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歸到文字始有光——《項脊軒志》教學鏡頭及點評 《語文學習》2018.4

歸到文字始有光——《項脊軒志》教學鏡頭及點評 《語文學習》2018.4

1、一「影」一味/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學賈立雙

讀著「桂影斑駁,風移影動」這樣美好的句子,突然覺得這個「影」字常在文中縈繞,於是就問學生:「朱自清筆下,父親漸行漸遠的背影,讓我們多少次夢回悲轉,情自潸下;陶淵明筆下那日薄西山的夕陽影幕,讓我們悵然望著作者情生萬思的心跡。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說說《項脊軒志》中那些令我們或動容或悲嘆的影子。」

生:影子?樹的影子!

師:呵呵,能具體說說嗎?我看你這個影子倒有很多可以展開的內容。

生:「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桂影斑駁,風移影動」。

師:還能從這些樹的影子中讀出點什麼嗎?

生:幽蘭、桂樹、翠竹這些「增勝」「珊珊可愛」的美好的植物在中國古詩詞中都是志向高潔的意象。

生:這些樹木,讓我們看到了作者作為讀書人的性情高潔和雅趣,我覺得也有他的「登科夢想」。

師:此話怎講?

生:其中的桂樹,好像有桂冠之意吧!

師:聯想很豐富。的確如此,古人常把桂樹在庭院中對植,稱之為「雙桂當庭」,科舉制度形成後,「蟾宮折桂」則變成了考中進士的形象說法,而桂花也逐漸演變成了科舉前三名的代稱:丹桂代表狀元,金桂代表榜眼,銀桂代表探花。

生:哦,原來如此呀!

師:所以這不但是一個熱愛生活的有著「雅興」和「詩意」的士子身影,更是一個有抱負有志向的好青年身影。能不能順著我的思路繼續說下去?

生:「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環境很好,有利於靜心攻讀,明志致遠。

師:不想表達一下作者對舊南閣子的修繕的理解嗎?

生:閣子太破了,必須得修啊!

生:作者修繕閣子的一系列動作,恰恰是向我們傳遞了當時作者意氣風發,意欲有所建樹的高遠理想和壯志雄心,而文後寫到的祖母對作者讀書寄予莫大期望一事,便是佐證。(鼓掌聲)

師:其實,作者想通過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思想是貫穿全篇的,需要我們去用心體會。

生:老師,我卻看到了一個孤寂、有著強作歡顏的孤獨身影呢。

師:大膽地說出來。

生:參考書上說歸有光寫本文時才18歲,尚未考取功名,而且就前兩節課的內容來看,他一生的功名考取之路也是充滿坎坷的。

生:同意,歸家在當地曾經一度是名門望族,至歸有光時,家道中落。修葺後的項脊軒周圍,雖然景色秀美,他也貌似怡情志滿,但其實到他這輩家族依然功名未成而且人心渙散時,他的內心是悲痛和憂傷的。

師:謝謝你的分享。很棒!

生:老師,我還看到了眾多對孩子寄予著深切希冀的家長們的的背影。「大母持一象笏至」這個細節,飽含先妣、祖母、老嫗甚至祖祖輩輩在無力改變的政治制度和身世命運面前那深遠而沉重地希望孩兒光耀門宗的殷殷期待。

生:老師,我還看到了恩恩愛愛相濡以沫的影子。「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可見夫妻志同道合,恩愛有加;「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這些都是。

生:老師,課本中,我彷彿看到了無情的「利益」的影子。

師:利益的影子?

生:「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紛置的牆垣,帶去的是隔膜,留下的是雜亂。這讓我想到了曹植的《七步詩》。有時候和官場、職場相比,家庭內部間的經濟利益之爭更加直白、赤裸。

師:從《三國演義》中曹丕、曹植及袁紹、袁術兄弟的嫡庶或長幼矛盾到很多年前香港非常有名的「霍英東家族爭產案」,可能會對你的說法給予一個有力的補充。

生:曾幾何時,歸有光一大家子其樂融融,可如今「諸父異爨」的局面讓他自幼喪母的心靈再度蒙上了些許悲涼。這對於深慕先祖持家遺風,深受宗法傳家影響的歸有光來說,怎不痛心疾首,感慨萬端?

