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100個關於汶川的扎心故事,100個瞬間,凝固的歷史!十年過去,但看完真的還很想哭……

100個關於汶川的扎心故事,100個瞬間,凝固的歷史!十年過去,但看完真的還很想哭……

天亮了

 醒了

韓紅 

00:00/03:42

今年是512大地震的第10年

新華社做了一個徵集

《十年前的512,你們在做什麼》

發出後收到了

10000多位網友發來的故事

這些故事

讓我們淚流滿面

生命只有一次

請珍惜眼前的時光

珍惜身邊的人


明天和意外

你永遠不知道誰先來

兩個月後,我高考結束那天,母親告訴我父親在地震中已經去世了。

——張曉靜

那年我18歲,剛入伍不久,便開拔到了災區前線。進村入戶時,看見一位媽媽是家裡唯一的倖存者,那份辛酸無以言表。我們把自己的乾糧都給了她,戰友很是鄭重地說了句:"我們都是您的兒子"。所有人瞬間淚崩。

——志宏

當時我們的化學陳世偉老師,因車禍一條腿打著石膏給我們上課。地震來臨時他組織我們下樓。等所有人都下去了,老師才拄著拐杖下來。

本來不是很喜歡陳老師,但那個拄著拐杖站在樓梯口指揮學生下樓的身影,卻在我腦中刻了十年。

——小許

寫完遺書後,我們十五個人縱身一跳。賭上生命去救生命。

——傘兵

那兩天我飛奔了2000公里回家。好不容易找到家人,咬緊了牙努力不讓淚水流下來。看著一身疲憊的我,父親說:「在車上坐一下吧,你是軍人,天亮後你就有新的任務了」……

——國維

教室天花板塌下來,把我們埋在了裡面。當時一個勁地哭,以為自己再也出不來了。出來後當見到爸爸那一刻,抱著爸爸足足哭了十多分鐘。

——小狗狗

我沒著急跑,一直等著小女友從前面跑到門口,拉上她的手才走。那時我闌尾炎手術剛做完四天,線還沒拆。我一手捂著肚子,一手拉著她的手,告訴她地震拆散不了我們,死了我也要和你在一起,那時候感覺自己是個英雄。

——綠色心情

美術老師用身體支撐起了教室前門。

——冬暖

84歲的奶奶,拿來了35張用泡麵袋裝著的嶄新的10元人民幣,讓我幫她一併捐了。如今奶奶已經去世4年了,希望她在天堂被善待。

——夾灰袋

當時我就立志,今後要蓋扛得住地震大樓的工程師,現在我做到了。

——阿黃啃骨頭

大家都已經跑出教室了,而我跑著跑著摔倒了。有一個男生撲過來把我扶起,十年了,我記不清他的樣子,但那一瞬間,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 老 街

接到上級命令,我們馬上集合帶好裝具趕赴災區抗震救災。登車前,隊長要求每名戰士把自己的姓名、地址和聯繫人以及電話寫在一張卡片上,放在了自己的上衣口袋裡。在車上,每個戰士都沉默著,看著車窗外下著的大雨心很難受。

——航天

聽到他被救出來時,我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後來他卻死在了手術台上,課堂上哭的喘不過氣。

——那些年

5.12是我的生日,之後我再也沒過過公曆的生日。

——雲開

我們到處打聽著哪裡有獻血車,天天追著獻血車去獻血。不滿18不能獻血的同學就特別失落。

——Lorje

看著同學一個個被父母接走,就剩我和另外一個同學。後來才知道,因為地震太強,當地所有公安及消防部門全部待命,爸媽都去第一線了。

——啊哈

在春熙路獻血點,我的獻血證編號001,應該算是第一個。獻血後我休息一會兒,就參與維持獻血秩序。電話打不通,老家的親人是從電視直播中看到我,才知道我一切平安的。

——熊貓

5樓,自動捲簾門在震中一直往下掉。年級主任一個人手撐著門不讓它掉,讓我們快跑!那天晚上睡在操場,老師讓我們睡,他們守著。

——炒鍋

5.12地震的時候,深圳廠里有位汶川的大姐。知道消息後當時就哭暈在車間里。廠里組織捐款,大姐捐了一年的工資。她說:「如果家人還活著就當作自己的福報,如果家人不在了,再多的錢留著有什麼用。」

