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重回現場 高清大圖帶你回到10年前的汶川地震

重回現場 高清大圖帶你回到10年前的汶川地震

來源:國防部網 責任編輯:劉上靖

摘要:1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重回汶川地震現場,感受迷彩的力量!

汶川,映秀。一座漢白玉雕成的破碎時鐘,永遠定格在這悲慟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10年前的今天,汶川大地震,里氏8.0級——短短80秒,數百萬生命被推到生死邊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

一聲令下,全軍部隊,天南地北,空中飛越,地面機動……標示救災部隊的紅色箭頭,幾分鐘增加一支,幾小時多出一片,翻越崇山峻岭,橫渡大江大河,全部指向同一個目的地——汶川震區。

人們不會忘記,地震發生後,17萬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從空中、地面,從四面八方快速馳援,從死神手中搶回鮮活的生命。災難來臨,中國軍人總是逆向而行,屹立於天崩地裂之間。他們用雙手扒開廢墟上的亂石,用雙腳踏出一條條崎嶇的生命之路,用雙肩扛起擔架上一個個虛弱的生命。只要人民需要,他們便義無反顧。

人們也許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歷史卻會永遠銘記他們身穿的迷彩。

1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重回現場,推開時間的窗口,拼起歷史的碎片,觸摸那穿越時空的力量!

(策劃整理/劉上靖)

托舉希望

2008年5月13日,救災官兵將受重傷的群眾抬到安全地帶。地震造成四川北川縣老縣城80%、新縣城60%以上建築垮塌,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讓縣城幾乎成為一片廢墟。新華社記者楊磊 攝

2008年5月13日,救災官兵在北川縣冒著遭遇塌方和餘震的風險,克服重重困難搶救受傷百姓。地震造成四川北川縣老縣城80%、新縣城60%以上建築垮塌,人員傷亡慘重。新華社記者楊磊 攝

2008年5月13日,救災官兵在北川縣冒著遭遇塌方和餘震的風險,克服重重困難搶救受傷百姓。地震造成四川北川縣老縣城80%、新縣城60%以上建築垮塌,人員傷亡慘重。新華社記者楊磊 攝

2008年5月13日,救災官兵在北川縣冒著遭遇塌方和餘震的風險,克服重重困難搶救受傷百姓。地震造成四川北川縣老縣城80%、新縣城60%以上建築垮塌,人員傷亡慘重。新華社記者楊磊 攝

2008年5月13日,武警戰士在四川省北川縣救援受傷者。新華社記者陳燮 攝

2008年5月15日,消防戰士在四川省什邡市鎣華鎮雲峰化工廠倒塌的宿舍樓廢墟中營救出一名生還者。新華社記者姜帆 攝

2008年5月13日,在震後的北川縣城,武警戰士將一名和家人失散的幼童救出。

2008年5月13日,救援官兵抬著一位倖存的小姑娘爬上斜坡。 新華社記者江毅 攝

最美逆行

2008年5月13日,駐武漢空軍某部派出大批解放軍官兵攜帶救災物資及用具,飛往四川支援救災行動。新華社發(周國強 攝)

2008年5月14日,到達汶川縣映秀鎮的解放軍官兵開始展開救災工作。新華社記者徐博 攝

2008年5月14日,解放軍某部醫療隊隊員在成都的軍用機場準備乘機進入災區。當日,解放軍某部醫療隊乘坐直升機進入汶川、茂縣等災區展開救援。新華社記者陳凱 攝

2008年5月15日,原成都軍區某陸航團團長、特級飛行員余志榮駕駛飛機從汶川地震災區搶運傷員。余志榮家在四川汶川,父母在地震中生死不明。他駕機多次往返於汶川與成都之間搶運傷員,卻沒有時間關注自己的家和音訊全無的父母。新華社記者李剛 攝

2008年5月18日,武警某部官兵奔赴北川縣城搜救。當日,在汶川地震重災區北川,解放軍、武警官兵和預備役救援人員一起冒著危險,繼續在廢墟里搜救並進行清理工作。新華社記者楊世堯 攝

2008年5月29日,由於降雨和大霧的影響,武警水電二總隊、三總隊和三峽指揮部的近400名官兵,冒著餘震和塌方的危險,在雨中翻山越嶺開闢了從北川縣城到唐家山堰塞湖壩頂的一條8公里長山路。新華社記者宋振平 攝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抗震救災工作全面展開,一名戰士正在運送抗震救災物資。新華社記者陳樹根 攝

