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傳統服飾:大美漢服,令全世界傾情

經典傳統服飾:大美漢服,令全世界傾情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

漢服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曆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

漢服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徵。

鮮卑:北魏孝文帝公元於495年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日本:和服在日本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於即位禮、冠禮、婚禮等周禮儀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朝鮮:唐代時期,革除新羅服飾,以似於中國。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一直保留制度,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現代朝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襬十分寬大、蓬鬆。

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

唐代穿著唐式服裝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就已有兩千人以上,這些人將唐朝衣冠穿戴回國,直接帶去了唐代衣冠制度和服飾裝束,將唐朝衣冠和以漢服為主的中國服飾的威名一起傳播到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以漢服為主的中國服飾也吸收了許多其他國家服飾的成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圖中原 的精彩文章:

別人的風光不一定適合你

TAG:視圖中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