師:封建社會甚至當代的大家庭,終歸會隨著「成長——離家」的自然而更替規律,也不可能始終不分開。但毫無疑問,同學們的見解很深刻。

2、不可忽視的「居」/浙江省永嘉中學厲毅

師:百年老屋興衰變遷,我想問項脊軒有沒有不變的東西?

生:款款的深情不變。

生:濃濃的生活氣息不變。

生:對家族復興的期盼不變。

師提示:關於項脊軒,作者多次提到它的一種功能。

生豁然:始終不變的「居」。

師: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這間小室僅有方丈,供作讀書之用,可是卻忽略了它最基本的一個功用「居」。請找出這些帶「居」的句子。

學生分別找出「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家有老嫗,嘗居於此」「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師:仔細體會一下,這些「居」能不能刪去?你能從這些「居」字中讀出什麼?

生:不能刪。我覺得,正因為這是一件「居」室,作者才會花那麼多物力、精力去修葺布置。

師:你說的是「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中的「居」吧。作者自己居住,所以才這麼用心地修葺布置?

生:也不是全是。這裡的「居」字和下一句「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以及「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修葺老屋自然成了必然要做的事。

師:說得很好。如果是為了提供一個基本居住的條件,其實對老屋進行「修葺」就已經可以了。可是除了修葺以外,作者還對「居」室動了別的手腳。

生:「雜植蘭桂竹木」「借書滿架」的布置使得「居」室增勝,為他「偃仰嘯歌,冥然兀坐」提供了可能。

生:我也覺得,對於「居」的理解,作者一定不僅僅是停留在空間居住的層面,還應該包含精神居住的層面。

師:你能結合文章具體說說?

生:這個很明顯啊。你瞧,「余稍為修葺」後「室始洞然」,這裡的「始」是「才」的意思,並無太多可喜而言。而後面植樹借書以後,加上人和小鳥和諧的環境,以及十五圓月的美好時辰,作者用了「珊珊可愛」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

師:你真是會讀書。像這樣看上去不起眼的「始」字你都能讀出作者的內心來。

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作者只有居住在這裡,才會對周邊的環境了如指掌,以至於只要有人從軒前經過就能辨別出是誰來。

師:對周圍環境熟悉就能以足音辨人嗎?

生:我覺得,重要的不是對環境的熟悉,而是對自己身邊每一個人情感的投入。

生:這裡的「居」字反映了作者有點人格分裂。(生笑)一方面他把復興家族的重大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才會扃牖閉門默默在此讀書;另一方面,許多心思又都花在這個家族的許多人身上,以至於能夠「以足音辨人」。

師:非常複雜矛盾的居住心理。其實上一段的「然予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表現得更加明顯,這個「居」字能不被刪去?

生:可以刪,「於」就有「在」的意思,語言也相對簡練一些。

生:不能刪,「居」字體現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居於此」有種歸根的味道,才會對後面庭中「凡再變」的內容如此在意。

生:我也認為不能刪。因為「居於此」,才會對生活中老嫗和大母的話語如此敏感,才會有「語未畢,余泣,嫗亦泣」和「瞻顧遺迹,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的動人畫面。

生:這裡的「居」字相比較第一段的「居」字要沉重得多。親族之間形同陌路,家族後輩讀書成效的期望又都寄托在「我」身上,很有壓力。「先妣」「先大母」,讀來很悲傷。

生:我倒是覺得這個「居」字比前面的要複雜一些。這一段確實有「可悲」,但也是「多可喜」的。分家前庭中還是「通南北為一」的,後來親情割裂,但是家有老嫗「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說明主僕關係融洽。大母的細節更讓我們感動,悲喜交織的複雜情緒更對吧。

師:這裡「居」原來還有這些深意。誰來談談你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的理解?

