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不可不知的中國書畫

你不可不知的中國書畫

NO. 1 |壹

公元1870年,大清穆宗同治九年。

這一年,帶著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屈辱,大清國從中央到地方正在全面開展以「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開辦新式學堂,創辦近代工業,尋求民族自強。

這一年,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洛克菲勒創辦標準石油公司,美國憲法第15條修正案通過,給予黑人投票權。

50歲的鐵路實業家約翰斯頓(John Taylor Johnston)百感交集,他正在聯合紐約的銀行家、商人、藝術家,共同發起了建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大都會)的倡議

紐約州議會頒布法令,通過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憲章》。

約翰斯頓成為了大都會首任主席。他捐獻了畢生收藏的上百件歐洲繪畫和文物,作為博物館第一批寶貴的館藏。

十年之後,大都會和紐約市政府達成一致,搬遷到曼哈頓第五大道1000號,背靠中央公園,作為永久地址保留。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鳥瞰圖

從那時起的一百多年裡,大都會不斷發展和擴建,通過其日漸豐富的館藏,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講述著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史

她沐浴著中央公園的四季芬芳,猶如品嘗著花香般的美酒,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式庭院「明軒」,實景圖

1879年,大都會迎來了首批1200餘件清代瓷器。20世紀初,大都會「遠東藝術部門」正式成立,開始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對中國藝術品的收集、研究、維護和展示。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館,實景圖

NO. 2 |貳

唐朝天寶三年,絲綢之路上位於中亞地區費爾干納盆地上的寧遠國國王向大唐玄宗皇帝敬獻了兩匹汗血馬,唐玄宗分別將它們命名為「玉花聰」和「照夜白」,而「照夜白」尤得玄宗喜愛。

唐,韓干《照夜白圖》

杜甫曾賦詩云: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唐代的《歷代名畫記》、《明皇雜記》,均有關於「照夜白」的記載,著名宮廷畫家韓乾的《照夜白圖》更是形象直觀的描繪出了這匹駿馬的雄姿。

韓干少年時期生活貧苦,曾得到過王維的資助學習繪畫。天寶年初,他進入朝廷,玄宗指定他跟隨陳閎畫馬,他卻說:「臣自有師,陛下內廄之馬,皆臣師也。」 最終,韓干成為唐代極具成就的畫家之一,並歷官太府寺丞、壽王主簿。

《照夜白圖》中的這匹馬被系在木樁上,鬃毛飛起,鼻孔張大,眼睛轉視,昂首嘶鳴;四蹄騰驤,似欲掙脫羈絆。不僅體現出了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表現了其桀驁不馴的雄駿神采。用筆簡練,線條纖細而道勁,渲染不多而體積感、質感頗強。

《照夜白圖》流傳有序,歷史上眾多帝王、文人士大夫和鑒賞家們都在畫上留有自己的墨跡:如唐朝著名美術史論家,《歷代名畫記》作者張彥遠,南唐後主李煜,北宋大書法家米芾,南宋高宗皇帝趙構,清帝乾隆,清代收藏大家項墨林,近代畫家溥儒等。

畫上的鑒藏印更是數不勝數,僅乾隆皇帝一人就加蓋了包括「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八征耄念之寶」在內的25方御印,震古爍今!

NO. 3 |叄

唐代末年,肖像畫開始衰微,10世紀之後,中國繪畫史的發展關鍵性轉到了山水畫上

晚唐初年,新儒家學派引用儒學經典《大學》里「致知格物」的思想,來標榜他們研究的學問以及自我修養,即是所謂的《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種思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創作。逃脫了唐末的動亂,五代和北宋初年的畫家在山水畫的創作中,以確立事物的「理」來求得宇宙之「真」

五代, 傳董源 《溪岸圖》

董源為五代南唐畫家,被稱為南派山水開山鼻祖他與李成、范寬並稱為北宋三大家」。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提到,董源「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米芾在其《畫史》中稱讚:「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 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董源對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實屬罕見

《溪岸圖》以立幅構圖表現山野水濱的隱居環境,上端繪崇山峻岭,聳立的山口間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澗又有流泉飛瀑,在山腳下匯聚。山麓築有竹禽茅舍,岸邊水榭中高士閑坐。此畫以墨色染出山石體面,溪水波紋以細筆勾勒。

說到《溪岸圖》,又不得不提到它背後的故事。上世紀30年代,畫家徐悲鴻在桂林發現並收藏了古畫《溪岸圖》,翌年被張大千帶回四川,後張大千以金農《風雨歸舟圖》交換並攜帶出國,於上個世紀50年代賣給美籍華人收藏家王季遷。