——新輝

爸爸從抗震救災前線回來後,突然開始酗酒。有一天深夜,我看著宿醉的父親坐在沙發上,嘴裡支支吾吾地說:「那個小女孩兒,跟我們的女兒差不多大,救不出來啊 最後只能把腿鋸掉......」

——masie

十年前的5.12的午夜,我獨自一人打車去公司把網站首頁修改成黑白色調,祭奠汶川地震的死難者。等凌晨我走出辦公大樓的時候,發現載我來的計程車還在樓下等我,師傅說怕我一個下班太晚打不到車,讓我在這充滿悲傷的夜晚感到特別的溫暖。

——bell_ring

抵達震中映秀時,發現路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拚命向外逃難的群眾,一種是拚命向里走的軍人。

——繼續搬

一個獻血車,全是講各種口音普通話的同胞,當時我就流淚了。

——臻jayne

晚上放學後去玩兒遊戲。發現區里好多西南劍閣的人都不在線。如今十年過去,遊戲里的好友很多再也沒有在遊戲中出現過。

——想要條哈士奇

我正好去離婚的路上,結果沒離成。

——弓雖

汶川有太多記憶可追溯

太多故事可講述

當年的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已經十年了

每年都有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

要被人在這一天找出來講述當年的故事

太殘忍了

年復一年地回訪

一次又一次讓他們撕開心中的傷疤

這樣真的好嗎?

五月天的歌里唱過

不打擾是最後的溫柔

而對於那些想儘快忘記昔日傷痛,

重新開始新生活的人來說

不打擾就是最大的人性關懷

也是對那場災難中遇難同胞的最好悼念

讓我們銘記這永恆的瞬間

回看這些映像

緬懷逝去的同胞

2008年5月16日,都江堰市,在一間地震後岌岌可危的麻將館裡,時鐘掛在開裂的牆壁上,指針指向2點28分。【攝影師:張雷】

2008年5月15日,綿竹市漢旺鎮東汽技校,一位學生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遺體後痛哭,她的身後是倒塌的校舍。【攝影師:張棟】

2008年6月,汶川縣映秀鎮,震後的映秀小學成為山坳中的一片廢墟。【攝影師:許海峰】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學,遇難孩子家屬痛哭。【攝影師:王炬亮】

2008年5月14日,北川縣城,救援人員帶著倖存者穿過廢墟。【攝影師:陳慶港】

2008年5月15日,綿竹市漢旺鎮東汽技校,一位學生家長抱著自己孩子的遺體。【攝影師:張棟】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一位小夥子大聲哭喊著哥哥的名字,哥哥一家居住的房屋已沒了蹤影。【 攝影師:賀延光 】

2008年5月26日,什邡市洛水鎮李冰村,山崗上埋葬了108位學生。他們的墓碑,只是一塊塊磚頭,沒有名字,只有編號。【 攝影師:嚴志剛 】

2008年5月,北川縣城,震後的北川中學新校區遺址。【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7日,阿壩州理縣電站附近,試圖從馬爾康進入理縣的救援人員在山體滑坡引發的沙塵暴中逃離。從理縣進入汶川的西線路線受餘震影響,被全部阻斷。【 攝影師:王申 】

2008年5月14日,北川縣城,武警戰士正在搶救傷員。【 攝影師:楊衛華 】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學,一名家長握著遇難孩子的手。【 攝影師:朱建國 】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學,倖存者初三學生高營被救出。【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5日,綿竹市漢旺東汽中學,災難已經過去80個小時,男孩終於被救援人員抬出廢墟。由於他右手和右腿都受到傷害,醫護人員立即對他的傷口進行了固定和包紮。就在人們要將男孩抬上救護車時,男孩突然向在場的救援人員說,「叔叔,我想喝可樂」。【 攝影師:嚴志剛 】

