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地震預報有可能實現嗎?「地下雲圖」邁出重要一步

地震預報有可能實現嗎?「地下雲圖」邁出重要一步

導讀:地震預測是一個相當困難的科學問題,很多科學家也對此保持悲觀態度,不過關於地震預測的研究和嘗試卻沒有間斷過。最近,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臨震預報方面邁出了第一步。他們在四川和雲南布置「地下雲圖網」,通過在地表安裝約2000個監測站,收集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應力和能量動態演化信息。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也許能夠實現臨震預報

十年前的5月12日,里氏8.0級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損失。從那時起,地震能否預測的問題,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對於地震能否預測這個問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曾給出過一個簡短有力的答案:不能!在其官方網站上,美國地質調查局寫到,「我們從未預測過任何一次大地震,其他任何一個科學家也從未成功預測過。我們不知道如何預測,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也沒有期待能夠預測地震。」在美國地質調查局看來,一次地震的預測必須包含三個要素:時間、地點和震級,同時具備三要素的地震預測仍然是尚未解決的科學難題。


 為什麼地震難以預測?

科學家們曾經針對地震能否預測的問題展開辯論,以美國地球物理學家Robert Geller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地震具有非線性、隨機性和混沌性等特徵。在一個非線性的系統中,一個微小的擾動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產生各種不同的複雜結果,因此地震很難被精確預測。而利用經驗性的地震前兆預報地震,更是毫無準確性可言。

在很多科學家眼裡,地震難以預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震多發生在地殼內部10-20公里及以下,人類無法在地殼深部的震源附近布設儀器、直接觀測地震發生的過程,因而難以全面了解震源處的物理變化。根據目前的地震成因理論,地震是由於岩石中的應力積累達到了岩石強度而發生的,那麼理論上,只要能夠測量到震源處的岩石強度及應力即可預測地震,但目前仍無法實現直接測量震源處的岩石強度與應力。

一般情況下,地震的孕育是一個相當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特別是7級以上的大地震,在一個地區,常常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在同一地點重複發生大地震的概率較小。而在不同的地方,由於地質構造與岩石性質各異,地震前兆現象在不同的地方表現各異,有的地方在震前可以觀測到大地電場、磁場的地震前兆變化,而有的地方就不一定。

「地下雲圖網」能夠實現臨震預測嗎?

最近,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臨震預報方面邁出了第一步。根據中國地震局的地震預報劃分標準,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該所在成都高新區宣布,將在四川和雲南兩省,建設面向地震預報的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通過在地表安裝約2000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收集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應力和能量動態演化信息,通過對回傳檢測數據進行實時處理生成地下雲圖,解決深度小於20千米的破壞性地震的臨震預報難題。

據媒體報道,為了實現地下雲圖的建設,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開發了一種新型感測器,將其安裝在地表,就能夠監測到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應力和能量。王暾認為,地震的發生只與應力、能量的積累程度以及斷層的斷裂程度相關,與應力的積累過程無關,因此臨震預報並不需要了解地震孕育的複雜過程,只需探測地震發生前應力,無需探測應力積累過程。

未來,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計劃用1至2年建成川滇地下雲圖網,再用3年時間,運用新建設的地下雲圖網採集10個左右破壞性地震的案例,進行地震預報的內部技術試驗,地震預報的逐步公開試驗,若成功,將通過政府進行基於地下雲圖的地震預報的公開服務。目前,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和感測設備,已經在汶川縣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若「地下雲圖網」試驗成功,也許能實現臨震預報。而截至目前,還沒有國家實現準確的臨震預報。


汶川地震十年,地震預警漸成熟

儘管地震預測和預報能否實現尚無定論,但地震預警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並多次發揮了作用。在最近的新聞發布會上,王暾特意指出,地震預報只能給出一個時間區間,不可能精確到發震時刻;地震預報只能給出震中的區域,不可能精確到一個點。因此,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應該相輔相成。

在汶川地震之後,地震預警系統就在中國邁出了第一步,目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各地相關部門聯合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已經達到220萬平方公里,覆蓋了中國地震區域90%的人口,已經公開預警40多次破壞性地震,無一誤報。

去年,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時,這一地震預警系統就發揮了作用,地震預警(ICL)app在不到20秒的時間內連續發布了5條推送,提前71秒為成都市的用戶提供預警信息。有理論研究顯示,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例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例可減少39%。

地震預警示意圖(來源: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根據上面的地震預警示意圖,可以分析出,地震預警系統的主要針對用戶是公共設施。地震預警系統的實施需要公共設施的自動控制。在地震預警示意圖中,核電站、高鐵、化工廠等設施收到了地震預警,一旦預警等級達到設定級別,這些設施就會自動採取安全措施,減少地震造成的巨大損害。所以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廣泛覆蓋的網路,其防災減災效果主要通過對公共設施的自動控制達到的。

對於個人用戶而言,接受到地震預警能夠採取有效的避險措施,減少人員傷亡。地震的防災減災工作既需要政府層面的安全保障(如建築物的地震安全評估),也需要加強人們的地震逃生知識。

作者 | 李曉慧

審稿 | 陳正全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構造與火山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沈萍 地球物理信息科學傳播專家

文章由「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