生:這個「居」很明顯不能刪,刪掉「居」,「不常」就不好理解了。

生:「不常居」不是「不居」,作者的情感也是複雜的。他做不到如此決絕地和過去告別,也沒辦法一直待在一個曾經和妻子相敬如賓而今斯人不在的地方。

生:「不常居」,作者偶爾回來居住,來想念和妻子一起的美好時光。

生:我覺得這裡的「不常居」其實是把多年後補寫的心境說出來了。之前,項脊軒「可容一人居」,一人居時打交道的都是些樹啊、書啊、小鳥啊之類的東西,其實內心隱藏著一些難以排解的孤獨的情愫,但是「吾妻來歸」「時至軒中」改變了這種「庭階寂寂」的畫面。

師:前文和補寫的內容在情感表達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前文喜怒外露不拘束,補寫的則要隱忍許多,妻子死了,作者也沒有直接寫「悲」「泣」「長號不自禁」,而是說「室壞不修」,我們會感覺到悲傷之情排山倒海。的確,這裡「不常居」可以看出作者多了些成熟。小小一個「居」字,既是居住之所,也是居家之域,居心之地。這裡有物,有人,有事,有情,有理,有趣。讓我們一起再來齊讀這幾句。

3、疊詞背後的情感密碼/黑龍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學劉婧

師:《項脊軒志》行文中頻繁的出現疊詞,這不能不說是本文的一個特點。如果我們想破解作者的情感密碼,或許可以從這些疊詞入手。先來找找文中有哪些疊詞。

生:有「寂寂」「珊珊」「往往」「呱呱」「默默」「亭亭」,共六個。

師:準確,這些疊詞不光多,而且分布均勻。我們首先思考第一段的兩個疊詞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它們是在描摹項脊軒怎樣的特點?

生:「寂寂」就是「寂靜」,「庭階」寂靜就是周圍環境的寧靜,「寂寂」的環境,才適合讀書,這是項脊軒的特點。

生:「珊珊」,是美好的意思,作者喜歡才會覺得美好。作者在院子里「雜植蘭桂竹木」,又「借書滿架」,可以終日讀書,甚至「偃仰嘯歌」。月下桂樹,隨風搖曳,清幽高雅,作者應該是很享受。

師:都解讀的很到位,我們發現「寂寂」還是項脊軒的特點,但「珊珊」已經是主觀評價了。這個書齋已經變成了作者喜愛的寧靜而又自由的精神家園。所以疊詞貌似在狀物,實則在傳情。正如兩位同學所說,傳遞的就是作者的享受之感,喜悅之情。那麼,「往往」一詞,又是何意?它如何狀物傳情?

生:「往往」在文中是「到處」的意思。門多,牆多,而且到處都是,說明這個大家族當時分裂的很混亂。所以「牆往往而是」。

師:「往往而是」的只有牆嗎?還有什麼很混亂?

生:還有「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就是雞犬不寧。

師:「雞犬不寧」概括的很精準。由「寂寂」到「往往」,由寧靜到不寧,再回憶這一段,作者的情緒變成了?

生:悲傷。

師:再具體一些,是哪種悲傷?想想作者為何而悲?

生:因為分家,原來的和諧的大家庭因分家而弄得雞飛狗跳,而且分隔的籬笆後來還變成了牆,老死不相往來,所以作者很無奈、痛苦。

師:所以,「往往」一詞其實含貶義,是作者對分家的一種不滿、無奈。家道中落,子孫四散,雞飛狗跳,也許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但冷冰冰的牆已經讓親人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作者見證著一切卻無能為力,所以年少的作者想要振興家業只能「默默」。「默默」雖是一詞,卻能描繪出兩個人的形象。思考一下。

生:「默默」就是沒聲音,「竟日默默」是形容作者讀書刻苦的,應該是每天不出屋,可以看出作者很勤奮。

生:「默默」是祖母說的,她好久沒看見作者,怕作者累壞了,所以她是一個慈愛的祖母。

師:確實如此,作者勤奮讀書,祖母心疼了,那麼祖母是不希望作者「默默」嗎?

