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0周年後,我們為什麼還是不能預報地震?
我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界處,歷史上地震就相當頻繁,自建國以後,大家熟知的地震就有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2018年5月12日(今天),是汶川地震10周年紀念日。在10年前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地震,山崩地裂,滿目瘡痍,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因此,5月12日也成為了中國防災減災日。
我們紀念這個日子,不僅是追思逝者,也是祈禱災難不會再一次重演。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地震對於經濟社會的風險也在加大,除了建立完善了防災減災救災體制,許多人或許也要問: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地震不能預報嗎?當強大的地震來臨前,如果能像天氣預報那樣預測,人們及時疏散撤離,那不就能極大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嗎?
事實上,儘管人類已經追蹤地震了數百年,但目前,地震預報仍然是一個科學界的難題。我國的地震預報研究起源於1966年邢台地震之後,國家開始對地震預報進行摸索。而我國在進行了持續多年的研究,唯一一次被認可的「成功」的地震預報,是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北京時間19點36分,在遼寧省海城、營口縣一帶發生了強度里氏7.3級的強烈地震。在地震之前,中國科學家對該次地震進行了一系列監測並在地震臨近時給出了預報,在2月4日上午發出臨震預報後,工廠停工,集會取消,救援隊待命。根據當地人口密度和邢台、唐山等地震的平均傷亡率推算,如果不進行防禦,地震可能造成5萬人以上死亡。而海城地震實際死亡1300多人,傷亡共18308人,僅佔總人口數的0.22%。
儘管這是一次可喜的成功,但在當時的落後的觀測條件和科學儀器下,我國科學家們對地震的預測方式其實普通:一是通過看地下水、動物異常等偏離正常的情況,同時,在海城地震之前,營口、海城兩縣交界處出現了類似邢台地震的密集小地震,在確認了多重特徵後,我國科學家才給出了臨近預報。但實際上,海城地震的預報是唯一一個聲稱預報成功的例子,在這數十年的探索中,只能說是一次經驗預報的偶然。
事實上,我們目前仍然無法準確預報地震,地震預報也很難展開。現有的地震預報研究,大多都是基於各種異常:動物異常、水位、地磁形變、地下水化學量等各種變化,來預測地震,除此而外,還有根據各種先兆反應進行的預報,其實說明白一點,就是基於統計和經驗進行的預報。且不說這些林林總總的異常與地震之間的關聯性,這種預報的不確定性也很高。
地震預測目前解決不了的一大問題是,無法確定具體的時間地點和強度,這與天氣預報完全不同,若是盲目預報,當地居民在撤離後地震並沒有到來,這不僅影響社會生產生活,還可能誘發社會動亂。這種後果和地震本身一樣嚴重。
目前人們無法預測地震,不要神化海城地震的「成功」,因為也有運氣成分存在,同樣的年代,松潘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卻是不一樣的結局,這足以說明問題。因此,面對互聯網時代各種各樣的「地震預測」,基本都沒有相信的必要,而「地震雲」之類的論調更是無稽之談,它只會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恐慌。目前,我國已建成了2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監測網,使我國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即能夠在地震波抵達地面之前的數秒內進行警報,使人們能夠迅速尋找避難場所。
如今我們的探測設備遍布大江南北,平原高山,我們的技術在飛速發展。相信有一天,我們能在地震發生前發出及時精準的預報,從而防禦這種災害,但在此之前,掌握地震應急知識、生活在地震帶上的居民繃緊防災的弦才是正道。


※凍哭日本!強冷空氣從我國千里奔襲,東京迎5月奇寒!
※日本櫻島火山再度爆發,火山灰高達數千米!其他火山也蠢蠢欲動?
TAG:中國氣象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