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豎筆精解:如何做到「貴戰而雄」?

豎筆精解:如何做到「貴戰而雄」?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路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三十四集|豎為努

豎筆的寫法

|筆記|

1.豎為努

這堂課講講「永」字八法第三筆,一豎。一豎怎樣寫,我在25、26課中講解過了。「永」字八法中,豎筆稱為「努」,這裡講講對「努」的認識。

《玉堂禁經》這樣說:「弩不得直」。還有一個註:「直則無力」。這裡有兩個關鍵字,一是「直」,二是「力」。上次講到,張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張旭之前,唐太宗《筆法訣》就有這兩句話:「為豎必努,貴戰而雄。努不宜直,直則失力。」前一句話,《玉堂禁經》沒有採用,只保留了後一句。仔細讀一下,這話有點問題。

2.關鍵字:直

問題一,就是這個關鍵字:直。《玉堂禁經》說「直則無力」。唐太宗說:「直則失力」。初看之下,好像一豎寫直了,就是沒有力的,不好的。但歷代書法作品中,一豎寫直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看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和歐陽詢《化度寺碑》的「永」,中間一豎都很直。那這兩位大書法家都是「無力」了?

再早一點,南齊王僧虔《筆意贊》一文這樣說:「努如植槊,勒若橫釘。」「槊」,《說文解字》說「矛也」。長柄的矛就是槊,槊當然是筆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孫,他說寫「努」要像直立的槊,難道他也不懂?

讀古書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講寫點畫的技法,就拿我們已經講過的三個筆畫來說,《玉堂禁經》是這樣說的:「側不得平其筆,勒不得卧其筆,策須背筆。」這三句話都有一個「筆」字,都是在講用筆。並非說寫出來的點畫形狀。所以,講到一豎「弩不得直」,應該是「弩不得直(其筆),(直則無力)」。

宋人《「永」字八法詳說》正是這樣的。它的引文是:「努不宜直其筆,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須有力。「偃」就是倒下,伏倒。「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寫下來。

各位還記得嗎?我在25課中講過,線條的左中右是這樣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是這樣的。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手腕偏向左,才能寫出線條的「中」。

當你手腕偏左時候,筆管必然傾側,明代豐坊說這時候筆管好像指向自己的鼻子。這就是寫一豎的姿勢。

《玉堂禁經》原文的幾句話,意思是連續的:「側不得平其筆」,這是講手腕在右;「勒不得卧其筆」,這是手腕在中,「弩不得直(其筆)。」手腕在左。這樣手腕三個位置左、中、右都有了。

簡言之:

努不得直,

是指手腕向左時筆管不要直,

不是說寫出來的一豎形狀不要直。

3關鍵字:力

第二個關鍵字:力。

《玉堂禁經》說「直則無力」。唐太宗說「直則失力」,筆管垂直為什麼沒有力呢?這和人手腕的生理有關係。

在15課「用腕」中我講過,手腕有三個基本位置,這就是左中右,筆管垂直,只有手腕在中才可能、才自然,這就是正鋒位置。手腕向左、向右時,筆管必然是傾側的。

自古以來,有些人追求筆管永遠垂直於紙面,一是搖腕,二是用古怪的方法。比如有人把手腕迴繞過來,用指尖頂住筆管,稱為叫龍睛回腕法。他們說,這樣子筆管就能永遠垂直於紙面。但是,這樣一來,搖腕就不行了。

又如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記述了他老師朱九江先生的方法:「先生曰『腕平,當使杯水置上而不傾。』」就是拿一杯水放在手腕的背上不能倒下來,「豎鋒,當使大指橫撐而出」要做到豎鋒,那就要筆管垂直。他們的方法是「使大指橫撐而出」。這些方法都是不科學的,違反人體生理的。

簡言之:

手腕向左寫一豎,筆管自然是傾側的。

「永」字八法一豎,是用側鋒寫的。

手腕向左時求筆管垂直,反而無法用力。

4.努還是弩?

