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部門屢次強調的「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到底應該如何做?老師必看!

教育部門屢次強調的「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到底應該如何做?老師必看!

2018年,我國出台了一系列關於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1月份,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發[2018]4號),要求「 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其中的「互聯網+教師教育創新行動」要求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服務平台建設和應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中則明確指出「 啟動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計劃」。由此可見,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新技術帶來的教育教學變革,已成為新時代國家和社會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導向

不做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勒德分子」

適應新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演化的重要途徑,也要承受因打破行業既有秩序而產生衝突的代價,「勒德分子」這一名詞的出現就是矛盾衝突的例證。19世紀初,英格蘭紡織工人內德·勒德發現,工廠里新進的機器會讓自己在內的大量工人失去工作機會,無法養家糊口。於是他鼓動很多工人一起砸壞了很多機器,以抵制新技術給工廠帶來的變化。1813年,英國政府以破壞機器的罪名,將勒德在內的17人處以死刑。從此,人們以「勒德分子」來指代所有懼怕技術、拒絕技術的人。

拒絕新技術的衝突,並非只出現在大工業時代或製造行業。曾有一位學者整理出美國過去兩百多年裡,教育從業者對技術的拒絕。如1703年美國部分老師擔心,學生不用樹皮打草稿而依賴於價格較高的石板,石板若掉在地上摔碎了,學生們就沒法寫字了;1815年,校長協會認為當時的學生太過依賴紙張,不知道怎樣在石板上寫字,紙寫完了怎麼辦?類似對技術的擔憂甚至拒絕,一直延續到互聯網時代。如筆記本電腦委員會的人提出,為什麼要給高中生買筆記本電腦?學校為什麼要把成績放到網上?會有人看嗎?為什麼要讓學生在校內使用平板電腦呢?諸如此類。

然而,新興技術給行業發展帶來的衝擊,不會因為有人拒絕就繞道而行。自2013年以來,速食麵企業在越做越用心的情況下,仍無法改變年銷售量減少幾十億包的下滑趨勢,這是速食麵行業被基於互聯網的外賣行業所打敗的結局;2011年,台式機的銷售量首次被移動終端超越,以後再不曾逆轉,這是單一化的在線學習被基於普適計算的泛在學習所取代的結局。因此,主動適應新技術,是新時代公民數字化生存的前提。如勒德分子般,無法主動適應新技術給行業帶來潛在顛覆性改變的人,註定要處於時代的邊緣。

人機協同能力是新時代專家教師的核心競爭力

美國學者斯騰伯格曾於1995年提出「專家教師原型觀」的三要素模型——知識、效率和洞察力。在互聯網進入教育領域之前,剛入職的教師運用以個人為主的思維方式,要達到該模型所描述的專家教師程度,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歷練。經由主動思考、經驗累積並不斷實踐,才有可能從新手教師經由熟練型教師,成長為專家教師。

那麼主動適應新技術,會讓專家教師的成長曆程有所改變嗎?戴汝為院士在《社會智能科學》一書里,系統論述了人機結合的智能科學和智能工程,他認為在信息時代,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能結合人腦與計算機的思維優勢,又可以通過反饋的作用,用計算機來提高人的思維效率,增強人的智慧。那麼可以預見,一位新手教師若能善於運用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具備較強的人機協同工作能力,比如能有效利用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高水平學術會議直播、學術公共號等建立專業學習網路(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以提升專業知識,能利用諸如自適應演算法驅動的錯題本系統、帶有語音識別和發音糾錯等弱人工智慧基因的工具軟體,以提高學情診斷效率,利用基於海量英美新聞文本庫實現的英文作文即時自動批改、描繪學習者畫像的綜合素質評估報告等,以具有教學洞察的能力,那麼他成長為專家教師的階段不會減少,但是成長速度會大幅加快。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會使科技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生動力,成為專家教師的核心競爭力。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次把教育的基礎研究作為重要的資助領域,新設教育信息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的二級申請代碼,支持教育機器人、教育智能體、教育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自適應個性化輔助學習等主題的研究,順應科教融合的發展趨勢,滿足教育創新發展的社會需求。可見,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引入教育領域,破解傳統教育研究方法難以解決的新問題,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走向

