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存款告急!商業銀行拿什麼來拯救?

存款告急!商業銀行拿什麼來拯救?

銀行的存款爭奪戰正在從小範圍的大額存單向更大範圍的存款蔓延。

5月4日,界面新聞記者在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地區的一家營業廳發現,定期存款(1萬起存)的利率已上調,一年期利率上升15個基點至2.1%,與先前一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相同。對此,建行工作人員稱,從5月4日開始,1萬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較央行基準利率的上浮比例從此前的30%升至40%。

這並不是個例。中國銀行在北京的營業廳也上調了部分定期存款利率,目前2萬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可上浮40%。中國農業銀行也從5月1日開始執行新的利率政策,從大額存單到一般性存款利率均有上浮。

地處中部地區的中原銀行近日也調整了定期存款利率,中原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目前定存利率上浮比例為30%。長三角地區的寧波銀行早在4月19日已經上調了幾乎全部期限品種的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到40%。西部地區的長安銀行目前定期存款的掛牌利率較基準利率上浮幅度在37%以內。

此外,4月下旬以來,從全國大行到地區小行,新發行的大額定期存單大多提高了利率上浮比例。界面新聞獲知,按照自律要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浮動上限暫定為1.45倍,後續根據市場變動會執行1.50倍,其他上市銀行執行1.52倍,非上市小商行、農信社則為1.55倍。


銀行存款爭奪戰的背後是一組令人憂心的數據。目前各項存款餘額的同比增速已經降至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截至3月末,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7%,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6個百分點,較上年末下降了0.3個百分點。

存款增速不斷放緩的同時,新增人民幣存款季度累計值從2016年第三季度至2017年底連續7個季度出現負增長。2017年新增人民幣存款同比下降了9.21%,2018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幣存款規模與上年同期持平,半數上市銀行存款總額一季度環比增速出現下降,逾六成同比增速下降。

個人儲蓄存款降幅更為驚人。四大行和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個人存款中的儲蓄存款餘額在今年一季度均出現負增長,其中,定期儲蓄存款創下2016年有統計以來的新低。截至3月末,四大行個人定期儲蓄存款餘額同比降幅超過7%,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同比下降8.2%。

存款增速的持續下降,既有貨幣基金、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等因為金融市場發展帶來的多樣化投資品產生的衝擊,也有樓市火爆、股市回暖後造成的資金分流,既與消費率持續上升背景下存款轉向消費支出有關,也受到「金融脫媒」、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儲蓄率下降等長期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制於貨幣政策從穩健寬鬆轉向穩健中性。


存款增速下行甚至負增長,一方面,可能會推升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另一方面,也會對當前處於高位的存款準備金率形成倒逼壓力。

隨著商業銀行資產業務從表外持續轉向表內,銀行體系流動性監測指標——貸存比(貸款/存款)不斷創下新高,2017年12月達到70.55%。從上市銀行發布的一季報來看,2018年一季度貸存比整體水平進一步上升。有10家銀行貸存比連續3個季度超過80%,其中,6家銀行的貸存比連續兩個季度超過90%,有一家銀行甚至高逾100%。

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郭寧寧在2017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指出,在去槓桿大背景下,2018年央行會繼續保持穩健中性,銀行間市場資金流動性水平會保持緊平衡狀態,同時,同業存款競爭會更加激烈。存款業務增長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存款的成本、付息率水平也有上升壓力。

本輪存款利率整體上升幅度並不低,尤其是國有大行的一年期定存利率,基本高於此前政策利率的上升幅度。2017年12月以來央行兩次上調政策利率合計10個基點。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告訴界面新聞,交易員最看重的是一年期定存的利率,很多銀行是據此來確定利率。

一位四大行的支行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對存款的競爭壓力將直接導致存款的實際對外報價以及實際營銷成本的走高。 目前,很多企業貸款利率上浮比例在15%-20%,未來不排除貸款利率水平進一步上升。