第三個關鍵字,「永」字八法這一豎,究竟是「努」還是「弩」?這一豎,有人寫為「努」,有人寫為「弩」,從現在古籍中看,唐宋時候已經是這樣了。宋代《墨池編》用「弩」,《書苑菁華》用「努」,《書苑菁華》還有兩個口訣:一個用「努」,一個用「弩」,不統一。

在宋代《「永」字八法》這一篇中,開始是定義,第三筆「豎為努」,講得很肯定。但後面兩個口訣就不一樣,仔細看一下,口訣一是講筆勢的,「弩彎環而勢曲」,描寫筆畫的形狀,筆勢中有很多這樣講形狀的例子,如杏仁勢、馬樁勢、飛帶勢、雞頭勢,等等。口訣二是講筆法的,「努過直而力敗」。用了「努力」的「努」,意在用筆的方法。

「努」是一個動詞,基本義就是用力。漢代有一首很著名的樂府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努力就是用力、勉力。

「永」字八法八個點畫的名稱,全部都是動詞,因為是講筆法,筆法當然都是動作。

我以前跟各位講過,書法線條,有動手腕和不動手腕之分,譬如一橫手腕向右,一個動作寫到底,這是最簡單的橫,就是王羲之批評的平拖。

隨著書法的發展,曲線越來越多,也就是說,手腕的搖動逐漸成為主要的方法,那就有先右後左的橫,稱為覆,或者先左後右的橫,稱為仰。

在真行草書中,長筆畫都會動腕,在「永」字八法中,有五筆都是短筆畫,包括已經講過的側、勒、策三筆,還有沒有講過的趯和啄。這五個短筆畫,行筆可以用一個動作,但剩下的三筆,都是長筆畫,一個豎、長撇、長捺。這三筆都是要動手腕的。

一豎跟剛才講的橫筆一樣,也有三種情況,最簡單就是手腕向左,一個動作寫到底。如果你能豎得很直,那也不簡單了。但這線條只是平拖線條,用來寫短筆畫還可以,長線條就要動手腕,否則就很單調。

動手腕的豎筆,先左後右,稱為努。先右後左稱為裹。

你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中間一豎就是努。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永」字,中間這一豎,也是彎曲的,「努」。

至於另外一個「弩」,這是名詞。它是古代射箭的武器,跟弓的功能一樣,只中間多一個臂,臂上放箭就比較平穩,《說文解字》說:「弓有臂者」就是弩。「永」字中間的長豎,因為動手腕而彎曲,有些人就寫為「弩」。

剛才提到宋代《永字八法》口訣一中的「弩彎環而勢曲」,這句話就是形容筆畫的形狀。我想就是因為筆法稱為「努」,所以筆勢用了同音字「弩」。那為什麼不叫弓呢?弩多了一個臂,不是有點畫蛇添足嗎?所以「永」字八法第三筆,應該是「努」,不是「弩」。

其實「努」本身就有向外鼓出的意思。如「金剛努目」,就是瞪眼睛,眼珠子凸出來。又如努嘴,就是撅嘴,嘴唇鼓起來,如《水滸傳》:「卻才見押司(宋江的官職)努嘴過來。」總之,什麼東西鼓出來就是「努」,一豎也是如此。

要注意,26課中我講到,當手腕動作做得很小,這豎筆就近於直線。

虞世南和歐陽詢的「永」字中間一豎,看起來很直,其實和王羲之一樣,只是手腕來回很小而已。

元代有一篇《書法三昧歌》,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夫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任何點畫,都有一波三折,都要動手腕,否則這個線條就不好看。至於你動手腕的幅度有多大,這沒什麼規定。

簡言之:

「永」字八法講述寫筆畫的技法動作,

其他七法「側勒趯策掠啄磔」都用動詞,

所以「永」字一豎還是用「努」比較好。

今天再寫一下一豎,以前寫過的。那麼現在我的手是正鋒位置,這是向右,這是中,這是左,我們寫一豎的時候,手向左一點,這個就可以取得一豎的中鋒。我們先寫最簡單的,就是平拖的,平拖的一豎。然後寫努,先左後右,然後寫裹,先右後左。那麼當你動作做得小的時候,這個努就會趨向於直線。先左後右,動作小它就接近於直線。

本節要點:

「永」字八法中間一豎,稱為努。

寫努時手腕在左,筆管傾側。

長筆畫手腕要來回,不能平拖。

思考題:

《玉堂禁經》為什麼沒有採用《筆法訣》「為豎必努,貴戰而雄」這一句話?

假如一豎筆法稱為「努」,筆勢另稱為「弩」,你認為好不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一代「詩僧」蘇曼殊: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豐坊——連文徵明也崇拜的大師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