生:希望。因為她後來還拿來了象笏,想用儀式感來激勵作者。她知道「吾家讀書久不效」,所以對作者是有很大期待的。

師:儀式感這個詞用得好,我總結一下大家的發言。祖母既關心作者又期望作者能振興家業,因為「讀書久不效」,所以她把全部希望都放在作者身上。而作者「默默」讀書的動力一個是分家「往往」的刺激,一個就是祖母的期望。所以回憶起祖母,作者才會「長號不自禁」。最親近的祖母已逝,而作者還沒能入仕。所以,「默默」背後,不只是祖母去世的悲傷,還有什麼情緒?

生:還有對自己未能振興家業的遺憾。

師:對了。在文中作者除了懷念祖母時「長號不自禁」,還寫了一處哭,是在懷念誰?

生:懷念母親。

師:此處也出現了一疊詞「呱呱」。誰在「呱呱」?作者想表現什麼?

生:是作者的姐姐哭聲不斷,於是引出了母親的「兒寒乎」「欲食乎」的連續詢問,突出了母親的慈愛。

師:那母親關心的是姐姐,作者為什麼會哭?

生:哭就是傷心了,這麼好的母親這麼早就去世了,作者是為母親傷心。

生:我覺得作者是為自己而哭。作者八歲喪母,母親的慈愛還要從別人口中才能知道,而且還是對姐姐的。作者因想到了自己的身世而哭。

師:是的,「呱呱」背後,是作者的哭聲。是悲母,也是自憐。沒有撒嬌的對象,沒有母愛的滋養,作者在實現理想,振興家業的路上只能孤獨前行。後來作者不孤獨了,新婚夫妻琴瑟和鳴,這些回憶也一直伴隨著作者。但六年後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棵枇杷樹。那麼「亭亭如蓋」的枇杷樹背後,又藏著怎樣的情感?

……

師:舊夢依稀,往事如煙,作者用一個個疊詞訴說著自己在項脊軒中的悲喜。疊詞的作用絕不僅僅是摹聲繪色,和諧音節,而更多的是傳情。

4、「漉」「注」「漏」之辯/楊紹忠 山東省巨野縣教研室

課堂上剛討論完「項脊軒」修葺前「狹小、破漏、陰暗」的特點,忽地一個男生高高地舉起了手。

生:第三句寫「百年老屋,塵泥滲漉」,下面又說「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一個「漉」一個「漏」,兩字意思相近,能調換一下嗎?

師:這位同學真是獨具慧眼,誰來發表一下高見?

生:「言之無文,行之不遠」,重複用字,還有什麼文采?

生:他問的是兩字能不能調換,你這是答非所問。「塵泥滲漉」中的「漉」可以換成「漏」,都是指物體透過縫隙、裂口流出來。

生:「漏」有時未必指物體「流出來」,比如「房舍破壁,漏風」,「風」難道能「流出來」?

生:《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漏」字為「物體有孔或縫,東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可見,「漏」的主體可以是「雨水」「滴下」「流出來」,可以是「風」「透出來」,可以是有形的實體從密閉的空間中「掉出來」。

師:好一番辯論,真理愈辯愈明,我們知道了「漏」的主體可以是液體也可以是固體,同學們不妨查一下《詞典》,看一看「漉」的意思是什麼?

生:我查到了,《現代漢語詞典》中「漉」只有一個意項「液體往下滲;濾」。明確指出「漉」的指稱對象單單指「液體」,並且和「滲」意思更接近,因此「滲漉」連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好了,好了,我們繞來繞去還是沒能回答剛才的問題。

師:對,「塵泥滲漉」中的「漉」到底能不能換成「漏」呢?誰能自告奮勇站起來說一下?

生:我的觀點是:「漏」的陳述對象可以是液體也可以是固體,範圍使用廣,在「塵泥滲漉」中「漉」可以換成「漏」,但是不如「漉」更貼切,「漉」含有「慢慢」的意思,「塵泥」往下流速度不應該快。(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掌聲代表了對你觀點的認可和贊同。那麼「使不上漏」中的「漏」能不能換為「漉」呢?

生:恐怕不妥,歸有光修繕「項脊軒」的目的不止為了防備「泥水」的下漏,也擔心有石子、瓦礫等堅硬東西漏下,造成「砸頂之災」。

師:你很幽默,「滅頂之災」的程度太高,「砸頂之災」不得不防。其他同學你同意剛才的看法嗎?

