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震新生:媽媽們的震後生活

地震新生:媽媽們的震後生活

編者按:

2008年5月12日14時,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近半個中國有震感。其中,遇難69227人,失蹤17942人。

這場地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最大的地震,也讓人們記住了「5·12」這一天。

10年間,汶川地震災區已經從當年的斷壁殘垣變為今日的山清水秀,曾經的災民們拾起重生重建的希望,繼續努力生活。

10年後,傳新記者赴北川、成都、都江堰等地,圍繞「汶川十年·我這十年」的主題,聚焦當年親歷者的命運流轉。

本期報道聚焦於三個地震中失去孩子再生養的媽媽們。十年前的那場地震奪走了無數的生命,也給生者帶來了巨大的悲痛。對於劉莉劉洪英胡興瓊這些失去娃娃的母親來講,十年是不願觸碰的傷口。當年以淚洗面的她們已然高齡,卻依然執著,試管嬰兒、藥物調養等方法多次嘗試,用再生育的新生延續孩子的生命,延續對孩子的愛。時光荏苒,震後的新生兒也已長大。

「汶川十年·我的十年」

?

傳新記者:栗思 任佳瑞

傳新特邀:何玉帥

2008年的一場大地震,讓北川的很多孩子在天災中失去了生命,他們的離去給世上的親人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對於失去了孩子的家庭,有些家庭選擇再次生養,十年後,那些孕育新生的媽媽們也已經有了新的生活。

紀念·成都

5·12地震博物館聚落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館旁邊,一片濃密的樹葉間掩映著一間不起眼的水泥房,鐵門上方刻著幾個字:胡慧姍紀念館,這是她的母親劉莉親手刻上去的。

留存的回憶

胡慧姍的生命自出生那天起,持續了15年6個月23天,這個數字對於劉莉來講是刻骨銘心的記憶。2008年5月12日那天,胡慧姍就讀的都江堰聚源中學在地震中轟然倒塌,生命的秒針就這樣戛然而止。

姍姍的遺體很快就被火化,但劉莉「不相信她死了」。她每天都跑回廢墟上去,邊哭邊找尋和女兒有關的一切。「我覺得孩子在那裡等我」,後來劉莉乾脆直接隨身帶著姍姍剛出生時的臍帶和兩顆換下的乳牙,她希望,女兒僅存的肉身可以召回女兒的靈魂。

劉家琨是成都的建築師,第一眼看到劉莉的時候,她在廢墟上哭得正傷心。當詢問到劉莉手裡拿的是什麼時,頭腦一片空白的劉莉幾乎說不出話,只記得這個男人要了老公的電話。

劉莉手裡拿著的臍帶和乳牙深深地抓住了前來聚源中學賑災的劉家琨的心。幾天後,他主動發簡訊提出要在經濟上幫助劉莉她們,卻被劉莉拒絕了,「經濟上的困難我們可以克服,但心靈的創傷沒辦法抹平。」

思來想去,劉家琨懷著複雜的心情到都江堰的帳篷區再次找到了劉莉夫婦,提出要為胡慧姍修建一座紀念館的想法,只為一個人修建的小紀念館。

聽到這裡,劉莉突然覺得自己的心愿終於有人知曉了,立馬給劉家琨跪下了。「做牛做馬都要感謝你啊。」

於是,這座紀念館就這樣產生了。

胡慧姍紀念館外景

永久的閨房

紀念館不足20平米,和汶川大地震博物館比鄰,房間內部配色以粉色為主,據劉莉說,這是女兒生前最喜歡的顏色。打開紀念館的門,裡面溫馨的粉色和灰色的外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房間內兩側的牆壁上,掛著的都是女兒姍姍的照片。右邊的牆上有一幅何多苓在紀念館建成時送來的素描。胡慧姍的頭像在整幅畫上佔據了很小的比例,大部分都是留白。劉莉說,留白就是想像,想像一個普通女孩的人生軌跡,而且紀念館裡所有的東西,也是自己對女兒想像的碎片。

