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曹操自己稱帝,會有什麼不良後果?來看看

如果曹操自己稱帝,會有什麼不良後果?來看看

曹操有篡位的跡象,從拜丞相到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再到封魏公加九錫,再到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

建安二十四年,陳群等一幫大臣也勸說曹操篡位,但是漢中之戰,打著漢室宗親名義的劉備站穩根基成為「漢中王」。而曹魏方面期間先後有有耿紀韋晃魏諷響應劉備的謀反案。可見曹魏內部局勢並沒有那麼穩,而曹操一旦稱帝,立刻失去大義的名義,民心難測!

曹操是個浪漫現實主義者,有宏偉的理想抱負,也有冷靜的現實權衡,《述志令》可以看做是曹操的人生「自白書」,而其全部處世哲學就凝練在「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九個字。「慕虛名」既是指辭官辭爵以博取謙退自抑的「美名」,亦是指在已身為帝國實際主宰的情況下,還要去謀求那如處「火爐」之上的皇帝位子。「處實禍」既是指失去權勢後「己離兵為人所禍」,亦是指為謀取帝位需背負道德罵名。

部分士族門閥集團的反對。東漢末年的士族門閥勢力非常強大,強大到什麼地步?士族門閥集團擁有私人武裝,擁有大片田地,擁有門生故吏遍天下,儼然一個個獨立小王國。而曹操的政策是:打擊豪強、屯田與民、唯才是舉。東漢未年,做官基本上是推薦的,而士族集團控制了人才的推薦,而曹操的作法是唯才是舉,不論出身,這在當時是非常震動的,也與士族集團利益相悖。

對於曹操我們都知道,他一開始其實是以「匡扶漢室」為口號,為旗幟的,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再加上個人的實力和魅力吧(在當時,曹操其實是真的很有魅力),也是廣為收羅了不少人才(非常出名的就比如荀彧),還收攏了民心。

所以曹操一旦稱帝,對內對外都會陷入很被動的局面。況且從此也沒必要稱帝,他當時已經是北方的實際統治者,皇帝的待遇他都有。或許他念著自己祖輩收到漢朝的恩惠,不忍心自己廢了漢朝。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為了政治因素,稱帝會帶來諸多不良後果。

曹操死後沒有多久是曹丕繼位,之後的曹睿曹芳都是軟弱無能的庸君,最後被司馬懿一家子搶了皇位。即使曹操稱帝了,無非最多是好的話就是一鼓作氣、士氣高漲,滅掉蜀國和吳國,一統天下,差一點就是被天下人圍攻,魏國滅亡。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除非他殺掉司馬懿,他才能改變歷史進程,但是他稱帝了,諸葛亮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所以他依舊離不開司馬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點微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在傳統中國社會中舅舅的地位最高?其實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劉禪降魏後被封為公,而孫皓降魏後被封為侯?其實原因很簡單

TAG:極點微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