生:同意,這裡如果用「漉」只能說明「項脊軒」不過有個小小的裂縫而已,不能表現出百年老屋「項脊軒」的破弊衰敗,也就不能表達作者的家道中落。

師:結合作者的表達意圖闡明觀點,這是我們品詞嚼句值得借鑒也必須遵守的原則。同學們,古代文人追求「平中見奇,淡處知濃」的藝術風格,文字表面看似平淡無奇、沒有斧鑿雕飾的痕迹,仔細咀嚼品味,確感覺文如陳釀、詞若香茗。下面同學們不妨順勢鑒賞一下「塵泥滲漉」下句「雨澤下注」中的「注」字。

生:《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注」為「灌入」,舉例為「大雨如注」。

師:有疑問查《詞典》,很好,工具書是最權威的老師,我們不能讓工具書天天在書桌上睡大覺。《詞典》上的解釋都是詞的本義,同學們體會一下「注」的意味。

生:雨滴力量凝聚迅猛,噼里啪啦,勢如破竹,房頂好似打開的「天窗」。

師:妙語連珠,把房頂比成「天窗」,意味雋永。

生:歸有光家的老屋真是「雨腳如麻未斷絕」呀!

生:和「鐘鳴鼎食之家」無異天壤之別。此句「注」字透射了老屋的滄桑,流露了作者的酸楚。

師:古人用字看似尋常其實奇崛,同學們能否列舉一二?

生:《靜夜思》「疑是地上霜」一句中「霜」字用得好,既形象說明月色像霜一樣白,也說明時至秋季,寒氣襲人,秋思涼心。

生:《荷塘月色》中「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用一「畫」字賦以楊柳主動意識,好似哪位丹青高手正在夜色中揮毫潑墨,精心描繪荷花、荷葉。

生:《月夜》「蟲聲新透綠窗紗」中的「透」字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蟲聲的響亮,襯托出春天的溫暖和勃勃生機。

……

師:同學們談得意興盎然。對於歸有光的散文有人稱「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而此文又被譽為「明文第一」,我們接下來再去文中尋芳攬勝,去領略一下項脊軒修葺後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5、歸到文字始有光

肖培東

《項脊軒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藝術珍品。歸有光借項脊軒的興廢,回憶家庭瑣事,抒發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全文形散神聚,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迹,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脈,將生活瑣碎事串為一個整體,融寫景、敘事、抒情為一體,文淡情濃,極具藝術感染力。恰如王錫爵所說:「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如何抓住這篇文章的精妙?如何引導學生真切感悟這悲喜交加的項脊軒?本期鏡頭將引領我們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

一個「影」字,撩撥起賈立雙老師的教學心思。賈老師從「桂影斑駁,風移影動」中很敏銳地察覺到這篇散文處處被「影」縈繞。百年老屋剝蝕的斑斑痕迹里光影迷離,稍經修葺便有日影月光、蘭桂竹木等搖曳出恬靜、悠閑,項脊軒便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倍加感喟的是影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更會把讀者帶進一個可感可泣的境界。這樣一思考,「影」不僅是了文章的內容,也可視作文章的線索。影中有情境,影中有細節,影中有變遷,影中更有悲喜深情,真可謂一「影」一「味」。「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說說《項脊軒志》中那些令我們或動容或悲嘆的影子。」賈老師一「影」激起千層浪,讓學生再讀文章尋「影」說「影」,其實是對文本內容和內涵的深度挖掘。從學生隨口說「樹影」,到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順「人影」而至情感深處,歡愉慘惻之味盡在「影」中。結束時若能以「影」小結文章的結構思路、語言藝術,課堂結構就更為嚴謹。《項脊軒志》這篇散文內有身世之感和思親之情貫串,外有項脊軒的變遷綰合。教學中我們多是或抓項脊軒這一連接全文思想感情的樞紐,或扣「多可喜,亦多可悲」這一情感線索。賈老師鏡頭中的這一個「影」字,卻也別有景緻,這樣可以立骨的一字你還能找到其它嗎?