桌子上陳列著的都是女兒生前在家裡書桌上的物品,英語證書、文學讀物等,一個小小的角落裡可以瞥見15歲女孩的奮鬥史以及對世界的展望。

胡慧姍紀念館內景

當在劉家琨設計建造紀念館的同時,劉莉在家裡建設了一個虛擬的博物館。

她從女兒的書包里翻出了一張QQ卡,在侄子的幫助下把密碼申訴回來,登上了QQ空間,空間里什麼都沒有。

「我想把QQ空間點亮,讓她的靈魂生活在裡面。」劉莉構想的很好,把家裡的所有物件以及平日里的食物等都拍下來傳到空間里,像是一個家一樣。

從未碰過電腦的她從頭開始學起,一個字一個字地把姍姍初二時寫的劇本和小說敲到電腦里。「如果不做這點事情,我肯定會崩潰掉。」最初的那段時間,劉莉幾乎是24小時都守在電腦前,她相信女兒的靈魂就在這個空間里,她想要儘可能多地陪伴著她。

波折的新生

就在紀念館落成後沒多久,劉莉懷孕了。得知這個消息時,老公露出了地震後的第一次笑容。但誰都沒想到希希的降臨給劉莉帶來了那麼多的波折。

懷孕兩個多月的時候,劉莉開始出血,開始用藥物保胎。懷孕8個月後,妊娠期膽淤、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劉莉本身就有的哮喘,差點要了她和孩子的命。

產房內的她聽到醫生說是個女孩時,感到非常幸福,在她看來這是姍姍回來了。緊接著卻沒有聽到孩子的哭聲,醫生立馬將孩子轉入兒科搶救,隨後劉莉也休克了。妻子和孩子同時在搶救,丈夫在病房外接到兩份病危通知單時一下子哭成了淚人。

劉莉在家裡整整等了半個月,一邊焦急地等醫院的通知,一邊滿懷期待給孩子起名字。他們最終給孩子取小名叫雨順希,意味著經歷過大風大雨之後的風調雨順的希望。終於等到孩子平安的消息,從醫院抱回孩子的時候,夫妻倆看著懷裡的新生命,感慨到:「這麼小,怎麼才能把她養大?」小小的生命給夫妻倆帶來了重重的責任。

希希出生以後,也經常因為身體原因住院,但是她卻格外地堅強,在劉莉看來,「希希很乖,和姐姐很像。」如今,劉莉全心全意地呵護著希希的成長,儘力給小女兒快樂的陪伴。

每次去紀念館,劉莉都會在留言簿上留言,告訴姍姍自己的近況,「爸爸、媽媽和妹妹都很好,你不要挂念」。距離08年的汶川地震已經十年,劉莉夫婦倆帶著小女兒一起,再次走進這座小小的紀念館,將想說的話凝聚在筆尖,在留言簿里勾寫著思念。

新生·新北川縣城

下午4點三刻,永昌小學的門口滿是等待接孩子放學的家長們。一個中年婦女推著嬰兒車遠遠地站在人群的末尾,車裡的小孩子睡得正香。

鈴聲響起,家長們一窩蜂地湧入校門,她彎下腰從嬰兒車裡把小孩子抱在懷裡,把小孩的頭輕輕地托在自己的肩上,另一隻手把嬰兒車往路旁的灌木叢一推,走進了校園。等再次出來的時候,她的身旁多了兩個年紀差不多大的小學生。

劉洪英和女兒、外孫一起回家

十年前失去兒子,試管嬰兒又得一女

推著嬰兒車的是劉洪英,十年前的那場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19歲的小兒子王強。

原本家裡一女一男,按照劉洪英的說法,剛好組成一個「好」字,但兒子的逝世使這份美好不復存在。

地震過去半年後,當地政府對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計生戶有很多優撫政策。「當時也想著能生就再生一個。」那時,劉洪英已經40歲,她的丈夫王樹雲也已做了結紮,處在悲痛中的他們忙抓住了這次機會。在計生辦的幫助下,劉洪英和王樹雲兩口子去了成都,在醫院做了檢查,兩口子身體都很好,符合做試管嬰兒的條件。

「他們給我打針,取卵巢里的卵子,然後保存幾天來查有沒有問題。」劉洪英夫妻倆在成都待了兩三個月後,接到醫院通知:他們試驗成功了。「蠻順利的,第一次就成功了。」劉洪英每次提起當年的情況時都帶著些許慶幸。

