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天認識一個中國主要城市34:「國際自由港」澳門

每天認識一個中國主要城市34:「國際自由港」澳門

澳門,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北鄰廣東省珠海市,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東與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2017年年底澳門總人口為65.31萬人,住戶數目為191500戶。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並將此闢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100多年歐洲文明的洗禮,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迹。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澳門是一個國際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其著名的輕工業、旅遊業、酒店業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成為全球最發達、富裕的地區之。2017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澳門列入全球創意城市網路。 2017年12月5日,歐盟宣布中國澳門列入避稅天堂黑名單。

澳門

澳門主要旅遊景點:

1、媽祖閣

媽祖閣坐落在澳門半島的西南面,沿岸修建,背山面海,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澳門的三大禪院之一。

澳門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迹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位於澳門的西南方。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稱能預言吉凶,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媽祖閣

2、港務局大樓

港務局大樓(舊稱嚤啰兵營或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內媽閣山邊,現為政府部門之辦公大樓。於2005年被列入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港務局大樓於1874年建成,初作為在澳門印度當警察之營地。1905年,改為澳門港務局和水警稽查隊的辦公地點,故被俗稱為水師廠。由於港務局大樓位處於媽閣內港入口附近的山坡地,其樓頂設置的颱風信號站讓漁民、船隻與居民得知風球信號。隨港務的發展,今日的港務局大樓已不足以應付澳門港務局的需要。澳門港務局的辦公室已搬至林茂塘的海港樓,港務局大樓的重要作用逐漸淡出。

3、亞婆井前地

亞婆井前地,是位於澳門西望洋山北面的廣場。由於亞婆井前地及周圍古舊建築,故被列為澳門建築、歷史和文化文物區。2005年開始,隨澳門歷史城區之一部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4、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大約建於1881 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後來,鄭家後人四散,該大屋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築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文化局於2001年7月接管該大屋,並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

鄭家大屋,位於媽閣街側,建築範圍約4000 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接的僕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

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平面為連續不斷的中式坡屋頂,建築高度因房區性質不同而有所分別,僕人房區一般為一層高之硬山式建築,有時也有可上人之平屋頂出現;主房區建築多為兩層高,間中也有達三層者。

建築主入口位於東北方向的龍頭左巷,為一兩層高之宅門建築,建築長13米,深7.9米。它與主建築群分離,宅門入口牆身自檐口往內退縮,上層開有窗戶、下層為入口大門,檐壁上有中式繪畫,為典型傳統中式風格,門廊內牆身上設有神龕,而天花則是西式石膏圖案裝飾。門廊內有花崗石梯級過渡至水平面稍低的主建築群空間。與傳統中國民居不同的是,主建築群各房區之大門入口與大宅入口不在同一方向,它們都面向西北,且都在同一直在線,前面有既寬且長的曬場,曬場中段有另一房門將主次建築分開,前段為僕人房區及外花園,後面為主房區。

鄭家大屋

5、聖老楞佐教堂

聖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實際建築年份已不可測,但據史料記載,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製小教堂。而據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應在1618年,至於現時教堂的規模則是在1844年改建後而成的。

6、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迹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聖若瑟修院由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創辦,與修院毗連的聖堂則於1758年落成。聖若瑟聖堂連同已坍塌的聖保祿教堂是中國罕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主祭壇供奉聖若瑟像,左右兩側祭壇則供奉耶穌及聖母。該聖堂主堂由四個帆拱頂起的一個直徑12.5米,頂部高度為19米的穹頂,開有兩環各16個窗戶,具通風和採光功能。堂內存有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會士聖方濟各. 沙勿略的前臂骨,供教徒瞻仰。

7、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又名關帝廟),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的廟宇,為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 「三街」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會館」則由三條街道的商行組成。初設時為商人議事的場所,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布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後來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8、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

9、大炮台

大炮台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大炮台坐落在大三巴牌坊側,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迹之一。大炮台建於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祿教堂內的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範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綠草如茵;參天古樹,生長茂盛;巨型鋼炮,雄踞於旁。炮台上並置有不少古迹文物和歷史性建築物, 如炮台上的古塔,便是當年耶穌會的會址之一。建於空地中心的南歐式平房建築,現在是氣象台的辦公室。

10、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是一個綜合性博物館,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1998年4月1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由葡萄牙總理古特雷斯(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主持剪綵儀式。

澳葡政府在大炮台的原址一側,建起了澳門博物館。現在,大三巴牌坊、大炮台、澳門博物館三位一體,連同附近的包公廟、哪吒廟,構成了澳門現在最火爆的歷史文化旅遊線路,成為遊人了解澳門的首選之地。

澳門博物館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獵奇 的精彩文章:

清代「性靈派三大家」分別指哪三位詩人 他們的詩有何特點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33:文天祥《過零丁洋》 留取丹心照汗青

TAG:古今獵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