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最討厭父母做的三件事

孩子最討厭父母做的三件事

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最可能不了解孩子的人!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者犯錯時,父母在問「為什麼」的同時,其實也有著不同的偏見。

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對於孩子來說,他有自己完整的內心世界,他希望他說的話有人聽,他渴望得到大人的關心和愛護。

許多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因為大人有太多的干預,不允許他做這個,也不允許他做那個,那他只能用「哭」或「不聽話」來對抗。

當父母和老師居高臨下,經常命令孩子做這事那事時,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感受?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呢?

一是聽孩子對這件事的看法,在其看法的基礎上去調整我們的解決方案,當然孩子過分的要求不要輕易答應。

二是要對孩子分析大人這樣做的理由,用孩子的語言去與之溝通,讓他覺得大人的做法是正確的。

三是及時表揚孩子有益的想法和對父母的理解。

那又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學會傾聽,讓孩子覺得他是家庭重要的一員。

其次,注意對孩子承諾的兌現,若無法兌現,要及時向孩子解釋清楚,取得孩子的諒解。

再次,及時地總結。父母可以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事情,由於孩子生活經歷少,經驗不足,他的看法往往不全面,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做,等同於允許孩子犯錯誤。讓孩子吃點苦頭,讓他在磕碰中吸取經驗,有時確是教育的一道良方。

第四,允許孩子有一定的獨立空間,包括讓他保有自己的秘密。很多父母怕孩子出差錯,對孩子所有的事都要過問,干涉過度,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導致他們用欺騙手段來逃避父母的監視。

第五,盡量不要當著外人的面說孩子的缺點或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對比。

有調查資料顯示,孩子最討厭的三件事是:父母無休止的嘮叨;當著他的面說自己的不是;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與自己的缺點做對比。

有這樣一個案例:

媽媽帶著孩子逛商場,孩子邊走邊喝飲料,途中飲料灑出來,孩子踩了上去,摔了一跤,便嚎啕大哭起來。見此,媽媽憤怒地大喊大叫,找來商場負責人,要他們賠償,說是因為他們商場的地板鋪得不好,不防滑。

在媽媽與商場負責人理論時,孩子在一旁大哭,哭累了,則茫然地看著眼前的爭論。孩子摔跤是這次爭端的起因,孩子大哭,並不是要想追究責任,而是渴望媽媽的安慰與擁抱。

當他發現沒人關注他的感受時,他越哭越厲害,希望大人能關注他。但是當他的大哭沒有達到目的時,他放棄了,停止哭泣,內心的渴望與悲傷情緒被壓抑。他轉而關注媽媽與商場的爭執,從此學會了向外推卸責任,而不是反思自己是否也要承擔責任。

他在這次事件中沒有學會自己負責任,而是學會了推卸責任以及用憤怒的大叫大喊來解決問題。因為家長就是這樣處理問題的。

有位家長說:「當我給剛上學的女兒整理校服時,我告訴她:『你真可愛,我太愛你了。』當女兒熱心地幫我摘菜時,我告訴她: 『你神奇、勤奮而且聰明有能力。』」

這位家長的做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我們不必怕這會使孩子自滿,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讚揚和自滿沒有必然關係。自尊是一種德行,愛是培養德行的一種途徑。

早幾年,西方的關禁閉、面壁反思等方法讓「打又不能打,罵又不能罵」的中國家長找到了新的法寶,但實踐下來,家長們卻發現:此法沒那麼神奇啊,孩子還是熊孩子一個。

一位家長說,當孩子讓我生氣的時候,我會停下來想想「他感覺怎樣呢」。當孩子寫作業打翻筆盒時,你可能有大聲呵斥他的粗心的衝動,可是「他感覺怎樣呢」可使你平靜下來。

假如你對孩子說:「你的筆盒打翻了,我相信你以後會小心點的。」母子都會獲益良多。孩子已經知道了做了不好的事,而且很難過。這時,父母應該表達理解,這樣能使孩子了解和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嶺南書學叢考》
如何拍出美味食物?

TAG: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