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頂山村民麥地驚現金代地道

平頂山村民麥地驚現金代地道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紅汛 文圖

今年3月中旬,平頂山郟縣薛店鎮唐村一名村民在自家麥田裡澆地時,發現水全部灌進了一個"老鼠洞"卻始終無法灌滿,隨後村裡老人告訴他,澆地水可能流進了封存已久的藏兵洞了。由此,唐村及與其鄰近的使郎廟村、 齊村、吳洞等村,都有蛛網般交織的古代地下軍事設施——地道再次傳開。

5月9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分別到這些村莊實地查看,證實這些縱橫交錯的神秘地洞確實存在,地洞的出口有的在居民屋內,有的在村外,有的就在村莊水井裡。當地八九十歲老人回憶,這些地洞在村民躲避 捻軍紅鬍子、土匪、日寇等劫難時,確實起到了重要的生命財產保護作用。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工作人員證實,已確定這些地道為金代,其中齊村地道納入開發計劃。

村民澆地"澆"出古地道

在唐村村支書唐西更的帶領下,記者和數名村民來到距村東北一里外的麥地里,只見用挖掘機挖開的三四米深的地下,有一條朝向西北方向的地洞。唐西更告訴記者,前兩天下雨,淤泥淤積了三分之二的地洞口,此 前人可以直立行走。

這塊麥地的主人唐自強向記者介紹,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他和家人給這塊兩畝左右的小麥澆水。從上午開始澆,當快澆到地頭時,只見水流進了一個"老鼠洞"里。"我開始以為就是個老鼠洞,一會兒就能灌滿,哪 知道這個洞咋也灌不滿,我就覺得奇怪,以為是不是麥地下有老墳地?"唐自強說,他趕緊回村裡向上了年紀的老人們打聽,老人們告訴他"澆地水可能流進了老地洞里",唐自強隨即又將這一情況反映給村支書唐 西更。

5月2日,唐西更找來一台挖掘機,順著"老鼠洞"開始挖掘,當挖掘機挖到三米深時,地下開始露出大洞,繼續深挖,一條西北朝向、將近一米八高的地洞赫然出現。唐自強和另外一個村民找來手電筒,大膽順著地 洞向深處走,"剛進去不遠,就見到從北邊又岔出來一個洞口,我們倆也不敢亂走,直走了約四五十米遠,就再也不敢走折回來了。"唐自強說,地洞里並不是像看到的洞口那樣,地洞裡面時高時低,從地面扎進洞 來的樹根或草根不時阻攔,地洞牆壁是當地常見的白山土夾雜的小鵝卵石塊,唐自強覺得地洞屬於就地挖掘,沒有使用任何澆築成份。

可惜的是,由於前兩天下雨,這處在麥地的地洞口被淤泥淤積,唐自強所說情況,記者一時無法下去查驗。但該村80歲的唐武松老人向記者證實,他小時候也曾經因為追趕鑽進地洞的兔子下過地洞,那時候在唐村東 北的深溝處,有個一人高的出口,後來這個出口被封存。這次唐自強家麥地里挖出的地洞,應該與此相連。而唐村的西北方向就是使郎廟村,此前,使郎廟村地下有地道,並與齊村、吳洞村地道相連早已傳開,唐村

發現的地洞,使原來使郎廟、齊村、吳洞三村有地道的村莊又增加了一個。

記者探尋村民房下地道

9日中午,記者從唐村驅車趕往相鄰的使郎廟村。在使郎廟村委,從該村走出去的郟縣學者劉順庭和村支部副書記劉建鋒向記者簡單介紹了該村的地道情況後,隨即就將記者領到一個長滿了荒草的廢棄院落。

剛一進院,記者猛然感覺一陣涼意襲來,劉順庭神秘地告訴記者,這是從地道里吹出來的涼氣。說地道,卻並不見地道的蹤影,劉順庭說,地道就在這個房屋的裡面。

打開青磚藍瓦的老屋,就見屋子東側窗戶下面的地面上有一個大大的洞口,被幾塊木板遮蓋著,這就是地道入口。掀開木板,記者一行沿梯子進入地道內,藉助手電筒照明,可以看到地道距地面高約3米,寬約2米, 呈南北走向,並橫向西延。遺憾的是,沒走多遠,地道被封,記者只好原路返回。