2008年5月22日,做完手術的薛梟躺在病床上。【 攝影師:嚴志剛 】

2008年5月13日,北川縣城,北川中學學生李陽在武警官兵幫助下救助被壓在瓦礫堆中的同學。【 攝影師:陳燮 】

2008年5月13日,北川縣城,被從廢墟中營救出的3歲兒童郎錚向救援人員敬禮表示感謝。【 攝影師:楊衛華 】

2008年5月18日,被截肢的11歲女孩李月靜靜地躺在重症監護室的病床上,醫生說她恢復得很好。【 攝影師:郭鐵流 】

2008年5月15日,父親程林祥背著兒子程磊的遺體從映秀鎮回到相距25公里的水磨鎮,想讓17歲的孩子與家人一起度過最後一夜。【 攝影師:賀延光 】

2008年5月15日,通往映秀的山路上,倖存者和輕傷者正在撤離。急行的武警戰士則不斷地往裡面增援。【 攝影師:秦樓 】

2008年5月,一位北川的數學老師(右)和妻子拿著在地震中遇難的女兒的照片。【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一名災民背著兒子逃出震中地區。【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6日,一位戰士正背著一個孩子在被損壞的道路中撤離。清平鄉與天池鄉的居民正在撤回到漢旺鎮。當日,大批解放軍引導被困在清平鄉與天池鄉的數千名居民撤出。【 攝影師:張棟 】

2008年5月22日,綿竹市五福鎮,富新小學的學生家長在廢墟上捧著兒子的遺像。地震奪走了富新小學127個學生的生命。【 攝影師:翁洹 】

2008年5月15日,北川縣城,一位醫護人員站在倒塌的廢墟上望著整個縣城。【 攝影師:原麗陽 】

2008年7月19日,北川縣城,一名男子站在被建築物擋住的路口,這裡已經看不出地震前的模樣。【 攝影師:許海峰 】

2008年5月27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學,一對失去孩子的夫婦在垮塌的教學樓前痛哭。據悉,此次大地震中,聚源中學共有279師生遇難,85人受傷,4人失蹤。【 攝影師:趙靜 】

2008年5月18日,廣漢機場,北川縣禹里羌族鄉中心衛生院護士杜鵑地震後第一次與外界通話,她拿著借到的手機失聲痛哭:「四個,哥哥,四個啊」。杜鵑的四位親人在地震中遇難。【 攝影師:駱永紅 】

2008年5月20日,北川縣城,倖存者在廢墟上燒火做飯。【 攝影師:趙青 】

2008年5月23日,成都市區,一輛牌照為川F·A8512的小轎車被砸得面目全非。【 攝影師:浦峰 】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一名救災戰士抱著嬰兒。【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6月,汶川縣映秀鎮,一名男子坐在河邊,他的對岸是被地震夷為廢墟的映秀小學。【 攝影師:許海峰 】

2008年5月29日,綿陽市,五星紅旗仍在空中飄揚。【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路 】

2008年5月23日,什邡市鎣華鎮,災民在廢墟前吃晚飯。【 攝影師:趙昀 】

2008年5月19日,綿陽市北川中學,「降半旗」的五星紅旗在風中飄揚。【 攝影師:楊衛華 】

2008年5月19日,北川縣城,哀悼日第一天,一處廢墟上掛著結婚照。7天前,地震毀滅了這個幸福的家庭。【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4日,一對夫婦重逢後喜極而泣,他的妻子剛從汶川逃出來。【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路 】

2008年5月14日,綿竹市漢旺鎮,吳家方將已經遇難的妻子綁在自己身後,想要騎著摩托車把她接回家。【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路 】

2008年5月12日,成都市錦江區婦產科醫院,醫護人員將即將生產的產婦轉移到了室外,在醫院工作的丈夫不忘給妻子送上深情一吻,並陪伴著妻子。【 攝影師:郭新 】

2008年12月31日,汶川縣映秀鎮魚子溪村,幾名學生在廢墟前告別2008年,迎接元旦新年。【 攝影師:郭國權 】

2008年5月19日,成都市區,學生在校園裡為罹難者致哀。一名學生淚流滿面。【 攝影師:牛光 】

2008年5月20日,汶川縣水磨鎮韓鳳岩(音)村的孩童在臨時避難所里望著天空。【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7日,綿竹市救助點,一名在地震中受傷的孩子眼裡滿是堅強。【 來源:東方IC 】