然而兩個大畫家的曾經收藏,卻給此圖籠罩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上世紀之末,《溪岸圖》被大都會的華人董事唐騮千購藏。1999年紐約大都會舉辦了一場有關此圖是否董源真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群英薈萃,眾說紛紜。

結果共出三方意見:一是認定為董源真跡,以方聞教授為代表;二是以為未必,但至少是北宋作品,以班宗華教授、傅申教授為代表;三則直指為張大千偽作,以高居翰教授為代表。

時隔一千多年的《溪岸圖》引發了國際的大論戰,而此畫真正的重要性不在其與董源的關係,而更在其雄偉完整足為早期山水畫的典範

正如北宋張懷在《山水純全集》中所述:「且畫者辟天地玄黃之色,泄陰陽造化之機。」

NO. 4 |肆

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風雲突變,北方游牧民族的鐵騎長驅中原,直搗都城汴京。

頃刻之間,輦轂繁華、壯麗輝煌的宋都煙消灰滅,宗廟毀廢,北宋滅亡。

「靖康之恥」後,被俘虜的宋徽宗在金國寫下了「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無南雁飛」,《東京夢華錄》里的繁華景象,永遠成為了記憶。

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幸免於難,繼承大宋皇位,1138年遷都臨安。

突如其來的家國震動,極大程度上影響和衝擊了這一時期的藝術創作。北宋時期的雄偉山水風格也轉而向更小尺寸的抒情化演變

南宋, 馬遠 《月下賞梅圖》

西泠橋邊,孤山之下,宋代隱逸詩人林和靖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寫下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佳句,寫盡了梅花的高潔端莊,幽獨超逸。

縱觀《月下賞梅圖》,馬遠用枯筆勾勒的樹榦瘦如屈鐵,大斧劈皴的山石堅實有力,勁健曲折的梅枝斜出石上,分別向右側和右上角伸展。

一持杖高士,悠然自在地坐于山石一角,身後一童子攜琴,緊隨高士而立於山石旁,兩者皆瞭望前方,靜靜賞梅。其右上半邊內容空曠:隱隱約約幾剪梅影,清清爽爽一輪圓月。

馬遠與李唐、劉松年、夏珪並稱「南宋四家」,並為南宋光宗、寧宗、理宗時期的畫院待詔。此畫後落款「馬遠」,與其「臣」字款作品不同,並非為奉旨進御之作,而是其業餘揮毫隨性之作。

《月下賞梅圖》表現馬遠 「月下賞梅」之優雅情境和對梅花百折不撓精神的讚賞。這種傲霜鬥雪、保持名節的精神,在偏安一隅的南宋,無疑更具深遠的意義。

NO. 5 |伍

整個宋代,藝術家通過一般化自我,有針對性地格物以追求致知,到了元代,作畫卻愈來愈專註體現內在的自我

從蒙古人入主中原開始,南方文人賢士被邊緣於中央政權之外,他們更多地轉向藝術創作,以抒發內心的情懷與苦悶。

與大多不得志的南方文人相比,趙孟頫是幸運的。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得到南方士大夫階層的支持,特別提拔了身為著名宋皇室後裔的趙孟頫為兵部郎中,後又調任其為集賢直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直至過世,趙孟頫被追封為「魏國公」。

趙孟頫的出仕,雖然遭到了南方宋代忠君遺民的非議。然而,正是趙孟頫這樣的漢族文人的出現和延續,在元宮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才使中華文化在元代有了延綿不息的活力。

元, 趙孟頫 《雙松平遠圖》

1310年,趙孟頫作《雙松平遠圖》,使用了鬼面皴畫石法與蟹爪皴樹法,完美融合了草書加篆書的筆法。畫中的樹石如同象形文字一般,圓熟的草書和篆書的筆法寫字似的塗出樹榦、樹皮上斑駁的疤痕。

此畫右側,有趙孟頫題「子昂戲作雙松平遠」,畫面左側,賦有題跋為:

僕自幼小學書之餘,時時戲弄小筆,然扵山水獨不能工。蓋自唐以來,如王右丞、大小李將軍、鄭廣文諸公奇絕之跡,不能一二見。至五代荊關董范輩出,皆與近世筆意遼絕。僕所作者,雖未敢與古人比,然視近世畫手,則自謂少異耳。因野雲求畫,故書其末。孟頫

全圖鈐有「趙氏子昂」和「趙孟頫印」,以及包括清帝乾隆、梁清標等在內的歷史上多為收藏大家的印章。

趙孟頫的書法造詣極高他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由於他強調書法用筆,趙孟頫的山水畫形象形成了書法性的表現。

正如趙孟頫本人總結的書法用筆:

