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下齊心推進科技創新的浪潮正在形成

上下齊心推進科技創新的浪潮正在形成

聽到全省高新科技企業已經達到3萬多家,比2015年的1萬家,增長了2倍,遠遠超出了廣東省推動高科技企業扶持政策的預期。這3萬家不是扶持企業,而是國家高新科技企業,不是廣東省自欺欺人自己評出來的,而是到國家層面去評的結果。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科技產業政策對企業的誘導作用不是一般的大,而是極大。二是馬上要面臨新問題,樹標提質將變成新的重要工作目標。

看到這個數據有一些人還會懷疑政府的作用,我也將信將疑。假設國家高新企業評價標準是明確,卻是脫離市場的,也是可以操作的,那麼疑惑會更大,因為政府需要把工作簡化,許多評定標準量化,這樣的方法會讓受評者針對指標進行建設,也可以通過指標的包裝能夠通過評估。但是,這些指標如果的確有意義,那麼懷疑者似乎應該少說話。沒有證據,也沒有邏輯,只是憑藉西方的理論來套用中國的情況,最好不讓他們講話,甚至是否給他們發工資,就看國家的態度了。

政府對知識分子的態度需要寬容,需要認真聽取真知灼見,這是好的政府標誌。政府聽取意見的主要是建議和分析,而不是上街頭喊口號式的反對。我周圍的一些知識分子道理講不清,卻天天 以為自己了不起。其原因是中國有職稱制度,就有人戴上了知識分子帽子,卻沒有能力成為真正的知識分子,他們只是一味懷疑,一味地與政府對著干,把政府給知識分子說話的權力當作喊口號的權力,卻自我認為喊很高明,都是真理。每每想起這些,都感覺很丟人。與這些人為伍,到底是誰之過?這種情況也只是中國有,讓他們去發達國家混一下試試,估計是混不下去的,因為他們的思想沒有價值,不會有人給他們報酬。發達國家有聽取批評的傳統,但批評必須有理、有力,不一定有節,有節最好,有力的批評,對象一定有問題,找到問題才算是價值,其他都不是。中國政府越來越像是好政府了,而知識分子卻沒有見到對政府進步的認可,和政府緊密合作的人,也把精力放在爭取政府課題,而不是從內心認可政府的轉變。中國需要政府以更加誠懇的態度向社會學習,聽取有分析的、有創意的建議,但同時也要培養一些制度和文化,將那些「缺少良知」的簡單思維的「知識分子」排除在外,不然,真正社會進步的動力也不容易培養起來。

我將信將疑卻疑惑在減少,因為廣東在轉型上做工作的確很多、很深入,在創業板和新三板,大量的廣東企業在搶灘,在路演現場,越來越多的不同年齡的人在講自己的創業設想,在各種付費培訓的課堂上,那些同學不再來混文憑,而是真正想轉型。雖然並非完全歸功於科技創新政策,因為還有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孵化器市場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普及,但科技創新政策幽閑中以為企業帶來的真金白銀的優惠,那是企業必須要爭取,何況未來需要創新能力,外部的社會輿論,國家的號召,政府領導的發展取向,進入當地政府領導法眼的資格和條件,都依賴創新。

在這樣環境下,企業家階層也是悄悄地更新,老一輩做店的、做廠的,正在為新一代經營者所取代,這些30歲到40歲的經理們,他們的文憑高了許多。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企業從前輩的小學沒有畢業領導,到研究生畢業領導的跨度,這些人應該更有事業心,更有開闊的視野,更會從長遠角度認識政策、資源和定位,既然創新對企業有百利而無一害,企業何樂而不為呢?只要更換的腦筋,企業可以實現,更換腦筋的辦法是學習和換人,現在這兩個趨勢都形成了。

晶元事件出來以後,中國再次討論起什麼是中國人應該做的創新。我一直認為,以深圳為代表創新就是產業化的創新,是創新活動的最後階段,是完全按熊彼特定義進行創新,技術是外生變數,採取的是拿來主義,關鍵在於誰能夠更好的將技術運用起來變成滿足需求的工具。深圳這樣的行為為全中國人樹立了標杆,中國的創新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模式。今天不會分析這種模式的好與壞,而只是說,如果原始創新是創新,那麼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就不是創新嗎?集成創新是不創新嗎?後兩者就是針對市場需求而言的。

廣東在不到三年之中,產生了這麼多的高新企業,每家企業三年都要經受一次考核,對廣東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一是肯定廣東多年來的工作,上下一心,動員出創新轉型的氛圍,對廣東所有人來說,是可以沾沾自喜的,也是未來的廣東希望;二是政府可以把精力放在讓落後地區能夠啃上來的工作上;三是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可能性仍然存在,科技政策起到重要作用,但進一步的作用是否還存在,是否有效率,需要慎重對待;四是培育科技服務企業,他們將來在做什麼才是廣東最需要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觀察張耀輝 的精彩文章:

生活中也會有成就感
為何說細節決定成敗?

TAG:天天觀察張耀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