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莫斯科地區以及歐亞大陸一氧化碳變化的研究
最新
05-12
莫斯科有一千二百多萬人口,北京有兩千一百多萬人口,這兩個超大都市區的大氣污染指標氣體CO近十多年來呈現怎樣的變化?歐亞大陸又有什麼樣的變化?長期的地面觀測和衛星觀測給出了答案。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普才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和俄羅斯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G. S. GOLITSYN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長期緊密合作,在北京、莫斯科及其遠郊區多個對比觀測站點,利用紅外高光譜儀對重要大氣污染指標氣體一氧化碳進行了10年以上的長期觀測,通過資料分析給出了這兩個大都市區的CO柱總量及其變化趨勢。同時結合紅外高光譜衛星觀測數據,給出了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CO的變化趨勢。
文章指出,北京都市區的CO柱總量(1998-2014)呈現下降趨勢,年均速率為1.14% ± 0.87%,而莫斯科地區下降幅度較大,主要發生在2007年以前,達到年均3.73% ± 0.39%。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CO柱總量有小幅度下降,只有0.4%–0.6% 每年,而東南亞地區下降幅度較大,達到0.9%–1.2%每年。
王普才研究員及合作者認為,清潔能源的使用和森林火災的變化是影響CO柱總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文章還指出,以地面觀測數據做參考,衛星數據IASI MetOp-A 和AIRSv6 嚴重低估了高污染地區的CO柱總量,利用時需注意。
莫斯科和北京的CO柱總量的地基紅外高光譜儀的觀測結果。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TAG: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