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與經絡——脾經與肺經

中醫與經絡——脾經與肺經

手太陰肺經: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厥陰肝經於肺內,下接手陽明大腸經於食指。經脈分布於胸前、上肢內側前、拇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

手太陰肺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肺,陰氣盛的經脈。

經脈循行

本經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屬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橫行出於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邊外側,行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澤),再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橈動脈搏動處),沿大魚際外緣出拇指之橈側端(少商)。它的支脈從腕後橈骨莖突上方(列缺)分出,經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橈側端(商陽)。脈氣由此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經脈主治病症

是動則病,肺脹滿,喘咳,缺盆中痛,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出息,溺色變。(《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就出現下列病症:肺部脹悶,咳喘,咽喉腫痛,嚴重時交捧雙手,心胸悶亂,視物模糊,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經穴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咳嗽,氣急,喘息,心煩,胸悶,上臂、前臂的內側前緣酸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當氣盛有餘時,可見肩背酸痛,感受風寒而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張口噓氣;而氣虛不足時,則見肩背冷痛,氣短,小便顏色異常。

其病:實證,手腕和手掌部灼熱;虛證,張口出氣、尿頻、遺尿。可取手太陰絡穴治療。

手太陰腧穴:一側11穴,9穴分布於上肢掌面橈側,2穴在胸前外上部。分別為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人體在清晨寅時血壓低,脈搏、呼吸次數也少,尤其是清晨4時左右,血壓最低,腦部供血量最少,生命力最弱,尤其肺系病、心肌梗死、腦血管栓塞、老年人、嬰兒猝死症……都易發病,特別是冬季,經常有意外發生。故在寅時多照顧病人,以防意外。中醫認為:大寒、大熱、大風、大霧須避之。肺主皮毛,司肌膚腠理之開合,此時一定要做好防寒的工作,這當為首要保肺之道。平時那些肺部虛弱者,可學習按摩、導引等保健方法,以增強機能、改變體質。一旦察覺肺系病癥狀,急早治癒,以絕後患。

在時辰養生中,寅時(3-5時)是肺經運行的時間。這時人們需要保持深度睡眠。寅時睡得好的人,第二天清晨就會顯得面色紅潤,精神也充沛。這就是五行學說在養生上的運用,腎屬水,肺屬金,按照五行理論,金能生水,虛則補其母。補腎也就是用補金的方法,即「金水相生」法。

保養之道:

由於「五臟有疾,當取之原」,選取肺經的原穴(即肺經的11個腧穴),穴性屬土,土為金母,肺屬金,虛則補其太淵(位於手部大姆指根部),再加上脾經原穴太白,在上午9~11點足太陰脾經當令的時段進行按摩。

足太陰脾經: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脈腧穴有21穴,左右合42穴。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足太陰脾經,運行時間為上午九至十一點,即巳時。巳時是脾經當令的時段,也是草動蛇行的時間。每日巳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脾。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運用經絡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強人體的氣血,為防病治病儲備最大的能量。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其實,任何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淤血的情況下生成的,而脾正好具備了生成和運輸新鮮氣血這兩大功能。只要把脾養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癒。

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主治概要: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本經腧穴:本經經穴分布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養生之道:建議有條件的人中午在家吃飯,多吃一些扁豆、番薯、土豆、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選擇蘋果、橘子、檸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選擇綠茶、花茶、蜂蜜水。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虛的癥狀,比如,夜裡睡覺老流口水(這叫脾不攝津,就是脾不能收攝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來了);舌頭兩邊有齒痕;吃完東西不一會兒就腹脹,消化不良;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不能收攝;因為氣血上不到頭部而頭暈,等等。這些癥狀都是脾的運化能力差造成的。另外,揉太白穴還可以調節血糖,治糖尿病

揉公孫穴:治消化不良、胃反酸、婦科病:從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孫穴。公孫穴既可以調動脾臟、脾經的運血能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是一個疏散點、一個樞紐;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於氣血淤滯造成的各種癥狀,綜合起來,就是通氣、活血、解淤。如果您有婦科方面的問題,請每天揉揉公孫穴。另外,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現出酸水的情況,趕緊揉一下公孫穴,很快就會好轉。公孫穴還可以增加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能力,如果吃完東西不消化,也要趕緊揉揉它,很快就會往下運化了。

治肝、腎、脾上的病症及婦科病:刺激三陰交;三陰交穴在腳內踝上3寸,也就是四橫指的地方。「三陰交」就是肝、腎、脾3條陰經交會的點,所以這一個穴位就可以治3條經上的病症,真可謂一穴多用。三陰交穴還是婦科病的通治要穴。無論婦科問題是發生在附件、子宮、卵巢還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陰交穴來治,而且有病時按揉該穴會非常痛、非常敏感。每天多揉揉三陰交穴,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按三陰交穴還可以緩解痛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 的精彩文章:

瑜伽中可通經絡的體式,每天練一練,排毒又養顏
刮痧疏通經絡,並非越黑越有效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