教師主動適應新技術的三層境界

王國維先生提出的治學三層境界說,廣為流傳。獨上高樓是迷茫,也是敢於嘗試的勇氣;衣帶漸寬是執著,也是對實踐的堅持;驀然回首是驚喜,更是融會貫通的收穫。梁漱溟先生在1928年所提出的做學問的八層境界,從獨立思考到主動發現,走上有意識探索之道,從通讀百家到知不足至以簡御繁,開始個人實踐,從運用自如到一覽眾山小直至精闢通透,方成大家,與王先生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見,欲成一事,需經歷從嘗試到實踐至通達的過程。教師主動適應新技術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三層境界:

第一,主動適應的意願。當靈活、優質、個性化成為教育需求時,傳統教學結構中以教師為中心決定教學內容、進度、資源和評價的穩態教育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技術驅動的教育供給側改革,即教師要善於藉助技術的力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內容、靈活的進度、自適應的學習資源和全過程多維度的伴隨式評價等。所以新時代,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層境界是主動適應新技術的意願。主動了解、持續關注,辯證地看待新生事物,不過度追捧,也不視而不見,走出教學的舒適區,從全球人才競爭視角看待技術迅猛發展的教育世界。因為參與建設2035年和2050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堅力量,正是今天坐在教室里的中小學生。教師固守於昨天的方法來教今天的數字原住民,他們永遠無法勝任未來的世界。學生的改變,先從教師意願的改變做起

第二,主動適應的實踐。具有了主動適應的意願後,教師就可主動實踐技術變革的課堂教學。比如創設安全的移動社交空間,鼓勵學生提交英語口語作業,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創設技術支持的新型學習共同體;比如下載人體腺體分布、陸地動物等多學科增強現實教學圖片,用手機掃描圖片後,孩子們在課堂里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立體、可旋轉、可交互的全身腺體和會跑會說話的陸地動物,用平板電腦掃描特定卡片,學生在課桌上用手指就可以操作光電效應實驗,改變參數探究原理,用增強現實構建技術支持的實驗平台。

今天的教育,已然是開放、互助、協同發展的狀態。老師要與學生和家長合作,與同行合作,與優秀的教育企業合作,各展所長,開展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實踐。

第三,主動適應的洞察力。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能解決問題,還要能重新定義問題,產生獨創的、有洞察力的解決方法,具備更強的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平板課堂、智慧教室、虛擬學校等環境下,原本被紙張埋沒的教學信息得以在線化記錄,教師有機會以便捷而快速的途徑獲得全過程、全樣本的學習數據,再通過學習儀錶盤、課程信號燈等可視化分析工具,獲取學生的學習行為序列、學習資源偏好、社會學習網路和生成數字製品的分析結果,這使得數據驅動教學範式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基於證據的學習分析視角,幫助教師快速地把看似不相關的信息聯繫起來,找出導致學習癥結的多因素內在關聯、主要突破口及動態影響等,幫助教師對教學中的疑難雜症提出有創意且恰當的解答,形成人工智慧時代教師必備的洞察力。

寫這篇文章的當天,我在北京某小學聽了一節平板電腦環境下的語文課《觸摸春天》。「睜著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這是因為,熱愛生命的人,才有可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願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能幫助主動適應新技術的教師們,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迎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春天。

(本文刊於《教育家》雜誌2018年5月刊,作者系首都師範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技術學博士)

作者 | 孫眾

編輯 | 周彩麗

編排 | 朱婧芬

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社教育家 的精彩文章:

教師發展「三十六計」
運動真的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嗎?運動與腦科學專家告訴您!

TAG:光明社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