據今年77歲的房主劉順堂介紹,當年蓋這個房屋時,就把這個地洞口蓋在了房屋內,"當時家裡在附近還算比較殷實,聽我的父親說地道蓋房內就是為了預防不測應急。"劉順堂說,他之前曾從這個洞口下去過,內 有三個分岔口,其中一個直通村裡的一口老井,他還在洞中發現過粗瓷飯碗。後來他和老伴覺得地道里冬暖夏涼,就堵住了一小段,冬夏時節保暖避暑。同時,為了讓堵住的這一段空氣流通,劉順堂又在屋外院內不 顯眼的草叢裡,挖了一個與地道相通的隱蔽小天窗。除了這個大洞口外,劉順堂家地下室的床底下,還有一個洞口,今年59歲的村民管順安說,他年輕時候出於好奇,曾提著馬燈也進過這個地道,因為擔心迷路走不 出來,他每走一段就會做個標記,即便這樣,走了一二百米就折回了。還有一位村民說,他家也有洞口,每逢下雨,他把院里的雨水全都排到地洞里了。

學者劉順庭分析說,根據村民描述,使郎廟村的地道和茨芭鎮齊村、吳洞的地道是貫通的——上下相通、左右相連、道中分岔,不僅有主幹道,兩邊還有小道,猶如迷宮一般,而且這些地道口大都設在古建築內或院 子里。這與電影《地道戰》中的地道布局頗為相似。難怪記者身在地道內,絲毫感覺不到憋悶,反而時時覺得涼風陣陣。

後人曾用古地道避劫難

猶如蛛網般交織的古地道,究竟是何時修築,又是作何使用,記者隨後通過郟縣縣誌工作人員查詢,對於唐村、使郎廟村、齊村、吳洞村這四個相鄰村莊發現的地下古地道,沒有在縣誌中找到記載。

使郎廟村97歲的劉新富老人回憶,小時候常聽長輩們嚇唬愛哭的小孩:紅鬍子來了!於是小孩子會立馬止住哭聲。紅鬍子就是清咸豐年間的捻軍,捻軍曾先後8次打進郟縣。每當捻軍來時,方圓官員、士紳和村民就紛 紛躲進了這幾個村的地道里躲避劫難,這就是"躲紅鬍子"說法的淵源。也有把地道叫為"躲金洞"、"藏兵洞"等說法。

雖然對這幾個村的地道叫法不一,但在抗戰期間,郟縣的抗日武裝和老百姓就利用這些地道,與日本鬼子相周旋捉過"迷藏",保護了當地人民免受侵擾。而到了解放後,使郎廟村、齊村、吳洞村的村民又利用這些 地道,作為儲存紅薯的地窯;五六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在深挖洞的口號下,當時郟縣武裝部的人員曾經下到這幾個村的地道里考察,劉順堂跟隨武裝部的工作人員一同下地道。後來深挖洞不再說了,紅薯也不再 作為主食種植少了,地道作為防空洞和紅薯窖的使命才結束,並在被封存後漸漸被人遺忘。

使郎廟村鄰近的齊村,地道口分別在村民齊偉鋒、胡銀秀、劉太等十多家的院內、院外和深井等附近出現,村民曾在地道里發現有古磨、爐灶等。村民胡龍廷還曾從地道里取出了3口水缸和像鋤一樣的器具。此前有人 通過地道走向分析,齊村地道與相距1.5公里遠的茨芭鎮吳洞村、薛店鎮使郎廟村的地道是相連相通的。

5月10日,記者聯繫主管文物普查的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工作人員齊舒奎,他告訴記者,早在2002年至2006年,郟縣和平頂山市文管部門多次進入地道探尋,並報省文物局,確認齊村、使郎廟村、吳洞村地道為金代時 期修建的地下軍事設施,其中齊村金代地道已被列為平頂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不過,隨著距使郎廟村1.5公里左右的唐村發現地下地道消息爆出,再加上使郎廟村、齊村、吳洞村古地道的認定,讓不少熱衷探險的人好奇心倍增。但齊舒奎告訴記者,這些金代地道因年代久遠,加上當地地下地質 比較複雜,不建議個人私自下地道探尋。目前,齊村等已被列為傳統村落,當地已準備著手開發。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艷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報 的精彩文章:

偶像不吃香,《這就是街舞》玩專業
神奇的「玻璃」瓶

TAG: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