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聯實力那麼強大,卻在阿富汗折戟,真實原因原來如此

蘇聯實力那麼強大,卻在阿富汗折戟,真實原因原來如此

原標題:蘇聯實力那麼強大,卻在阿富汗折戟,真實原因原來如此


蘇聯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來贏得這場戰爭。他們試圖通過支持阿富汗的傀儡政府,希望通過自己的軍事行動來為阿富汗政府爭取足夠的時間去建立他們自己的軍隊,以對抗游擊隊。


這並不是說蘇聯沒有試圖在軍事上贏得戰爭。駐阿富汗蘇軍的規模要比阿富汗人民軍和阿富汗政府安全力量大得多,並且得到了很多空中作戰力量的加強,還有一支預備隊被配置於蘇聯的阿姆河流域。

蘇聯控制著阿富汗這個國家,並能在任何時候實施有效地干預。然而,蘇軍的這種干預只有在他們停留在該地區時才有效。一旦他們離開某一地區,阿富汗游擊隊立刻會回來。他們可以征服這個國家的土地,但他們無法征服這個國家的人民。



1985年,戈爾巴喬夫曾經宣稱說,蘇聯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雙方的傷亡人數反映了這一點。但軍事上的勝利不能挽回整個敗局,戈爾巴喬夫最終決定,蘇聯必須以尊嚴的方式撤出阿富汗。


為什麼蘇聯沒有在阿富汗取得軍事勝利?


首先,他們無法封鎖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邊界,以防止游擊隊得到補充。


其次,由於公眾輿論(尤其是第三世界),他們無法給阿富汗傀儡政府以持續的軍事支援,他們也無力提供阿富汗傀儡政府所需要的經濟支援。


第三,阿富汗是一個有著堅定信仰和傳統的國家,人民反對蘇聯,反對阿富汗傀儡政府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直接攻擊阿富汗人民的民族結構、社會結構和宗教信仰,遭到阿富汗人民強烈反對。


第四,蘇聯不尊重阿富汗人。他們使用阿富汗人民軍隊,薩蘭多,Khad(國家情報機構)和當地的民兵作為炮灰。只有當蘇聯離開時,這些意志消沉、效率低下的軍隊才重新獲得了一些失去的尊重。此外,蘇聯對農村人口進行了不分青紅皂白的空襲和炮擊,目的是迫使他們離開農村,以幹掉游擊隊的供應線。

最後,蘇聯人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勝利所必需的傷亡,並試圖用火力替代步兵近距離的戰鬥。


但是,蘇聯未能在其作戰區域內維持足夠的兵力。阿富汗蘇軍的團、營、連,幾乎都是缺編的,按照蘇軍編製,一個摩步團要有2315人,一個摩步營要有455人,一個摩步連要有103人,一個摩步排要有28人,實際上根本達不到。甚至,當一支部隊從一場圍剿游擊隊的艱苦戰鬥中返回,其人員損失是驚人的。



蘇聯軍隊自身實力都嚴重不足,阿富汗傀儡部隊的情況則更糟。1 / 4到1 / 3的作戰力量通常會感染肝炎、斑疹傷寒、瘧疾、阿米巴痢疾和腦膜炎。警戒、勤務和運輸線防衛都要進一步佔用兵力。


每年春季和秋季,因為大量的逃亡,阿富汗傀儡軍隊都要補充兵員兩次,但新徵召的士兵依然會繼續逃亡。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蘇聯雖然能在阿富汗取得軍事勝利,但整體的消耗是它無法承受的,最終失敗無法避免。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義大利人在塔拉托吃了魚雷大虧,美國人在珍珠港又重蹈覆轍
三國機密:孫劉聯盟翻臉的根本原因,在於曹操的「兩虎相爭」之計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