石如飛白木如籀,

寫竹還需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

方知書畫本來同。

像趙孟頫這樣,將繪畫當作書法,以書法性運筆而不是用圖繪來描述自然的藝術家,更專註於以追求書法用筆來融合自我與物象。

NO. 6 |陸

明王朝繼蒙古征服者之後,恢復了漢人的統治,官方正式採納了復古主義政策,使得明初的政治、文化以及思想充滿了復古的氣氛。

山水畫緊密趨步於宋元的名家太湖流域的文人畫家承接著元末隱逸畫家的書法性創作

沈周於1427年出生在蘇州元末文人畫傳統的中心,從小接受家傳的藝術熏陶。

他的曾祖父沈良曾是王蒙的好友。沈周家中珍藏著眾多名畫,其中包括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王蒙的《岱宗蜜雪圖》等。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圖》

大都會所收藏的《溪山秋色圖》為長幅卷畫,創作時間在1490到1500之間,為沈周晚年時期的作品,不同於與其同名的南京博物院所藏之軸畫。

此畫中,沈周自跋:

雲林觀化百年餘,剩得踈林侶舊踈。此意還教老夫續,長巒曡曡帶平墟。此卷仿倪雲林意為之。雲林以略,余以繁,略而意足,此所謂不可學者矣!沈周

從沈周的自跋中,我們可得知他對元代大家倪瓚簡略筆法的欣賞和推崇,亦表明其師法的來源。

縱觀全卷,筆墨疏朗脫放,信筆勾寫,無拘無束,墨色清逸爽潔。畫中湖水空明,境界開闊,構圖樸實自然。用筆化繁求簡,不加烘染,沙汀橫筆拖出,水墨淡逸,秀潤天真,於不經意處得其意趣。筆姿圓潤,布局空靈,其中散筆疏線,無限秋意,意趣天成,遠山淡墨,渺渺乎於嵐煙秋暝之中更顯自然之美造化之功。

此卷氣息寧靜而韻味彌真,為沈周后期成熟之作,瀟洒之姿已不為現實景象所束縛心源為法,體現出他對水墨感悟與理解的境界。

NO. 7 |柒

晚明時期江南地區的富家藝術愛好者與收藏家正趕上了黃金年代

地方私戶通過經商與土地兼并而聚斂了巨額的財富。從弘治以後的帝王都對藝術收藏毫無興趣,致使內府的收藏成為賞賜士大夫的無爭議財產。

這種在知識分子間風起潮湧的收藏之風成為了激發藝術創造的強大動力

1681年,在平息了「三藩之亂」之後,康熙皇帝開啟了充滿政治智慧的六次南巡之旅。

為了彰顯皇恩浩蕩,並且尋求積極改善與獨立不馴、世代自尊的南方文人士紳階層的關係,康熙皇帝曾兩次召見明宗室成員、著名僧人畫家石濤。

石濤(又名原濟),本名朱若極,雖為明朝宗室,但是當他僅兩歲時就遭遇了王朝覆滅的巨大變故。

石濤自幼出家,並且四處逃難,8歲時成為著名禪師旅庵本月的弟子,23歲離開師父而開啟雲遊生活,54歲還俗,致力於繪畫事業。

清, 石濤 《山水人物圖》

此幅《山水人物圖》創作於1678年,於石濤36歲時。

《山水人物圖》畫面右側署有「石濤濟」,鈐「濟」印;左側鈐有收藏印「漢光閣」、「顧洛阜」屬於美國著名收藏家顧洛阜,另有「大千居士供養百石之一」、「大千居士」兩印,屬於張大千;外圍右側賦有張大千三段題跋及印章。

左側前景中,一棵利用書法性用筆所「寫出」的梅樹分外奪目。畫的右側,他用方挺的筆法勾出峻峭的山石,與此相反,人物、梅花卻運用了圓潤之筆,與周圍的環境穿插呼應,顯出獨特性。執杖之人背山面水,若有所思,左上方大片留白恰到其分地展現了虛無縹緲的空靈氣氛。

畫面的圖像似乎傳導了藝術家的境況,讓觀者不由地被吸引到石濤的遭際和思緒之中。

從此畫中我們不難發現,石濤對於書畫同源的理解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形成了對比互補的多樣化筆墨功夫。正如他在《畫語錄》中所寫:「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

NO. 8 |捌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廳131,實景圖

公元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

這一年,是中國發起「一帶一路」的第五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已經達到相當於美國、日本、德國三強的總和。

這一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式成立148周年,其東亞藝術部成立103周年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風雲際會,滄海桑田。

坐觀世界潮起潮落,大都會一直靜靜的在那裡,通過其日漸豐富的館藏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講述著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史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文|錢塘一舟

編輯|子今

??本文版權歸「雲棲藝術」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棲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雲棲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