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18.5.10日課《蟬》

2018.5.10日課《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譯文

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口器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注釋

垂緌(ruí):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口器,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清露:純凈的露水。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響:指連續不斷的蟬鳴聲。

疏:開闊、稀疏。

藉:憑藉。

創作背景

李世民奪位李淵後,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讚有加,深得賞識,於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賞析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此處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

虞世南書法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後兩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蟬能夠「居高聲自遠」,不是由於憑藉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自能聲名遠播,

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也不是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

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今人之砒霜,古人之蜜糖?
她成為唐朝唯一一位沒有落葉歸根的公主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