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14位北大校長書法欣賞

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14位北大校長書法欣賞

原標題: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14位北大校長書法欣賞



梅貽(yí )琦(qí)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

1931年12月2日,臨危受命出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以上著名論斷。這裡的「大師」指的是學識廣博,占居學術拔尖地位,道德完善,人格高尚的老師。



1941年清華大學校慶時領導合影。右起:葉企孫,馮友蘭,吳有訓,梅貽琦,陳岱孫,潘光旦,施家煬。


作為一校之長,一向寡言的梅貽琦不僅在就職演講中字字珠璣,鏗鏘有力,更是身體力行,將一個大學的師資力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本人為這座大學請來了無數的大師,並為中國培養出了8位兩彈一星元勛,172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諾貝爾獎得主。


反觀現在某些大學校長,與民國的「大師們」相比,確有不足之處。5月4日,北京大學迎來建校120周年校慶。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以「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為題發表演講。在演講中,將「立鴻鵠志」中的「鴻鵠」念成「hong hao」,引發廣泛關注。口誤一天之後,林建華公開道歉。



5月5日,北京大學bbs上,名為「pku」的註冊用戶發布了題為《致同學們》的帖子,署名「熱愛你們的校長 林建華」。


此事在網上發酵了好幾天,有人為校長道歉的態度點贊;有人稱,校長的口誤可以理解;也有人認為,作為我國高等學府的校長,在重要場合的講話應該提前熟悉講話內容,犯這樣的錯誤的確不應該。



北京大學,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而建立的學校。北京大學的歷任校長,也以博學多才而著稱,其書法造詣亦頗深。

現精選北京大學14位校長的書法作品,以及他們上任後勵精圖治的故事奉獻給各位,讓我們一睹「大師」的風采!


孫家鼐


(任職時間:1898.07—1900年春)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澹靜老人,安徽壽州人。清咸豐九年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1898年春,光緒帝順應時代潮流,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帷幕,明確創建京師大學堂。1898年7月3日,孫家鼐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的身份受命為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首任管理學務大臣。



接到任命後,年已古稀的孫家鼐只爭朝夕,「每日會集辦事各員,公同核議,雖不在學堂辦事之人,亦多方咨訪,廣集眾思。總期受以虛心,任以實心,持以公心,矢以誠心,博取眾長,折衷一是。」在孫家鼐的領導下,京師大學堂不斷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快速推進。



後來,慈禧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了,但京師大學堂還是保留下來,成為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北大的前身。





許景澄


(任職時間:1900年春—1900.07)



許景澄(1845—1900),字竹篔,一作竹筠,浙江嘉興人。少年時從同里趙銘學習詞章,工駢文,尤重研習經世之學。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二十四年九月,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兼禮部左侍郎,二十五年改吏部右侍郎旋遷左侍郎,又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管學大臣。



1900年春,孫家鼐卸任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繼任者是出使過法、德等國的許景澄。也就在這一年,許景澄因為反對攻殺外國使臣得罪慈禧,以「勾結洋人,莠言亂政」等罪名被殺於北京。相傳許景澄被判時,心中還記念京師大學堂經費,取來存於俄國銀行的四十萬兩辦學銀子的存摺,交給當局。







張百熙


(任職時間:1902.01—1904.02)



張百熙是湖南長沙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進士,曾被派赴英國任頭等專使大臣,在悉心考察了英國的教育後,他認為要在根本上改變中國愚昧與落後,就得重視人才的培養。


回國後,張百熙奏請將京師大學堂改隸國子監,正名大學,以一學術而育真才。1902年1月10日,張百熙被清廷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第三任管學大臣。在被任命為管學大臣後,他擬就各級學堂章程六件,統稱《欽定學堂章程》,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規定的近代完整學制。








張亨嘉


(任職時間:1904.02—1906.02)


張亨嘉(1847-1911),字燮鈞,號鐵君,今福州市人。光緒九年癸未科2甲62名進士。1904年2月6日,孫家鼐受任首任學務大臣,另設大學堂總監督一職,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務。



就職時,他與學生朝服行禮,禮畢,張致詞曰:「諸生聽訓,諸生為國求學,努力自愛。」只14個字,堪稱最短的演說。他選擇教師中西並用,既禮聘飽學宿儒,也任用精通西學及西人教授。對學生既關懷愛護,又嚴格要求,在他的管理下學校初具規模。



1905年5月28日至29日,京師大學堂舉辦第一次全校運動會,競賽項目有20個之多。






李家駒


(任職時間:1906.02—1907.07)



