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了解真正的功德嗎?

你了解真正的功德嗎?

作為佛教徒,我們會常常提到功德,也會經常聽到功德。但是你真的了解什麼是功德嗎?現在的「功德」一詞已經被泛化了,很多人把「功德」當做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其實功德的本意是「行善所獲的果報」。勝鬘經中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心的凈化與提升上來,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 福報是外在的,功德是內在的;福報是有限的,功德是無限的。行善業而希求有形有相的回報,即成福報;追求自己心靈的提升,即是功德。功德一詞,現在使用已經泛化,有些時候也等同於福德。嚴格來講,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

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福德與智慧。通常說的「做功德」,多指「福德」。功德是指內心的福慧成就,內心無限量,功德無限量。功德是人內心對慈悲與智慧的體會、擁有。功德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境界。功德大小,不在於是誦咒還是念經,在於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別:誦哪個咒功德最大?念哪尊佛菩薩名號最管用?讀哪本經最殊勝?……這都錯了。真正的功德,從自己內心求,越至誠、恭敬、信任,功德越大。功德的本意是內心的慈悲與智慧,所以修行人要努力追求功德。現在「功德」一詞涵義已經被異化、俗化,在很多人心目中跟物質利益差不多,本身是一個誤解。

「功德」的另一個重要涵義之一就是「公德」。既然是做功德事,就應該為眾生著想,為環境著想,為大家著想,為別人著想,既高尚於世法,又印證於佛法,方顯功德之利! 佛法認為,功德一定要符合"公德"!自私狹隘,何談功德? 念佛最大的功德在於改變人心、凈化煩惱。如果心沒有改變,只是嘴裡念,那只有很少很少功德。如果一個人一邊念佛一邊作惡,說明內心根本沒有與佛號相應,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比如說吃素,是因為憐憫眾生,不忍食其血肉,有一顆慈悲的心,這才是功德所在,不在於有沒有沾到葷腥、是不是獨立乾淨的鍋等等。如果一味執著外在,因吃素而生起許多煩惱,那就背離佛法了。再比如說放生,尊重、愛護生命,是種下了長壽健康的正因,以此善業迴向,也能成為改善其他問題的助緣。但是如果一味懷著求回報的心去放生,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惻隱和慈悲,這樣的放生功德也是微乎其微的。

同理,做其他善行也是一樣,無論誦經、念佛還是拜佛、布施,修行最注重的都是內心的改變:善願是否策發,煩惱是否調伏,智慧是否增長?內心是不是更柔軟、更清凈了?不能把修行當做改善外境的交易行為,這樣的功利心與迷信祈禱的心無異,難以得到佛法實益。功德大小,在於自己的心。誦經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來統攝,都有功德,彼此相輔相成,增長福慧二資糧。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對立起來比較,是無益無謂的行為。就好比飲食,或飲或食都是為了滋養身體、維持生命,我們都需要,何必去比較到底哪個作用更大呢?

業障也好,功德也好,都是從心而生的。讀誦經典,讓心清凈了幾分,業障就能消除幾分。誦經、學佛不是跟佛菩薩做生意,只要誦幾卷經、念幾句佛,就可以得到健康、順遂與幸福。佛法真正的內涵是修心,讀誦經典是修行的一種方法。心好了,業好了,就會有好的果報。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內心去開發;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樂,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資糧;不能執著於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煩惱。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計的,不能以世間有形有相的物質來理解。發心承擔、供養的人,其功德也是產生在內心的,不在於外在物質的多寡,而且要發願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的功德,這樣「功德」才真正大。不能以世間的交換概念來理解佛法。 佛法教我們修福修慧的正確方法。福報不是從外在爭取而來的,而是由廣行布施而來。

總而言之,一句話:所有的善行,都要迴向到成佛利生的大願,這才是如理的「求功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音講堂 的精彩文章:

佛教徒為什麼要燒香拜佛?

TAG:法音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