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樂入人心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樂入人心

推薦曲目:《紫竹調》。最佳欣賞時間:21:00-23:00。音階為徵音,熱烈歡快,活潑輕鬆,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適宜失眠、心慌、心胸憋悶、胸痛、煩躁、舌尖部潰瘍等癥狀者。

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一曲終了,病退人安。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

我國歷史上以音樂治病的典範事例之一是宋代孫道滋以「宮聲數引」使歐陽修的「幽優之疾」得到治療。歐陽修為此作《送楊寘(zhì)序》向他的朋友楊寘推薦用音樂「平心」「養疾」:「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

古代的音樂和現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zhǐ)、宮、商、羽。這五個音階分別被中國傳統哲學賦予了五行的屬性: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這一點,恰恰被中醫利用。

音樂可以深入人心,在中醫心理學中,音樂可以感染、調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在聆聽中讓曲調、情志、臟氣共鳴互動,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生理學上,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就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百病生於氣」。這個「氣」不僅是情緒,五髒的臟氣也包含其中。根據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結構不同,五臟在臟氣上的差異,配合不同的音樂,就可以使五音防病、養身。當然,我們並不是用某個音去調理某個臟器,而是運用五行原理,使它們相生、相剋,又相互制約,五音搭配組合,適當突出某一種音來調和身體。

聽什麼音樂補什麼臟?

——五臟中的君主

心臟通常不會偷懶,它一刻不停的搏動完全符合屬於火的特性。心臟掌控著精神和血液的循環,然而,現實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在減少的睡眠、很少運動的身體……無一不在傷害我們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臟系統的不適。

火(徵調式)音樂,火為古琴、小提琴等絲弦音樂,入心經,小腸經,主理心臟和小腸的健康。古琴、古箏彈奏出遠古的迴音,有轟然綿延的背景音樂,突出古琴的清朗悠揚舒緩的旋律,逐步加快節奏,清脆悅耳的打擊樂的叮咚聲出現,展現出長河落日的遠景。雁過翎翅聲、鳴叫聲聲由遠及近,由近而遠去,風聲水起,雲蒸霞蔚,表現出中國遠古文化長河優美的迴音和片段,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火是萬物的動力,代表心臟,有熱量,絲弦的聲音可以撥動人的心弦。《黃帝內經》指出:火通心經,疏導小腸經,絲弦音調理神志,疏導血脈,平穩血壓,疏通小腸,祛毒療傷。聆聽火音樂可以使心、小腸處在沉穩和諧的生理狀態之中。

心常見不適:失眠、心慌、心胸憋悶、胸痛、煩躁、舌尖部潰瘍。

屬心的音階:徵音,相當於簡譜中的「5」。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鬆,構成層次分明,性情歡暢的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心氣需要平和,這首曲子中,運用屬於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配合很獨特,補水可以使心火不至於過旺,補火又可使水氣不至於過涼,利於心臟的功能運轉。中醫最講究睡子午覺,所以一定要在子時之前就要讓心氣平和下來,過早過晚聽都不太合適。

伴茶:準備一杯紅茶,略加少量綠茶,可以補益心臟。

用樂如用藥

現代科學實驗已經證明,音樂能夠直接作用於人的腦電波、心率和呼吸頻率,能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中醫認為,音樂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藥的各種特性。而且音樂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藥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中國音樂追求的清、靜、淡、遠的意境,與中醫學提倡順應自然「恬惔虛無」的法則出一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學佛之人,務在躬行
BBC的紀錄片都是怎麼拍出來的?看的笑噴了!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