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歷史上四大千古懸案,至今無人能解,誰有幸解開便可千古流芳!

中國歷史上四大千古懸案,至今無人能解,誰有幸解開便可千古流芳!

1.王昭君出塞之謎,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讓風華絕代的王昭君在歷史上據有一席之位。這個故事在《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等正史中都有所記載。但有關她出塞的原因,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王昭君因自傲,未買通畫工毛延壽,因而被醜化。未能遭皇上寵幸的昭君覺得在宮中沒有意思,於是自請去匈奴。經漢元帝同意,她便出塞去和親了。

歷史上還有一說,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毛延壽設下的救國計策。宮廷畫工見王昭君美貌異常,怕漢元帝貪戀其美色而步紂王后塵,於是將昭君有意醜化。後漢元帝見昭君真面目雖想反悔但最終忍痛割愛。歷史上一些文人大大讚揚了毛延壽此舉,認為他這樣做不但使元帝免於沉溺女色之禍,而且昭君出塞確實對邊疆的安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正史中記載,王昭君出塞和親,對漢邊疆的安寧確實起了積極的作用。從此,漢匈關係和睦,這說明政治聯姻對於漢匈外交起到了積極作用。

2.造紙術始於蔡倫嗎?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造紙術的發明者是東漢宮廷宦者蔡倫。然而,許多考古發現證實,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是蔡倫。在西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學會了造紙。

在比《後漢書》更早的東漢官修國史《東觀漢記·蔡倫傳》(已逸)中記載:「黃門蔡倫,典作尚方作紙,所謂『蔡侯紙』也。」原書只說蔡倫主管(即「典」)少府所屬尚方造紙,根本沒有蔡倫發明紙的意思。蔡倫於公元75年入宮為宦官,後因捲入宮廷內訌而服毒自殺。所謂蔡侯紙實出於尚方內眾工匠之手,而決非身為尚方令的蔡倫所親制。

近年我國重要考古發現有力地證明 :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是東漢蔡倫。遠在西漢,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造紙術;蔡倫的貢獻是改進了造紙術,使造紙業的發展更進一步。也因為他在造紙術方面的改進,使得後來的史書將其列為造紙術的發明者。這同時反映出,造紙術在蔡倫改進之後技術水平的確有了很大提高,人們的書寫也較以前更為方便了。

3.韓非為何被殺.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後期重要的思想家,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讚賞。他對左右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但是韓非到秦國之後,並沒有如秦王所言那樣,反而被投進牢獄,不久就被處死。有關他的死因,從西漢起就有不同的說法,至今學術界仍無定論。

一種意見認為,韓非死於李斯的嫉賢妒能。 還一種意見認為:韓非之死固然與李斯、姚賈有關,但關鍵因素在於秦王的多疑。秦王為人「少思而虎狼心,」他對韓非學說的傾倒,並不能消除他對韓非的不信任。韓非使秦是韓國弱秦計劃的一個重要步驟,他的到來是為存韓之目的,因而處處站在韓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秦王對他的到來疑慮很多,於是下了毒手。《史記》雖然記載了韓非死後秦王很後悔,但是他既沒有為韓非平反,也沒有追究李斯、姚賈二人的誣陷罪,可以推測出當初殺韓非是出於秦王的本意。

也有人不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認為秦王政對韓非的著作一直賞識之至。為了得到韓非其人,可謂絞盡腦汁,甚至不惜調動千軍萬馬發動戰爭,這才使韓國被迫交出韓非,秦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才,他還不至於「葉公好龍」,當韓非真的來到他的身邊時候,忽然心生猜忌,不僅不重用他,還將他置於死地。

總之,對於韓非之死,歷來爭議頗大。或許,真實的歷史總是被隱藏在各種各樣被裁減過的文字里,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真相。韓非之死,也就成為千古懸案。

4.鄭和七下西洋之謎,鄭和本姓馬,小字三寶,雲南昆陽人,出生於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鄭和長相魁梧,博辯機智,「資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賴,是成祖的心腹。「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使鄭和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領規模龐大的船隊馳騁萬裏海域,先後七次下西洋。鄭和航海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為歷史所罕見。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目的」。近人梁啟超據「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語,在其《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說明成祖野心勃勃,利用鄭和下西洋揚名海外,其實只不過是「自我陶醉」罷了。李長傅的《中國殖民史》,稱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稱為「炫耀自我」。 還有人說,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明成祖交給他的任務都是不相同的。鄭鶴聲、鄭一均在《鄭和下西洋簡論》中認為,鄭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亞非三十多個國家結盟,順便打聽朱允的下落,後四次則是為宣揚「國威」。 每派所述,都有一定道理,到底哪種說法才是當時明成祖派鄭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的的哪點事 的精彩文章:

日本八大國寶名刀,竟然有三把來自中國,原因令人覺得遺憾!
探索油畫個性化語言的表達系統,千嬌百媚的個性化美女油畫欣賞

TAG:文化的的哪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