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是一頭睡獅?拿破崙沒說過 是一個中國人說的

中國是一頭睡獅?拿破崙沒說過 是一個中國人說的

在中國的近代史研究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或者說是非常著名的名人名言。即法國皇帝拿破崙在戰敗後流放聖赫勒拿島時,對近代中國作出的一個評價:

「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但它一旦覺醒,必將震驚世界。」

中國是沉睡雄獅這一說法,尤其是出自拿破崙之口,對積貧積弱、屢遭外侮的中國人而言,無疑是一劑振奮人心的強心針,對民族自信心有很強的鼓舞作用,導致了上面這句名言的廣為傳播。

然而,沒有任何史籍記載證明,拿破崙當年曾說過中國是睡獅這樣一句話。一般認為,拿破崙對中國的論斷,都是出自其私人醫生的回憶錄《來自聖赫勒拿島之聲》一書,但書中也沒有任何關於「睡獅」的說法。

實際上,近代中國「睡」著了的概念,最早是出自一名中國人。後來這個觀點被傳播和附會,而出現了上面這句拿破崙的所謂「名言」。

提出中國「沉睡」概念的,還是我們先前提到的曾國藩長子——曾紀澤。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曾紀澤作為清國駐英法外交大使,曾用在西文報刊上發表了一篇《中國先睡後醒論》,成為了中國睡獅概念的濫觴。

曾紀澤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這篇文章的呢?

曾紀澤作此文章的初衷,並非是為了激發民族自信心。實際上,這篇文章最早是用英文寫的,後來才被譯成中文傳回國內。

曾紀澤是繼郭嵩燾之後,大清派出外國的第二位駐外大使,他也面臨著一個同樣尷尬的處境——清朝閉關鎖國多年,現代外交才剛剛起步。中國不了解世界,世界也不了解中國,但中國當時的貧窮和落後,卻是人所共知的。

因此,當時西方有一個論調,認為「中國雖疆宇廣闊,外無異國蠶食,內無土寇鴟張,然其中實有潰敗決裂之象,不過略遲而已。」

曾紀澤寫《中國先睡後醒論》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外國人對中國的這種刻板印象,試圖建立中國的威信,使洋人不再如此輕視中國。由於中國之落後,並非一時可以改變,因此曾紀澤將中國之後進,比喻為人之酣睡。

「愚以為中國不過似人酣睡,固非垂斃也。緣中國之意,以為功業成就,無待圖維,故垂拱無為,默想熾昌之盛軌,因而沉酣入夢耳。」

曾紀澤談到,中國這種沉睡,雖暫無性命之憂,但卻是非常危險的。「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國,始知己之境地,實在至危至險,而不當復存自恃鞏固之心。」但幸運的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在圓明園的一把大火,已經讓中國人漸漸蘇醒。

得知西方工業革命日新月異,而我卻懵然無知後,中國也開始知恥而後勇,大力開展洋務運動,發展經濟和軍事。如此看來,火燒圓明園的學費,「失此而長一見識」,也「不得謂之太貴」了。

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曾紀澤還站在外國人的立場上,向他們解釋不必為「中國先睡後醒」而擔心。因為「中國從古至今,只為自守之國,向無侵伐外國之意,有史書可證。」表明中國雖然自強,但卻絕對沒有稱霸的野心,外國人無需對中國的和平崛起過於擔憂。

最後,曾紀澤提出了清政府在當時應該做好的三件事:第一,善處寄居外國之華民;第二,申明中國統屬藩國之權;第三,重修合約。

曾紀澤此文,可謂是極有先見之明,提出的幾點措施,均為清知府當時應當首要解決的問題。因為清朝歷來忽視寄居外國的華人華僑,認為他們不服王化,對近代國家的外交關係,也不甚明了,還沉浸在萬國來朝的天朝上國幻夢中。若不解決好這些問題,外國人終會對中國以野蠻人視之。

然而,曾紀澤對大清的洋務運動抱有過高的期望,清法戰爭和清日戰爭的慘敗,也證明了大清根本未曾醒來,仍在沉睡之中。

不過,大清雖一睡不起,徑直走向了滅亡的命運。但「中國先睡後醒」,卻是曾紀澤精準的預言和論斷。大清雖亡,但華夏未傾,百年的苦難,確實喚醒了中國這一沉睡的巨人。如今得以崛起,重新屹立在了世界的東方。

參考資料:

《花隨人聖庵摭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喪師失地 為何不引咎辭職?只因曾國藩對他講過一個小故事
陳玉成死後 遺孀下落如何?被清軍將領霸佔 淪為斂財工具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