2008年5月14日,解放軍戰士在四川北川縣中學的廢墟里尋找並呼喚活著的師生。

堅實臂膀

2008年5月14日,原成都軍區某陸航團救援人員正在成都軍用機場運送傷員。新華社記者陳凱 攝

2008年5月17日,一群滿頭是汗的解放軍官兵抬著受重傷的災民前往安全地帶。新華社記者陶明 攝

2008年5月15日,張春梅被抬出廢墟。經過專業救援隊員近6個小時營救,雙腿被壓在水泥橫樑下的汶川縣映秀小學四年級學生11歲的張春梅被安全救出,並被送上直升機轉運成都接受治療。新華社記者袁滿 攝

2008年5月15日,救援官兵將一位老人背出災難現場。當日,前來搶險救災的官兵在汶川地震重災區北川展開緊張的搜救工作。新華社記者楊世堯 攝

2008年5月16日,救援官兵們抬著營救出的生命在城區內飛奔。當天,受災慘重的北川災區搶險營救進入第五天,時間就是生命,北川縣城內時時可見救援人員忙碌的身影。新華社記者楊磊 攝

2008年5月24日,原成都軍區某紅軍師官兵在茂縣宗渠村涉水背送去帳篷學校上學的學生。

眾志成城

2008年5月15日,解放軍官兵在岷江汶川縣映秀鎮至都江堰段使用大型水上運輸裝備轉運群眾。新華社記者查春明 攝

2008年5月14日,抵達汶川縣映秀鎮的解放軍幫助汶川縣映秀鎮被困人員坐上快艇準備轉移到安全地帶。新華社記者侯大偉 攝

2008年5月16日,原濟南軍區某部官兵在彭州市龍門山鎮九峰村清理廢墟,搜尋遇難者。新華社記者陳春園 攝

2008年5月16日,武警官兵在都江堰紫坪鋪水庫臨時碼頭上裝運救災物資。新華社記者王建民 攝

2008年5月13日,救援官兵在汶川縣搶救被困群眾。

2008年5月15日,救援人員向直升機上搶運傷員。原成都軍區某集團軍派出多批直升機,飛往地震重災區汶川縣映秀鎮,運送救災物資,搶救受傷的災民。新華社記者查春明 攝

2008年5月15日,汶川縣映秀鎮抗震救災工作全面展開,武警戰士正在映秀鎮清理地震廢墟。新華社記者陳樹根 攝

2008年5月14日,空降兵某師在四川什邡地震重災區搶險。沈玲 攝

2008年5月16日,救援官兵在北川中學搶險救援。當日,解放軍、武警官兵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在汶川地震重災區北川縣繼續開展搶險救援工作。新華社記者楊世堯 攝

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縣映秀鎮,救援官兵把傷員抬上直升機運出傷員,為震後的汶川搭起空中生命線。新華社記者王建華 攝

堅守到最後的人

2008年7月5日,防化兵在北川縣城的廢墟上噴洒消毒液。原成都軍區駐滇某部防化團自5月18日開始對北川縣城地震廢墟進行防疫處理,堅持每天噴洒消毒液5至6小時,以確保災後無大疫。

2008年7月5日,原成都軍區駐滇某部防化團防化兵對北川縣城地震廢墟進行例行防疫處理。

2008年7月5日,幾名防化兵從北川縣城廢墟前走過。原成都軍區駐滇某部防化團自5月18日開始對北川縣城地震廢墟進行防疫處理,堅持每天噴洒消毒液5至6小時,以確保災後無大疫。新華社記者尹棟遜 攝

2008年7月7日,防化兵冒著酷暑穿行在北川廢墟之中進行防疫處理。

2008年7月5日,原成都軍區駐滇某部戰士在北川縣檔案館廢墟中搶救檔案。

2008年7月5日,原成都軍區駐滇某部戰士在北川縣檔案館廢墟中搶救檔案。

2008年7月4日,戰士在搬運挖掘出來的文物、檔案。新華社發(張軍 攝)