2009年12月,劉洪英在綿陽成功誕下一名女嬰,這也是當時北川震後首例成功產下的試管嬰兒。

孩子生下以後,劉紅英一家臉上的笑容漸漸變得多了起來,對待小女兒也是格外上心。他們花了些錢找起名公司起了幾個名字,覺得都不太滿意,後來在別人的幫助下,選擇了「涪蓉」這個名字,「涪」代表綿陽,「蓉」代表成都,既指他們在成都做的試管嬰兒在綿陽生下的回憶,也是為了感懷成都和綿陽的共同幫助。

「小涪蓉調皮得很」

小涪蓉現在已經8歲了,在上小學二年級,正是劉洪英接出來兩個孩子中的一個,另一個則是劉洪英9歲大的外孫;她懷裡抱著的是她2歲多的外孫女。在三個孩子的環繞中,劉洪英滿是笑容的朝家裡走去。

從學校回家的路上,扎著兩個馬尾的小涪蓉像是有用不完的活力,一會兒從媽媽手裡接過嬰兒車,推著自己的小外甥女大步向前走,頗有小姨的風範;時不時跑到嬰兒車前逗逗外甥女,和外甥女一起咯咯大笑。過一會兒又把嬰兒車交給媽媽,和比自己大一歲的外甥打打鬧鬧,時不時地跑到前面做出各種搞怪的動作,引得路人頻頻駐足。

小涪蓉路邊時不時搞怪

據劉洪英說,小涪蓉剛剛出生的時候特別乖,身體也沒有什麼毛病,到七個多月的時候感冒了一次,自那之後就經常感冒發燒,一年平均下來要住一兩次院。但近來身體好了許多,不用再住院了。

小涪蓉兩三歲的時候最是讓劉洪英兩口子頭疼,「脾氣怪的很,說要什麼就要什麼」,劉洪英提起那時的小涪蓉臉上透露著無奈。「上了幼兒園脾氣才漸漸好了許多,現在在學校里老師反映說還行,但就是回家以後管不了。」

到了小區樓下,劉洪英還在抱外孫女的時候,小涪蓉和她的外甥就一口氣跑上了六樓。一進家後,他們立馬掏出了書包里的作業,伏在電視機下的桌子上,乖乖地做起了作業。

「沒想那麼多,多一個孩子挺開心的」

小涪蓉出生後的幾年,王樹雲主要以務農為主,勉強維持著生活。隨著小涪蓉一天天長大,務農的收入使得這個家庭開始捉襟見肘。

小涪蓉上幼兒園比較晚,大概三歲半才讀幼兒園,那時報名幼兒園也不大容易,王樹雲和劉洪英帶著孩子離開了原先在的曲山鎮楊柳坪村,到了新北川縣城租了一間房子,供孩子讀書。

「租房子一年就是七八千」,讀書的環境雖然好了許多,但對於這個家庭來說,也依然是筆不小的開銷。2013年,王樹雲在所居住的小區當保安,每個月有1千出頭的收入,後來「看家裡錢不夠」,工資也沒有漲,又輾轉到了旅遊區去當保安。

2017年,小涪蓉上小學時,劉洪英兩口子和他們的大女兒一起貸款在新北川縣城買了一套房子。「就為了她讀書」,劉洪英看著小涪蓉,臉上露出了微笑。生活不算容易,但劉洪英從沒後悔過,「心裡想的就是大人活一天小孩子活一天,就沒考慮其他的什麼後果。孩子生下來挺開心的。」王樹雲也提及女兒的出生給他帶來的是快樂,因此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目前,劉洪英和大女兒居住在一起,大女兒在新北川縣城裡有自己的工作,每天白天都不在家。王樹雲在外打工,每月回家一次。因此,照顧三個孩子的責任就落到了劉洪英的肩上。早晨把小女兒和外孫送去學校,晚上再接回家,其餘的時間就是照看3歲不到的外孫女。而對於現在的生活,劉洪英這樣描述:「多一個子女,快樂,高興。」

