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它們其實是常見葯——中藥就在附近,知識就在身邊

它們其實是常見葯——中藥就在附近,知識就在身邊

那些年, 我們在河邊嬉戲玩耍, 在雜草堆里奔跑打鬧, 卻不知中藥就在眼前, 讓我們重溫一下錯過的那些中藥吧。

蒲黃

想必在湖邊、水邊長大的人們都見過香蒲這種植物, 年幼時可能還經常摘下香蒲棒作為武器與夥伴們對峙, 但是大多數人可能並沒有留意它與中藥的蒲黃有什麼關係。其實生蒲黃就是香蒲的花粉, 每年6 ~ 7月份是香蒲的花期。晴天時採收香蒲棒, 晒乾後搓碎, 用細篩篩去雜質所得的金黃色粉末就是蒲黃了, 另外將生蒲黃炒至棕褐色就是中藥中的蒲黃炭了。

以上兩者的功效略有差別, 在教科書中,蒲黃的主要功效為止血, 化瘀, 通淋。生蒲黃化瘀通利功能較強, 能通經, 治療血瘀導致的閉經腹痛, 能通淋, 治療小便不利。蒲黃炭有收澀功效, 止血效果好, 更適用於吐血、鼻出血、尿血、女性月經不止、外傷出血等。但也正是由於蒲黃的化瘀功效強, 孕婦使用容易造成流產, 所以孕婦慎用。

不同劑量的蒲黃有不同的功效, 我曾讀婦科名醫蔡小蓀先生運用蒲黃的文章, 深感大家用藥重在藥量, 蔡先生蒲黃用量10 到60克不等, 10 ~ 12 克適用於經量少而不暢者,以化瘀止痛; 12 ~ 15 克適用於經量適中而帶血塊者; 30 ~ 60 克則用於量劇如注, 血塊大者, 蔡先生認為蒲黃一物多用, 使用時量小偏於化瘀, 量大更重止血。

古書早有記載蒲黃「 不可多食, 令人自利, 不益極虛人」,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治標的葯, 瘀血造成的腹痛緩解、出血有所止就可停葯, 長期服用反而損傷人體正氣, 由此可見, 在活血化瘀葯中, 蒲黃也稱得上是「 猛將」了。

蒲黃除了內服經常收到良效, 其外用功效也十分可觀。翻閱先賢經驗,《古今醫統》中用蒲黃、細辛、杏仁搗碎成膏狀, 捻成棗核大小, 用棉布裹著塞進耳朵, 用來治療突發性耳聾;《普濟方》中用蒲黃炒熱外敷, 治療產後婦女乳房紅腫疼痛;《千金要方》中用豬脂和蒲黃納入肛中, 治療脫肛。這些蒲黃外用的驗方數不勝數, 相傳南宋皇帝宋度宗就是用蒲黃與乾薑粉外抹治好了舌腫大。

現代也常用其外敷治病, 對於濕熱蘊結肌膚的濕疹有奇效, 有報道中西藥治療一年仍然反覆發作的濕疹, 外抹蒲黃粉10 天竟然治癒, 另外對於皮膚創傷及大面積感染壞死、粉刺、酒糟鼻、小兒口舌生瘡、耳朵化膿也有運用蒲黃治癒的報道。

我國各地湖邊、水邊均有這種植物生長,但很少有人組織採收, 山東、寧夏、內蒙古算是出產蒲黃的大省了, 其中又以內蒙古的蒲黃黃酮含量最高, 效果最好。但近年來因為大片濕地被開發利用, 大批壯年進城打工, 造成香蒲面積減少、採收人力不足, 若趕上採收期間連續降雨, 對採集造成影響, 採收量就會大打折扣, 造成減產, 這也是中藥價格攀升的一部分原因吧。

魚腥草

在學習中藥的時候就聽聞魚腥草藥食同源, 可以做菜煮湯, 但因為自己在北方長大, 從未見過, 同窗好友在湖北, 說他們那裡叫它「 截兒根」, 常用來拌冷盤, 一直很是好奇, 直到一次去成都旅行, 去吃有名的李庄白肉時, 發現配菜吃起來可以解肉的膩味, 問過做菜的師傅才知道原來那配菜就是魚腥草。

魚腥草是因為莖葉搓碎後有魚腥味得名,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南方各省區, 常生長在河畔溪邊及濕地草叢中, 葉子呈心形, 開小白花,入葯常夏季採收, 晒乾便於儲存, 若趕上採收季節陰雨連綿, 難以晾曬, 就會造成減產。

魚腥草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利尿通淋等功效, 因為它清熱解毒的功效頗佳, 被封為中藥中的「 抗生素」, 也被製成注射液治療疾病, 但後來發現它容易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所以現在已經禁止用來靜脈輸注了。

但其實魚腥草本身並沒有毒, 只是因為原來口服的中藥被改為注射劑, 成分複雜, 難以提純, 造成過敏反應, 最終導致停用。但是魚腥草本身的功效和安全性都是毋庸置疑的。相傳金代名醫劉完素上山採藥突遇暴雨, 咳嗽發熱, 咳吐膿痰, 自己用了很多藥物都未見效,喝了魚腥草煮水後竟然神奇地痊癒了。1945年, 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 也是魚腥草幫助他們治療放射病, 這才讓很多人死裡逃生。

蘆根

相信很多人還記得高中語文有篇課文寫白洋淀, 其中寫到的那片小舟隨意穿梭的蘆葦盪, 就是河北保定的那片蘆葦盪, 這裡是蘆根的一個主產區, 而蘆根的主要加工基地是位於安國市北部邊界的「 大西章」村, 號稱「 蘆根第一村」。

蘆葦一身都能入葯:《聖惠方》中記載陳蘆葉為末, 以蔥、椒湯洗凈, 敷之, 可以治療發背潰爛; 蘆花能止血解毒, 治鼻衄、血崩、吐瀉;蘆筍,又名蘆尖,《本草綱目》言其「 解諸肉毒」, 因其纖維素、維生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高, 被譽為「 蔬菜之王」, 可治療大便秘結,還能降血脂,是中老年人理想的食療品;頗為著名的治療肺癰的方劑「 千金葦莖湯」,正是用蘆葦中空的根莖——蘆根, 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的作用, 張錫純認為蘆根居於水底, 是以其性涼而善升, 常用作治療大頭瘟的引經要葯, 另外鮮蘆根與冰糖燉汁,還可治療口臭, 但糖尿病患者勿用。

蘆根可以算是口感很好的中藥了, 記得我曾經用桑菊飲治療自己的咳嗽, 煮完湯藥卻發現完全不像之前喝過的中藥那樣苦澀, 反而甘甜可口, 這種甘甜便是蘆根的味道了, 方劑中有「 五汁飲」, 用荸薺汁、梨汁、藕汁、蘆根汁、麥冬汁適量混勻, 煮沸飲服, 可以養陰生津, 常用於熱病後津傷口渴, 這想必是中藥中最好喝的葯了。

以上的三味葯: 蒲黃、魚腥草、蘆根, 可以說是我們身邊常見的中藥, 卻常常被我們忽視, 其實中藥就在我們附近, 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有句話說得好, 我們不是缺少中藥, 而是缺少發現中藥的眼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中醫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健康密碼——原來尿液能讓你了解到這麼多
三月茵陳為最貴,清熱利濕、退黃保肝

TAG:家庭中醫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