李家駒(1871-1938),男,漢軍正黃旗人。字柳溪。光緒進士。授翰林。1903年任湖北學政,後調東三省,不久後任京師大學堂監督,授學部右丞。



在京師大學堂任上,李家駒幹了一件前無古人、恐怕也後無來者的趣事,為北京大學校史添上光彩的一筆。



李家駒早在戊戌年就到日本考察教育,深知體育的重要性。在他上任以前,京師大學堂曾在外籍教師倡議下搞過第一屆運動會,但無論參加人數、觀眾人數還是影響力都乏善可陳。李家駒上任,擔任第二屆運動會的「會長」,親力親為,讓中國人擔任裁判,首次組織女生參加比賽,轟動一時,觀眾人數超過萬人。







朱益藩


(任職時間:1907.07—1907.12)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號定園,益浚弟,江西萍鄉蓮花人。光緒庚寅翰林。



朱益藩之父是咸豐年間進士,在父親熏陶下,朱益藩四歲就能寫一手好字。朱益藩於光緒十六年恩科會試中貢士,殿士二甲第九名,賜進士出身。在保和殿御試時,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三年大考翰林,取一等第一名,擢翰林院侍讀學士,欽命南書房行走,兼經筵進講大臣,在養心殿為光緒皇帝和皇后講《貞觀政要》。






劉廷琛


(任職時間:1907.12—1910.09)



劉廷琛(1867—1932) 字幼雲,晚號潛樓老人。清末江西德化,民初改九江縣人。父橘祺,小販出身,苦讀中舉,歷任義烏、金華、嘉義、秀水、鄴縣知縣,終職江浙鹽運使。廷琛自幼聰穎,才思敏捷,操筆成文。光緒十九年(1893年)舉於鄉,二十年聯捷成進士,初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二十三年,簡放山西學政,撰條規數千言以教士林,培育人才甚眾。三十三年,授學部右參議,次年改授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學部副大臣。






勞乃宣


(任職時間:1911.11—1912.02)



勞乃宣(1843--1921),字季瑄,號玉初,又號韌叟。河北省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人。中國近代音韻學家。清末修律,禮、法之爭中禮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治十年(1871年)進士,曾任直隸知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奉詔進京,任憲政編查館參議、政務處提調,授江寧提學使。宣統三年(1911年)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






嚴復


(任職時間:1912.02—1912.10)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體干,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復,字幾道,晚號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譯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






章士釗


(任職時間:1912. 10 —— 1912. 12)



章士釗(1881-1973),字行嚴,筆名黃中黃、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於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1912年10月,北大校長嚴復辭職後,袁世凱任命章士釗為校長,為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此間北大曾發生留嚴反章學潮,章遲遲沒有赴任,是北大最短命、也沒有實際到任的校長。






何燏時


(任職時間:1912.12—1913.11)



何燏時(1878-1961),浙江省政協原副主席。字燮侯。浙江省諸暨縣人,1878年8月10日生。早年赴日留學,是第一個在日本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後,歷任京師大學堂工科監督,工商部礦政司司長,北京大學校長。



蔡元培


(任職時間:1916.12—1927.08)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就任期間,提出「兼容並包」,延請陳獨秀等大批新學人物和劉師培等舊學人士進入北大,並裁減了不稱職的教員,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舊的人物。經過這番整頓,教師隊伍的素質大大提高。



與此同時,他還在學生中間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養學術研究風氣,樹立新道德新風尚。本文就是他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






蔣夢麟


(任職時間:1930. 12 —— 1937. 7)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曾參加科舉考試並中秀才,1912年於加州大學畢業,隨後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杜威,並獲得哲學及教育學博士學位。




胡適


(任職時間:1946. 9 —— 1948. 12)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附北大曆任校長名單


清朝京師大學堂時期:


孫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許景澄(1900年春—1900年7月)


張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張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李家駒(1906年2月—1907年7月)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劉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柯劭愍(1910年9月—1911年11月)


勞乃宣(1911年11月—1912年2月)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立北京大學時期:


嚴復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時(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劉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立北京大學時期: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陳大齊(1929年1月—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蔣夢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時期:


湯爾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錢稻孫(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恢復管治時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適 (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湯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陸平 (1960年3月—1966年6月)


張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學文化大革命工作組組長)


聶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主任)


聶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


楊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張龍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孫(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吳樹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陳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許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鳳(2008年11月—2013年3月)


王恩哥(2013年3月—2015年2月)


林建華(2015年2月—)


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大學也是一樣,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並不在於它有多少幢大樓,而在於它有多少個大師。興辦大學的關鍵條件也絕不僅限於物質,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館 的精彩文章:

一生追隨革命,卻不願當官的吳稚暉先生
哥哥,這世界太臟, 容不下愛乾淨的你。

TAG: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