曾經說過,「2013年美圖秀秀是我們第一個簽單客戶。」

在確認人工智慧成為重要技術趨勢之後,各大手機品牌商與應用提供方都紛紛開始加大AI技術自研比例,致使AI技術門檻降低。像OPPO、vivo這種設立內部研究院、將AI技術用於自家產品的也就算了;如果像螞蟻佐羅那樣剝離成獨立公司,致力於向外輸出AI技術的話,這種客戶變對手的場景恐怕是AI技術提供方最不願意看到的場景之一。


商湯和曠視是賺錢了的。

在幾天前的第三屆商湯人工智慧峰會上,商湯科技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湯曉鷗教授說,商湯科技在2017年已實現全面盈利,營收相比2016年增長420%。在說起具體的營收金額時,徐立給出的答案則是「億級」,2018年還要以300%-400%的速度增長。

而根據安信證券和易科的分析和預測,曠視科技2017年的營收將達到9000萬美元,並實現盈利。另一位業內人士向智東西給出了更為確切的營收數據:5.6億。不過印奇曾對這一數據回應道,「2017年確實是規模商業化比較重要的一年,增幅比較大,我們應該有盈利的可能,但這些具體數字不是真實的。」

就是這兩家已經盈利了的企業,卻在融資領域步伐一浪接一浪。去年7月,商湯科技曾宣布獲得4.1億美元B輪融資,一舉刷新國內AI創企融資紀錄,後來被曠視科技在同年10月以4.6億美元C輪融資的記錄超過。不過,就在不久前的4月9日,商湯科技宣布完成6億美元C輪融資,再度奪回第一寶座。

資本對這兩家AI獨角獸的親睞簡直前所未有。

▲自成立以來曠視與商湯的融資經歷

無論是真實還是假裝,這商湯與曠視從來沒有表現出迫切的融資慾望。此前業內還曾盛傳商湯科技將於2020年IPO上市,商湯在融B輪時曾為此簽下了三倍的對賭條約。不過徐立表示,商湯從始至終從來沒有簽過任何對賭條約。

接受完阿里領投的6億美元C輪後,商湯科技的估值已經達到了30億美元(也有消息稱是45億美元),如此高昂的融資與估值,再加之「2020年IPO」傳言的步步緊逼,尋找到持續的業務增長點對於商湯科技來說,的確是重中之重。

▲商湯各業務營收佔比

徐立向智東西透露,目前,在五大業務線中,手機業務已經在商湯中佔到了20%,剩下的四大業務分別為:IVA視頻安防等業務佔30%、互聯網業務佔20%、車載業務佔20%、其他新興業務佔10%。

▲曠視各業務營收佔比

而曠視的主營業務包括AI+金融、AI+安防、AI+手機,正如前文提到的,印奇曾經透露AI+金融佔據了曠視三四成的收入;根據易科預測,2017年曠視的AI+安防收入佔了總營收的44%,未來可超過半數。

「現階段,業務增長對於商湯來說很重要。」——徐立這樣說道。此前商湯之所以會接受阿里領投的6億美元融資,主要是基於業務增長的考慮,商湯可以將自己的AI技術放在阿里雲上,作為SaaS服務向用戶提供。

此外,在2017年11月,商湯還接受高通了高通的少量戰略投資,並在之前的10月與高通達成了戰略合作。徐立表示,通過高通技術團隊與商湯糰隊的合作開發,將商湯的人臉識別、物體追蹤、遊戲AR技術深度優化到高通的晶元上,可以形成軟硬體打包方案賣給OEM廠商。

「如果高通每年賣10億顆晶元,其中2億顆是搭載了商湯AI的高端晶元,那麼我們每個晶元收OEM廠商1塊錢,加起來就是2億元。」

在融資方帶來業務增長方面,曠視最為受益的其實不是手機,而是安防。由於曠視的AI+安防領域的主要付費客戶是政府,因此,C輪融資中的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的政府背景也對曠視的AI+安防領域的應用起到關鍵作用。