截至2017年底,全國金融機構貸款較基準利率上浮30%的貸款佔比為32.57%,上浮30%-50%的貸款佔比為11.33%,上浮50%-100%的貸款佔比為12.68%,上浮100%以上的佔比為7.84%。

雖然近期國債收益率下降,但這可能並不代表利率拐點已經出現。中信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明明指出,銀行存款決定了銀行負債端的整體成本,進而傳導影響至市場整體融資利率,如果沒有銀行存款基數的有效上升,預計市場利率拐點可能就沒有真正到來。

另一方面,被央行以法定存款準備金形式鎖定的存款高達20萬億元左右,約合各項存款餘額的12%。這部分資金可獲得1.62%的利率,雖然高於1.5%的一年期基準存款利率,但實際中執行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在不斷加大,將增加商業銀行的成本。

4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日,上述銀行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准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

在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看來,降准有助於緩減利率上行的壓力。4月份的降准和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幾乎同步,形成了一定的對沖。

「存款準備金制度亟待『回歸正常』,」李揚表示,「現行異乎尋常的高法定準備金率是2014年前的『權宜之計』,旨在凍結過剩流動性,現在外匯儲備結束高增長、人民幣雙向波動,貨幣政策框架需要對應調整。」

屋漏偏逢連夜雨。早前對存款有替代作用的理財產品,因為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未來規模可能逐漸收縮,在表外回歸表內的大背景下,存款更顯重要。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7)》(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截至2017年底,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9.54萬億元,其中保本理財規模為7.37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的24.95%,佔比較年初上升4.51個百分點。

郭寧寧透露,面對激烈的存款競爭形式,農行將主要從客戶建設、流量經營、聯合聯動等方面採取措施。此外,還將提升存款定價和久期管理,適當拉長久期,分層定價,通過精細化管理來進一步提升高質效存款競爭力。

目前來看,結構性存款是銀行攬存的主力。據民生證券銀行業分析師解巍巍計算,3月,中小行、大行分別新增2090億元、2246億元結構性產品。一季度中小銀行、大行新增結構性存款占各項存款比重分別為49%、24%,而去年同期為18%、12%。

結構性存款是指其他存款性公司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

結構性存款在國內發展已接近20年,早在2002年9月,中國光大銀行首先開始推行結構性存款業務,2003年外資銀行開始在國內推出一些外匯結構性存款,隨後四大行相繼推出了匯利通、匯利豐、匯聚寶、匯得盈等結構性存款產品。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資產管理部宋艷偉告訴界面新聞,在監管加強、存款緊張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既屬於表內存款,又可以通過提高價格增加吸引力。

2017年以來,隨著金融監管的加強,結構性存款的增長有所恢復,四大行與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增速由負轉正並持續上升。進入2018年,增速進一步大幅升高,其中,個人結構性存款增長尤為顯著。3月末,四大行個人結構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3.9%、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同比增長60%、中資全國性中小銀行同比增長75%。

分析師認為,在資管新規打破了剛性兌付的情況下,結構性存款對理財產品將有明顯的替代效應。

「結構性存款可以通過衍生品市場實現額外收益部分的風險中性,無需承擔剛兌的道德風險,」明明指出,「最終利率也取決於投資收益,並不在央行對存款利率水平的監測範圍內。」

值得關注的是,零售存款業務也有潛力可以挖掘。個人結構性存款增速顯著高於單位結構性存款已為此做了註腳。

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祖繼在該行業績發布會上稱,「從建設銀行來講,現在按照過去傳統的抓存款,這方面是比較乏力的。所以我們一直堅持零售優先的業務策略,通過零售業務發展,實現低成本資金保證商業運行,這是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安排。」

記者陳鵬對此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 的精彩文章:

阿里巴巴布局互聯網醫院 七家葯企一季度業績翻倍
一場事關驢皮的 「陽謀」

TAG: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