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之說》之和氣致祥

《和之說》之和氣致祥

舉和旗 求和道 生和美 和天下

《和之說》是在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王殿明會長主導、聚思和謀篇下,由王殿明會長與河北師範大學路紫教授編著,經寫作團隊共同努力完成,是一部系統介紹和文化的精品佳作,受到學界廣泛關注。我們將分期刊載,以饗讀者。

和的願景

「願景」自然是指人們的意願和期盼。這部分完全是以體現主題的40個古代故事所組成。內中大部分是從春秋到晚清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也有流傳民間千百年的神話傳記,以及對文學家、詩人、畫家、音樂家、戲曲名流、宗教和尚、商家、平民高尚品德的傳揚。最大的共性是和諧的人文精神。天人和、人政和、君臣和、將相和、民族和、萬邦和,還有家眷和、生意和、宗教和。通過活生生的感人至深的人和事,閃爍和諧文化的光輝。讀者會多次受到感動,並會主動將這些仁行壯舉傳播開去。本期為大家介紹第四部分《人和福音》和衷共濟——和氣致祥【干戈玉帛

和之說

人和福音

干戈玉帛

干戈玉帛

禹,顓頊六世孫,鯀之子,姒姓,名文命,號禹。原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受舜禪讓,世稱大禹。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大禹在童年時,就隨著父親鯀東遷到中原。其父被堯帝封為崇(即嵩山),稱崇伯。當時中原正鬧水災,堯帝便命鯀去治理水患。堯帝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在羽山。就在這時,舜又對堯說可讓鯀的兒子禹接替治水的事。堯帝允之,於是,禹便走馬上任。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把自己規範在「仁、義、禮、智、信」之下。疏九河,開九州,功成而不居,仁厚而愛民。

從前,鯀為了保衛自己,在封地上建造了三仞高的城牆,他屬下的部落看到這種情況,紛紛離他而去,別的部落也對他虎視眈眈。禹當了首領之後,為了平息周邊部落的不滿,派人拆毀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所有的兵器,對天下施恩濟惠用道德的力量來教化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前來歸附。禹就這樣安定了天下。禹在塗山召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上萬。藉此機會,禹與萬國諸侯結為盟友。舜覺得大禹屬於賢能之輩,完全能夠治理天下,所以,就把帝位禪讓給大禹。

本是干戈事,卻以玉帛還,這才是和諧之道。是大動干戈還是禮以玉帛,自在人心所向,唯有和氣對人,和氣對己才能和氣致祥。

......

和之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圓夢園 的精彩文章:

害人之心不可有,有害人之心終會害己

TAG:圓夢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