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古代步兵是如何搏鬥的,中國電影上完全沒見過

古代步兵是如何搏鬥的,中國電影上完全沒見過

原標題:古代步兵是如何搏鬥的,中國電影上完全沒見過


古代至公元19世紀,大多數步兵部隊都只專長突擊,即攻方集中兵力迅猛攻擊敵方,突破其薄弱點或攻入側翼。突擊部隊往往以密集編隊,在一條狹窄的戰線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士兵們身披護身鎧甲,擅長近身肉搏或使用短程投射武器。遠程投射武器射殺敵軍的投射部隊通常輕裝,運動隊形比突擊部隊鬆散,利用自身的靈活機動佔領有利的投射陣地並避開突擊部隊的反擊。他們通常被稱作「散兵」,還可執行偵察與襲擾任務。


大多數軍隊兼有這兩類步兵。突擊步兵與投射步兵的結合不僅增加了指揮官的選擇餘地,而且給敵人造成了一種兩難困境:如果他集結兵力進行突擊行動,那他就給投射步兵送上了一個集中標靶;如果他為了將投射的殺傷降到最低而分散兵力,那又很容易遭到突擊部隊的打擊。



元前351年,;每一名土兵都與前面的士兵錯位排列兩人之間的距離為1米以讓出投擲重投槍所需的空間。各排士兵在投出重投槍的同時向前排靠擾,直至整個中隊排列成隊形。前排士兵們開始用投槍投射打敵陣,隨後他們拿著劍沖向目標,後排土兵們投出的投槍則從他們的頭頂飛過。和由密密麻麻的方陣進玫形成對比的是,接下來的戰鬥將是一場單打獨鬥的大雜燴,


方陣是最古老的戰鬥隊形之一,即步兵密集編隊,手持長矛或刺槍作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方陣就已得到了運用。拉格什王朝的安納吐姆國王,在公元前2500年的部戴著銅頭盔.從頭部覆蓋到頸部,士兵們的盾牌交疊成牆,長矛夾於腋下並斜指向前,銅矛頭密集如林,這表明其制勝的法寶是集中兵力及迅猛攻擊。



早期的波斯軍隊,其骨幹力量是一支依賴密集箭陣支援的正規步兵部隊,步兵編隊的前排為持大盾的土兵。他們所持的大盾為長方形,由皮革與柳條交錯編織而成,長度從肩部直到腳踝。每十人排成一個縱列,十夫長持大盾站在前面,9名弓箭手則排在他後面。十夫長手拿一支2米(6英尺)長的刺槍保護自己小隊的其他人如果他倒下了,那麼弓箭手們就得用短小武器作戰。



斯巴達方陣分成6個大隊,每個大隊有4名中隊長,8名分隊長以及16名小隊長,每個小隊長指揮一個由36人組成的小隊。每個小隊分成3列縱隊,每列12人,小隊長走在右側一列的前面重盾的堅固部分向左側突出,其設計意味它只能保護身體左側,於是方陣緊密排列,盾牌互相交疊,每個人都護住自己左邊那個人的薄弱右翼。這就導致有軍隊在投人戰鬥時,右翼往往都會過度拉長,交戰雙方的右翼都超出敵方的左翼。這是因為恐懼所致,每個士兵都想盡量利用其右側士兵的盾牌保護自己沒有防護的那一側,以為盾牌銜接得越緊密,自己就會越安全


「盾與盾相對擠在一起」,直到某些部隊「退卻」,在波陣線中造成缺口猛攻了進去。一步步地將他們推了回去,再繼績擠壓」,直至突破的側翼。方陣縱深的不斷增加也證明∫車裝步兵排擠的重要性。考慮到重裝步兵所用刺的長度,在累密隊列當中,至少後四排的士兵是能夠刺到前排敵人的,他們可以幫助前排的戰友推操刺殺,使敵人面對的威脅成倍增加。因為他們還能向前運動、取代前排倒下的戰友,所以方陣縱深人數越多,在持久作戰中消耗敵軍的能力就越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時說話 的精彩文章:

又一抗戰神劇曝光:八路軍特種部隊全員都配消音器
不明白軍銜等級是不是很煩惱?教你一張圖看懂解放軍的軍銜!

TAG:小時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