2008年5月26日,北川縣擂鼓鎮,居民正在觀看直升機吊運大型機械。當日,10餘輛挖掘機、推土機等大型機械被吊運至唐家山堰塞湖壩頂,以便搶救官兵利用大型機械開挖泄流槽。【 攝影師:王貴彬 】

2008年5月19日,都江堰市聚源小學「新校區」複課,孩子們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內看書。【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22日,汶川縣映秀鎮,一個在廢墟中搜尋生活用品的孩子抬頭望著鏡頭。【來源:東方IC】

2008年5月15日,綿竹市漢旺鎮居民區內,大批民房倒塌。【 攝影師:張棟 】

2008年5月14日,綿陽市九州體育場,一名小男孩正望著災民暫住的地方。【來源:東方IC】

2008年6月7日,住在綿陽災民安置區的孩子們臉上已有了笑容。【 來源:視覺中國 】

2008年5月16日,都江堰和汶川之間的紫坪壩上,一名5歲的孩子在撥弄母親的口罩。【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21日清晨,綿竹市廣濟鎮新和村,14歲的徐佳玲正在鄰居家的衣櫃前梳頭。【 攝影師:李舸 】

2008年5月23日,老何的嫂子拿著何全壽一家三口的照片走出北川縣曲山鎮任家坪村。【 攝影師:趙亢 】

2008年5月13日,北川縣城,一位父親在經過10個小時的挖掘後,終於從廢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女兒。【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22日,年僅12歲,來自北川的唐靜緊緊依偎在心理學專家聶含笑的懷裡哭泣。【 攝影師:趙亢 】

2008年5月16日,汶川縣映秀鎮,一名醫生準備將一名受傷的女孩兒送上直升機。【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8日,汶川縣映秀鎮,垮塌的幼兒園前,一位媽媽展示5歲孩子的照片,她的孩子在地震中喪生。【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6日,綿竹市漢旺鎮在這次災害中損失慘重,貼在倒塌房屋內的笑臉已經不復存在。【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6月3日,汶川縣映秀鎮,災民在廢墟上哭泣。【 來源:東方IC】

2008年6月1日,都江堰市新建小學,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長前來悼念。【 來源:東方IC】

2008年5月15日,都江堰市,廢墟中,一本殘留下來的相冊格外醒目。【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5日,北川縣城北川大酒店門前,因失去親人,這位婦女在廢墟前痛哭。【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25日,陳勇的母親將一個完整的罐子搬出廢墟。【 攝影師:王貴彬 】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一位80多歲的老人在映秀小學廢墟前期待孫子能夠生還。災難中,與她相依為命的8歲的小孫子被埋在廢墟下。【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7日,綿竹市土門鎮林堰村,一名男子躺在自家的廢墟上。【 攝影師:李舸 】

2008年5月16日,北川縣城,許多倖存者仍在廢墟中搜救自己的親人。【 攝影師:李舸 】

2008年5月16日,北川縣城幼兒園廢墟上,一位母親連續三天坐在這裡,她的女兒在大地震中失蹤。【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4日,在都江堰至汶川映秀的路上。一輛小轎車被滾落的巨石砸毀,司機扭曲在這個本就狹小的空間里,只剩下一隻手垂在座椅上。【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9日,什邡市,倖存者們將他們的物品堆放在廢墟中。【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9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一名哀悼者在默哀後高呼口號為災區受難人民加油。當日,數萬名群眾自發聚集到廣場為地震受難者悼念。【 攝影師:郭延冰 】

2008年5月20日,汶川縣映秀鎮,一位營救人員背後寫著:「絕不放棄一條生命」。 【 來源:東方IC】

2008年5月16日,汶川縣水磨鎮,上海公安消防救援隊正在廢墟中搜救倖存者。【 攝影師:魯海濤 】

2008年5月15日,都江堰市紫坪鋪水庫臨時碼頭,13位來自不同崗位的工作者幫助救援隊運送傷者。【 來源:圖片源於網路 】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學,搜救工作正在進行。【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6月8日,汶川縣映秀鎮,震後的漩口中學。【 攝影師:東方IC 資料 】