2008年7月5日,原成都軍區駐滇某部官兵在展示從北川縣檔案館廢墟中搶救出的文物檔案。

2008年6月1日,最後一批唐家山堰塞湖壩頂搶險人員撤離,在唐家山堰塞湖壩頂僅留守部分官兵和封存的設備。

2008年6月1日,最後一批唐家山堰塞湖壩頂搶險人員撤離,幾名在唐家山堰塞湖壩頂留守的水電官兵在大壩上交談。

2008年6月10日,最後的唐家山堰塞湖留守官兵撤離,一名士兵正從壩頂撤離。

2008年6月10日,最後的唐家山堰塞湖留守官兵撤離,搶險官兵登機撤離。

危難中的休息時刻

2008年5月16日,兩位解放軍戰士在路邊稍作休息。在四川省重災區北川進行抗震救災的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等救援人員正夜以繼日地搜救災民,累了,就在路邊稍作休息,醒來,繼續投入新的戰鬥。新華社記者高學余 攝

2008年5月16日,解放軍戰士在路邊稍作休息。在四川省重災區北川進行抗震救災的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等救援人員正夜以繼日地搜救災民,累了,就在路邊稍作休息,醒來,繼續投入新的戰鬥。新華社記者高學余 攝

2008年5月17日,在汶川地震重災區北川縣,從陳家壩搶險歸營的武警官兵抓緊時間休息,等待替換戰友。新華社記者楊世堯 攝

2008年5月27日,在成都太平寺機場,在救災一線連續15天晝夜飛行的廣空運輸航空兵某師劉軍機組,利用空投裝貨間隙在機翼下短暫休息。沈玲 攝

2008年5月15日,某空降兵部隊抵達綿竹,準備向交通中斷的災區挺進,官兵休息片刻。新華社記者葉建平 攝

2008年5月17日,在綿竹救援的解放軍某部官兵利用輪班的間隙吃午飯,為分秒必爭搶救傷員,有的戰士甚至兩三天沒有睡覺,他們只能在輪班的間隙稍作休整。新華社記者裴鑫 攝

2008年7月13日,「解放軍抗震救災戰地廣播電台」的工程師齊達在對電台的一套廣播發射設備進行日常檢查,救援後期為豐富官兵在災區的生活,特設地震災區的「戰地廣播」。

2008年7月4日,「解放軍抗震救災戰地廣播電台」的播音員正在緊張工作。

2008年7月13日,原濟南軍區救災部隊的兩名官兵利用閑暇時間在帳篷內收聽「戰地廣播」的新聞節目。

軍民魚水情

2008年5月15日,救援官兵在給剛剛從北川地震災區救出的兒童喂飲料。當日,前來搶險救災的子弟兵在汶川地震重災區北川展開緊張的搜救工作。新華社記者楊世堯 攝

2008年5月15日,救援官兵在給一名兒童喂水。當日,前來搶險救災的子弟兵在汶川地震重災區北川展開緊張的搜救工作。新華社記者楊世堯 攝

2008年5月15日,在四川安縣,解放軍戰士背著一名被困災民走出大山並給災民喂水。新華社記者李曉果 攝

2008年5月14日,原成都軍區救援人員郭德高(右一)與駱斌(左一)正在救災直升機上照顧傷員。新華社記者陳凱 攝

2008年5月18日,在汶川縣漩口鎮漩口村,當地群眾紛紛給武警四川總隊達州支隊的戰士們送水。突如其來的地震災害,就是三軍出征的命令!數萬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緊急開赴災區抗震救災,危難時刻更顯軍民魚水情深。新華社發(官國平 攝)

2008年5月24日,解放軍戰士和四川青川縣「猛虎」愛心帳篷小學的師生們一起參加升國旗儀式。新華社記者劉海峰 攝

2008年8月21日,奮戰百天,鐵血四十師撤離四川重災區,群眾到火車站送行。

2008年8月14日,綿陽群眾到火車站為救災官兵送行,同時表達感激之情。

2008年8月21日,奮戰百天,鐵血四十師撤離四川重災區,群眾到火車站送行。

2008年8月14日,綿陽群眾到火車站為救災官兵送行,官兵與群眾送別並表達美好祝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三大條令」發展沿革:毛主席曾逐段審閱,重要地方親自修改
全能尖兵王紹才:「鐵鎚」這個稱呼可不是白叫的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