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秦嵌銅詔版鐵權

文物介紹——秦嵌銅詔版鐵權

原標題:文物介紹——秦嵌銅詔版鐵權


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歷代的古權材質有銅、鐵、陶、瓷、石等,造型有長方形、銀錠形、方勝形、圓柱形、扁圓形、葫蘆形、圜形、鼓形,還有動物果蔬造型,以及蟻鼻獸、錢鼠、猴、羊、蟾等;重量在1300克至20克不等。權,除用作衡器外,還用作吉祥物、壓鎮、冥器等。相傳民間搬家時,先搬過去一個秤砣(多為陶瓷、石質),造屋上樑時,將它懸掛樑上,寓「稱心如意」之意;壓帳子四角也用它,使之熨貼、平整。更多是以之當冥器,耀為權利象徵,以示生時地位。


鐵權是由鐵構成的砝碼。「權」是古代文化的一種象徵,從現有出土和傳世的各種權來看,我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秦權是秦官府批准的標準砝碼。



煙台市博物館收藏了一個龐大的秦權,30公斤左右,是現已知最重的鐵權。其器形之大,實屬罕見,全國僅有兩件,一件是山西省左雲縣出土的,為國家博物館所藏。另一件就是這枚大鐵權,1973年5月出土於文登縣苘山鄉新權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秦。秦朝建立後頒布了許多有利於國家統一和社會發展的經濟政策,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這件鐵權上的詔版文字就是秦始皇為統一度量衡標準而頒發的文告,許多秦權、秦量上都有類似文字。秦權是利用槓桿原理在有刻度的等臂衡桿上進行測重,作用相當於今天的的「砝碼」,是研究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重要實物資料。而今,秦權靜靜端坐,揭開那段震撼歷史的大變革之一隅!


秦嵌銅詔版鐵權:底徑24.7厘米,高20.5厘米,重32.5公斤。鐵鑄,半球形,平底,頂部為半環形鼻,權側嵌銅詔版。銅詔版為長方形,長11.08厘米,最寬處8.5厘米。上陰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文字。豎行,九行,計40字,筆劃方折,大小錯落,大部分字跡清晰,個別字筆劃殘缺。



全文為:「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wǎn),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然即便是物質豐富的今天,尋常人卻也難見如此巨大的秤砣。這道詔書被刻在權、量等之上,昭示帝國建立,統一度量衡,中原大地的百姓從此是一家!秦權上鑲嵌的銅版已成孔雀綠,詔書的40字大小錯落,多年的使用以及更長歲月的埋藏損壞了一些文字,然大部分字跡依舊清晰,時光將這枚鐵權鏽蝕的斑斑駁駁,蝕不去的,是歷史的重量。


我們的祖先聰明若斯,將「槓桿原理」運用的淋漓盡致,一根有刻度的等臂衡桿,一枚充當「砝碼」的權,就成為提供準確稱量的天平。4鈞(120斤)、1鈞(30斤)、20斤、16斤、9斤、8斤、5斤、1斤,秦權的重量不一而足,按照秦的衡制,當時的1斤應為現在的 250 克,這件巨大的「秤砣」,為罕見的4鈞鐵權。《漢書·律曆志上》:「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也就是知物之重量。《孟子·梁惠王上》曰:「權,然後知輕重。」權早就出現在古書的記載中,秦鐵權的出土,卻將古人智慧的結晶直觀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見證秦代統一度量衡的歷史,也為秦代衡制研究提供了可貴的重量資料。1982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秦權系鐵質,主體鑲嵌銅板,由於鐵器極易生鏽,所以很難保存。2009年,煙台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發現秦權表面出現細少的裂紋,立即向上級部門送交申請修復報告。煙台市很快確定了修復資金。煙台市博物館也廣泛向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單位的文物保護專家尋求幫助和支持,尋找病害原因,完善文物保護修復方案和預算。並在全國首次採取工程招標的形式,確定了國家博物館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作為秦權的修復單位。


秦權的保護修復方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後,煙台市博物館將秦權安全護送至國家博物館文物修復中心並配合專家們對秦權採取了一系列修復措施:包括收集秦權的基本信息、對秦權進行清洗、緩蝕與封護、加固等。在整個修復過程中,嚴格遵守盡量保持文物原貌的原則,使秦權保留了原來的文物信息,得到有效保護。同時,為了使秦權得到更為長期有效的保護,煙台市博物館還專門為其定做了充氮保護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明代的金蟬玉葉
歷史故事——申包胥復楚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