如何培養小涪蓉,劉洪英夫妻倆也沒有長遠的打算。53歲的王樹雲表示,「她能夠一天天長大就可以了。」

劉洪英抱著外孫女滿臉幸福

願望·曲山鎮

胡興瓊,46歲,現在是一個9歲小女孩的母親,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做清潔工作。

見到她的這天,她穿著一身藍色的工作服,手裡拿著清掃工具,正圍繞著紀念館清潔周邊衛生。風很大,她時不時地用掃帚緊緊按住收在簸箕里的垃圾。

「那陣肯定是必須懷呀」

2008年地震發生的時候,她和丈夫徐昌榮在北川縣城的工地里打工,躲過了一劫。但15歲的兒子徐茂濤卻被埋在北川中學下,一眠不醒。

兒子遇難後,胡興瓊和丈夫打算再生一胎。「那陣肯定是必須懷」,胡興瓊提起當年懷孕時如是說。

地震後六個月,38歲的胡興瓊懷孕了。對於像胡興瓊這種地震中孩子遇難後再生育的高齡孕婦,政府組織了相關的檢查活動,胡興瓊也做了檢查,顯示胎兒一切正常。

但當時的胡興瓊還未從失去兒子的悲痛中走出來,在懷著這一胎的時候常常以淚洗面。「那陣的心情真的是……那幾天都是哭啊哭啊的。」胡興瓊低頭捏著手中的手機,「要是像現在就好了,十年了都淡了,那種心情對娃娃的身體真的有很大的影響。」

胡興瓊打掃完畢,走進體驗館

「我最擔心的就是她長不高」

據胡興瓊介紹,女兒的身體並不是很好,以前是經常性感冒,最近又被查出「性早熟」的毛病。「可能是因為我懷她的時候沒好好保養,也不曉得是不是以前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東西」,胡興瓊談起女兒的時候,音調不自覺降了下來。目前已經9歲的女兒,身高不足一米三。

胡興瓊帶著女兒去醫院做了多次檢查,也進行過初步的治療。「一針就是接近兩千,一年得幾萬。」而對於兩個人都靠打工為生的家庭來講,這是一筆昂貴的費用。目前,他們沒有繼續給孩子進行治療,按他們自己的話來說,「身體各方面都是正常的,只是個子不高,我們縣也有幾個這樣的案例,只能先控制孩子的飲食了,不讓她吃巧克力等類似的食物。」

女兒目前正在曲山鎮任家坪小學讀書,平日里住校,每逢周三、周五時,胡興瓊把孩子接回家換洗衣服。在她看來,女兒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她學習一般,沒什麼愛好,就喜歡看看電視。」

談及對女兒的期望時,胡興瓊臉上明顯帶了幾分擔憂,「我最擔心的就是她長不高,我只希望她長到我這麼高就可以了。」

「我就是最最平凡的人,過著最最簡單的生活」

胡興瓊在見到記者之後,一直都在重複著這句話:「我就是最最平凡的人,過著最最簡單的生活。」

胡興瓊的丈夫徐昌榮在外打工,半年回家一次,家裡通常就只有胡興瓊和她的女兒。在女兒上小學之前,她在家裡全職撫養孩子,孩子上學後,「想的沒事,出來打打工」,剛好碰到紀念館招工,就到了離家不遠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來做清潔工。

每天早晨八點半,胡興瓊從家裡前去紀念館工作,她和另一個人共同負責5·12汶川特大地震科普體驗館的清潔工作,同時也會查看館外的衛生情況。「清潔工作不累,但你要做到讓領導百分百滿意還是比較難的。」

中午胡興瓊在體驗館內休息

徐昌榮和胡興瓊目前都為了生活而奔波著,二人打工賺來的錢雖承擔不了女兒的治療費用,但維持基本的生活還是足夠的。

「夠3個人吃飯了,不成困難」。胡興瓊笑著反問記者,「你說是不是?」

而對於未來,胡興瓊的願望很簡單,對於她來講「有飯吃,有衣穿,就行了」。

(供圖:《南方都市報》、受訪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媒新觀察 的精彩文章:

楊振:一個平凡北川人的成長史

TAG:傳媒新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