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大行為很傷胃!胃就要這樣「七分養」
很多人認為,胃不好是飲食問題導致的。其實,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傷胃。
六個傷胃的習慣
1
精神緊張
人在緊張、焦慮、憤怒時,不良情緒會通過大腦皮質傳達到植物神經系統,導致胃血管和幽門痙攣,分泌過多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黏膜保護層自我消化和受損。長時間抑鬱、焦慮的人,容易患上潰瘍病。
2
過度疲勞
如果人長期處於體力透支和疲勞狀態,會導致胃腸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調,胃酸分泌過多,傷害胃黏膜。
3
喝酒吸煙
長期或一次性大量飲用烈性酒,會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引起充血、水腫、糜爛甚至出血。
香煙中的尼古丁還會強烈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縮、痙攣,減少一種胃黏膜的保護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
吸煙能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加重對黏膜的破壞,形成潰瘍。
4
藥物性胃損傷
很多藥品,如解熱鎮痛抗炎類(阿司匹林、撲熱息痛、止痛片)、非甾體抗炎藥物(消炎痛、布洛芬)、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類(地塞米松、可的松)等可直接或間接損傷胃黏膜,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引起炎症與潰瘍,嚴重時會發生胃出血與穿孔。
服用這些藥物時要注意劑量與療程,最好在飯後服用。
5
睡眠不好
良好的睡眠對胃的健康至關重要,熬夜和失眠是現代人的通病。
若睡眠質量下降,胃腸道的動態平衡會被打破,第二天,人沒有精神和食慾,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引發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6
胃怕寒
進行戶外活動時,要注意適時增添衣服。晚上睡覺蓋好被子,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冷飲和雪糕雖然能過口癮,卻會傷胃,食物應以熱為好。
另外,空腹時應避免吃酸澀水果,如柿子、山楂、香蕉等。
這些水果單寧含量較高,會引起腸胃不適。同時,適度運動有利於改善胃腸的血液循環,促進胃腸道的蠕動。
胃要怎麼「七分養」
1
注意胃腸感受
消化不良的人對食材比較敏感,不同食物在餐後帶給胃腸的感受也不同,所以特別要注意避免吃太多富含「抗營養因素」(如胰蛋白酶抑製劑、凝集素、苦澀味成分等)以及會抑制蛋白酶、澱粉酶活性的食物,比如生堅果、沒有煮爛的豆子、芹菜、青椒,以及紫黑色和藍紫色的食物(如紫薯、藍莓、桑葚等)。
2
利用調味品暖胃
姜、花椒、八角、孜然粉、小茴香等很多調味品是暖胃、促進胃酸分泌的「小能手」。
小茴香能起到與姜類似的效果,可刺激腸胃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腸胃蠕動,排出積存的氣體,有健胃、暖胃、行氣的功效。
另外,烹調中用點豆豉、醬豆腐等發酵調味品替代鹽,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胃酸,讓胃舒服些。
3
餐前喝熱湯開胃
胃酸少的人適合飯前喝一小碗溫熱、少鹽、去掉大部分浮油的雞湯或肉湯。
湯中能溶出可溶性含氮物,如氨基酸、鮮味肽、鮮味核苷酸、肌酸等,它們具有提振食慾、促進胃酸分泌等作用。
胃酸分泌增加,能促進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胃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還有助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維生素B12。
4
水果、飲料別貪多
大部分水果或多或少有抑制澱粉酶活性的作用,而且食用大量水果和飲料會稀釋胃酸,影響胃的殺菌和腸道消化能力。
所以,餐前餐後不要喝飲料,不吃過多水果,如果特別想吃,可選擇在兩餐之間。
5
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
如果已經出現胃部不適,在消化道修復期,需要增加營養素來支撐身體組織復原。
如果因為消化不好而只吃白米粥、爛麵條,維生素含量太低,蛋白質也太少,不利於消化道修復。
可多配合一些牛奶、雞蛋、肉糜、雞茸、魚糜、肝泥等富含蛋白質的食材,改善胃腸功能的效果更好。
雞蛋煮老了不好消化,可做成蛋羹、蛋花湯等食用;肉類可用壓力鍋煮爛,還可用打漿機連湯帶肉打成糊,或配合澱粉類食材,比如山藥雞肉糊、焯菠菜雞肝泥、醪糟蛋花湯、山藥南瓜牛奶糊等,有助於促進胃液分泌、補充營養。
很多胃腸不好的人喝牛奶會感覺腹脹,可以喝些不太涼的酸奶,既容易消化,又能保護腸胃。
6
新鮮蔬菜煮軟些
胃酸不足的人因殺菌能力不足,吃蔬菜後細菌繁殖可能在胃裡產生亞硝酸鹽,和蛋白質分解產物合成致癌的亞硝胺類,從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險。
但綠葉蔬菜對預防多種疾病均有幫助,所以不能因為消化不良而少吃菜,可把蔬菜切碎,加少量雞湯、肉湯或香油煮軟了再吃,每餐只吃一小碗,不要多到影響吃其他食物的程度。用餐的同時服用一兩片維生素C(每片100毫克),有利於預防胃裡形成亞硝胺類致癌物。
7
避免吃「涼」
胃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殺菌,萎縮性胃炎和胃酸分泌不足的人,胃裡的酸鹼值比正常人高,殺菌能力差,無法避免細菌在胃腸內繁殖,特別容易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腸胃炎等問題,會進一步降低消化功能,很長時間都養不好。所以,這部分人要避免吃涼飯、冷盤和沒有熱透的剩菜。
信息來源:人民網健康
編輯:劉劍波
執行主編:黃嵩
監製:付琳琳
GIF


※東北最好吃的12種主食,你最喜歡哪一樣?
※第二屆康平巴爾虎山登山節正宗國際范
TAG:康平V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