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死罪斬首?原來大有講究

古代死罪斬首?原來大有講究

我們經常在電視中會看到犯人觸犯刑罰,被判死刑,但為啥不立刻執行死刑還專門定下了時間,一般滿足兩點:一、秋後處斬;二、午時三刻。假定一個人在初春被判死刑,還等到秋後處斬,這不是讓犯人多活上大半年?為什麼不是其他時間呢?還是只是電視劇裡面虛構的?

其實,秋後問斬是存在的,還特別有講究。午時三刻換算成今天差不多就是正午時分。而古代科學文明遠沒有今天發達,在他們看來,正午斬首囚犯可以避免死後怨恨。而且行刑前都準備酒肉,讓他們吃飽喝好上路。

按照專家考證和文獻記實,從漢朝起,死刑實施日期定在秋冬季節實施。從漢朝起遵儒術,尤其是漢武帝時代,曾特意下詔搜集治世計策。其中儒家代表大臣上書漢武帝,建議囚犯秋後處決落葉歸根,不逆天道,後來便漸漸影響後世,以後的朝代都相沿這種編製。

由於科學文化的落伍和封建迷信,古人不能精確詮釋自然界的現象,認為劫難、瘟疫、祥瑞、康年都是天賜的,因而人們的舉動都應順從天意,不然的話就要受到上天的懲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理當順天意,在各方面都不可與天意相違背。便把實行死刑的日期放在秋冬季節,春夏之間草木強大生氣勃勃,人雖非草木,但亦屬自然界構成局部,而秋天草枯葉落,處決罪犯符合蕭殺之時。

有關秋後問斬,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以儆效尤。在我國古代以農業為主,上半年百姓都要忙農活,空時很少,也沒有閑功夫特意來看斬首,但是秋天收穫後就沒什麼事幹了,若是在老百姓忙農活的時辰處決監犯,就起不到用斬首示眾來威懾民眾。

正如統治者等待的那樣,大概是看著人頭落地內心特別解恨,每逢斬首,老百姓都市搶先恐後地跑去配合官府。在古裝劇中,一大堆人圍觀斬首,堵得水泄不通,都是常有的劇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都會唱《廣東愛情故事》,但你們知道廣東的「廣」是什麼嗎
如果中國歷史沒有漢武帝,匈奴人能否統治中原?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