2008年5月16日,汶川縣映秀鎮,消防員抬出學生遺體,悲傷的家長跟在背後哭泣。【 攝影師:翁洹 】

2008年5月16日,汶川縣映秀鎮中心小學,上海市公安消防總隊特勤支隊彭浦中隊搶險班班長周慶陽救出在廢墟下被埋長達100個小時的4年級女生尚婷。【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7日,什邡市紅旗鎮,營救人員正將營救出來的男子轉移,該男子已經被困122個小時。【 攝影師:魯海濤 】

2008年5月,北川縣城,北川中學學生們的課本散落在廢墟上,救援人員正在廢墟上搜救倖存者。【 攝影師:翁洹 】

2008年5月16日,北川縣城,救災戰士們用竹轎抬著一名災區居民。【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7日,北川縣城,江蘇救援隊隊員在搜尋間隙喝水解渴。【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救援人員列隊走過一塊巨石。【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6日,汶川縣水磨鎮,救護車在剛剛搶通的山路上艱難通行。【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7日,聽說大壩受地震影響即將決堤,人們奔跑著撤離北川縣城。【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7日,北川茶坪鎮餘震不斷,很有可能引發洪災,救援人員及災民不得不迅速撤離到高處。【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救援部隊通過被毀的山路。【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直升機正在運送傷員。 【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7日,綿竹市聯合陸軍航空兵某部前往地處深山區的清平鄉實施緊急救援,接運重傷員返回綿竹。【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震後的漩口中學。【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當地災民在空地上等待救援。【 攝影師:王炬亮 】

2009年1月25日,武警官兵北川支隊堅守在北川廢墟上。當日是中國農曆新年,北川支隊武警官兵仍堅守在已經封城的北川廢墟上。【 攝影師:劉行喆 】

2008年5月,一隊武警巡邏隊走過震後的北川大酒店。【 來源:東方早報】

2008年5月,擂鼓鎮居民們按村、隊等單位認領政府分發的生活物資。擂鼓鎮是北川縣災情最嚴重的鄉鎮之一,同時也是北川縣最大的受災群眾安置點之一。【 攝影師:史訓鋒 】

2008年5月17日,什邡市鎣華鎮、紅白鎮等搶險現場,連續作戰的洛陽消防搶險救援突擊隊隊員們躺在瓦礫上休息。【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9日,北川縣的救援人員在受損建築物中尋找地震倖存者。【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9日,什邡市,救援人員仍在廢墟上搜尋。【 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5月16日,都江堰市坍塌的聚源中學教學樓廢墟前,記者陳魯豫在採訪一老人時哭泣。採訪中,很多記者都是一面流著眼淚,一面拍照採訪。【 攝影師:周超】

2008年5月19日14點28分,成都天府廣場哀聲齊鳴,萬餘群眾自發聚集對死難者表示哀悼。【 攝影師:孫濤 】

2009年1月25日,農曆大年三十。北川縣災民祭拜過遇難親人後,在臨時板房中迎接春節的到來。【 攝影師:趙昀 】

2008年5月13日,北川老縣城成為一片廢墟。【 攝影師:楊衛華 】

綿竹市漢旺鎮老城地震遺址——漢旺鐘樓。【 攝影師:王炬亮 】

2008年5月21日,都江堰市,一束菊花擺放在聚源中學教學樓的廢墟上。【 攝影師:魯海濤 】

謹以此文紀念512國殤

願逝者安息

生者堅強

活下來

我們就寫好每一天自己的故事

因為好好活著

就是天大的事!

文章由人民藝術整理編輯,感謝牆藝術、青春宜昌、鷹潭共青團。

藝術,一切皆有可能

Art,everything is possible

今日薦讀

轉載須知

無二維碼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人民藝術·生活美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藝術 的精彩文章:

他竟用名人名言畫畫,這腦洞也是厲害!
那個用鐵鍋燉自己的馬冬梅,居然嫁了出去!

TAG:人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