比如那個「居」字,我們是否也視若無睹?歸有光居於斯、長於斯的項脊軒,見證著歸有光的成長,這間小小的書屋,記錄了作者成長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見證了歸家這個封建大家庭分崩離析的蒼涼悲切和作者凄涼身世的沉重慨嘆。就這個「居」字,在文中出現了五次,分別是「可容一人居」「然余居於此」「嘗居於此」「余扃牖而居」「不常居」,其中有四次是寫作者自己的,一次是寫老嫗的。情隨事遷,時移勢易,五個「居」字,我們可以讀出項脊軒的悠悠歲月,體悟人物從踔厲風發到隱忍平淡的痛苦蛻變,感受作者對人生無常、命不可測和歲月無可抗衡的深沉喟嘆。你能從這些「居」字中讀出什麼?厲毅老師藉此問引發學生思考,實則是變換項脊軒這一觸發點而做的另一種形式的精巧教學。學生由「居」而進項脊軒,由「居」而關聯項脊軒的人事和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進而細細品味其中蘊含著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複雜情感,可謂精巧。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居」字,並不是厲老師強硬塞給學生的,而是等出誘出的。「難道這裡只有變化?有沒有不變的東西?」「關於項脊軒,作者多次提到它的一種功能。」如此耐心等待學生自行閱讀思考,這才是真實的教學。所以,「居」字的背後,正如他所說,閱讀有時候是需要沉下心來的,有些時候你會忽略掉一些原本很重要的信息。一方書齋「居」有情,這也給我們閱讀文本、備課教學很好的啟迪。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意義的過程,發現語言的形式特色是探究文本體悟精妙的不二法門。《項脊軒志》在敘事上以白描見長,抒情亦以素樸為本。老老實實地回憶,平平淡淡地敘述,語言質樸,不加藻飾,其淡如水,其味彌長,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作者善於拮取生活中的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人物,如用寥寥數語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這些描寫性語言,自是我們課堂教學中需要重點品析和細細揣摩的。而劉婧老師抓住文中幾處疊詞進行品析也較為新穎。歸有光在文中較多地使用了疊詞,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之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牆之雜亂,用「呱呱」來描摹小兒的哭聲等等。這些疊詞被使用來摹聲、繪景、狀物,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和音樂美,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但又絕不單純是為了狀物、寫景。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寫物關情,情景交融,才是文章多處用疊詞的真實用意。如劉老師所說:「作者用一個個疊詞訴說著自己在項脊軒中的悲喜。疊詞的作用絕不僅僅是摹聲繪色,和諧音節,而更多的是傳情。」如此,學生對歸有光散文語言藝術更有深刻感悟。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看似稀鬆平常的字詞,其實都積澱著作者深沉的情感,筆意清淡卻是字字深情。在教學中把握吟詠文字,便一定能帶領學生走進歸有光的內心世界。不足的是,劉老師對六個疊詞的賞析教學過於單調,碎問題牽引痕迹較為明顯。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語言,有賴於教師的語言素養和教學素養。楊紹忠老師關於「漉」「注」「漏」之辯的鏡頭能給我們帶來頗多感動。「百年老屋,塵泥滲漉」,下面又說「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一個「漉」一個「漏」,兩字意思相近,能調換一下嗎?楊老師的教學鏡頭視角很小,就是文言文中的兩三字,卻教得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漉」「漏」兩字的辨析,教師若無深厚的功底倉促間是很難說清的,楊老師更貴在是努力讓學生自己辯明自己學清,且還能帶出「注」字再讓學生推敲,品詞嚼句以鞏固能力。揣摩語言,還原語文教學本色,在教學過程中又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使教學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最終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就該如楊老師這樣實實在在。

細細品讀幾則鏡頭,更能理解,語文教學中應重點對語言進行揣摩,通過文本語言指向文本語境中的心靈,進而洞察作者的心靈,並進入到自己的心靈。《項脊軒志》美在結構,美在細節,美在情感內涵,最終都是要回歸到散文的語言文字去品味去揣摩。這正是,百年老屋項脊軒,歸到文字始有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