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澳門國民教育,傳授在形式,印刻在心中

澳門國民教育,傳授在形式,印刻在心中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並將此闢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400多年歐洲文明的洗禮,澳門的人民早已對祖國的文化陌生至極。

2018年5月3日,澳門大學通過調研發現,澳門的中學生對國家文化認知水平超過了70%,這意味著澳門中學生對我國文化的接受程度達到了中高水平,鑒於澳門漫長的殖民歷史,澳門的中學生在澳門回歸後的19年後的今天能對國家有這樣的認知水平,是非常不錯的了。究其原因,除了他們從小就開始接受國民教育之外,生活中長者的言行舉止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澳門學生了解國家,首先要歸功於學校教育。在葡萄牙殖民澳門時期,澳門只有10多所公立,也只招收葡萄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下一代,90%以上的青少年都只能去私立學校念書。

澳門回歸之後,教育壞境有了很大變化,實施15年免費教育,直至2017年,免費教育的覆蓋率高達94%。和世界大部分國家、地區一樣,國民教育在澳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從幼兒園開始接受國民教育,社會組織也付諸很大努力傳播國民教育,他們從小就已經開始接觸國民教育,隨著在學校的長期受教也了解到國民教育的發展。

不可否認,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澳門的國民教育不僅僅在課堂上,更貫穿於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國旗、國徽、國歌是國民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青少年對國旗、國徽、國歌的認識,除了來自課本和老師的教導,也來自每周一的莊嚴的升旗儀式。

此外,澳門教育青年局於2000年編輯出版了《國旗、國徽、國歌、區旗、區徽》教材,並錄製了光碟資料。提供給所有學校使用。從2016年開始,升國旗不僅奏國歌,還要求每一位師生奏唱國歌。

2017年,澳門遭受50年不遇的風災,解放軍的奮力援救感動了全城,澳門中學生表示從那以後,每每聽到了國歌,就能深切感受到國家在背後支撐著他們。

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澳門中華教育副會長李沛寧表示,他們會用發生在生活當中的例子教育學生,咸潮來臨時,是臨近的同胞保證了他們的淡水供應;發電有問題時,是就近的廣東省給他們輸電;生活當中的很多副食品都是靠內地源源不斷地供應。祖國是支撐澳門發展的堅強後盾。

古人言:「百聞不如一見」。澳門學到的國民文化,終究覺得隔層紗。澳門特區政府與大陸學校 合作,每年帶領學生到內地考場、訪問、學習,了解國家的發展。內地的學生每年也會赴澳學習,交流兩岸文化。澳門特區政府2016年開始推出「千人計劃」,每年遴選1000人赴內地交流學習,至今已實行了3年。

本文由王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單的誓言V 的精彩文章:

孩子才上初一,新的環境不適應,家長幫助孩子邁過門檻

TAG:簡單的誓言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