上文提到了雲從科技——另一人工智慧技術提供商,去年年底宣布完成5億人民幣融資。雲從科技的主要戰場之一也是金融,不過和商湯、曠視相比,主要集中在銀行方面。據稱雲從科技已經做到銀行業人臉識別技術第一大供應商之一,其技術被農行、中行、建行等80多家銀行使用。

在今年2月時,乘著iPhoneX的前置3D結構光技術熱潮,雲從科技也推出「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與上游廠商一起研發適配於智能手機的小型化3D結構光軟硬體,用於人臉識別與解鎖。

根據原理和硬體實現方式的不同,行業內所採用的3D機器視覺主要有三種:結構光、TOF 時間光、雙目立體成像。綜合來看,3D結構光方案更加適合消費電子產品前置近距離攝像,可應用於人臉識別 、手勢識別等方面,比2D圖像做人臉識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iPhone X的Face ID中就採用了人工智慧加持的3D結構光方案:數據採集由該機正面上方的景深感知攝像機(即「劉海兒」,TrueDepth Camera System)完成,其紅外線發射器可以發射3萬個偵測點,利用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將反射回來的數據與儲存在A11晶元隔區內的數據進行對比,實現用戶面部的3D讀取與處理。通過神經網路訓練的加持,Face ID失誤率僅為百萬分之一,遠小於Touch ID的五萬分之一。

寒武紀架構研發總監劉少禮博士曾經告訴智東西,「通過結構光發射器和紅外攝像頭配合,可以捕捉人臉的深度信息,比之前用2D圖像做人臉識別進步了很多。」

目前國產手機中主要還是基於可見光、紅外光感知2D人臉面部特徵檢測技術。這一技術通常是基於少量的樣本去預測、假設,並通過編寫的程序來判斷人臉的紋理信息,嘴巴大小,兩眼間距離等,得到的始終是二維的信息,無法得到眼睛凹陷程度、鼻子高度等3D信息,存在被攻擊的漏洞。

商湯和曠視此刻都在加大力度投入研發此項技術,但此項技術需要配合景深攝像頭等硬體技術發展,如今尚未有搭載國產3D結構光人臉解鎖方案的手機面市。


人工智慧從來都只是一項技術,只有「+」到某個行業中、為這個行業里的客戶帶來真實的、可以看得見的優勢或業務增長時,人工智慧的價值才能凸顯開來。目前AI能夠落地的領域有很多,從語音到自動駕駛、從醫療到教育不一而足;智能手機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個,但卻憑藉著巨大的單一出貨量成為人工智慧落地變現的一個重要場景。

在商湯、曠視的近身肉搏中,我們看到了手機領域的AI視覺圈地戰已經日益激烈,從最早的「刷臉解鎖」一路蔓延到拍照優化、人臉識別、相冊聚類、增強現實等等廣泛戰場中,還有不少玩家類似雲從科技的站在圈外躍躍欲試,正欲下海。

另一方面,手機品牌商與APP應用方也逐漸意識到了人工智慧的重要性,開始有意減少對外部AI技術方的依賴,甚至像螞蟻佐羅這樣成立獨立公司,從原先的客戶搖身一變,成為競爭對手。

從2017年下半年以來,行業的關注重點已經從AI技術逐漸轉移到行業落地。商湯與曠視——兩位「老冤家」——在融資與產品化路徑上的你追我趕,彼此都已經開始逐漸朝著AI平台的方面進發,爭相要做AI時代的「水和電」。

通過一窺兩大獨角獸AI公司在手機行業的落地場景,我們可以觀察到它們的現狀:如今的商湯與曠視,在技術方面,需要快速將積累的AI技術落地為產品、落地為工具,為其心心念念打造的大AI平台添磚加瓦;而在市場方面,尋求業務增長、尋求商業變現則成了重點任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東西 的精彩文章:

蘋果上季度賣了5220萬部手機 港交所IPO新規落地
早報:谷歌I/O大會六大產品更新 阿里89元智能音箱開售

TAG:智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