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散之:成功沒有捷徑,大器也從不怕晚成!

林散之:成功沒有捷徑,大器也從不怕晚成!

同仁藝道丨林散之:成功沒有捷徑,大器也從不怕晚成!

整理編輯:宮超

作品圖片及文案:網路

開篇作品:林散之(1898-1989) 《草書七言詩》 1977年 作

王希孟18歲

就畫出了傳世之作《千里江山圖》

懷素42歲寫出了《自敘貼》

黃山谷50歲左右寫了《諸諸上座帖》

王鐸56歲寫出了《草書杜詩卷》

這些都是正值盛年開的花,沒有林散之這麼晚的

三十歲以後學行書

六十歲以後學草書

70歲左右出成果

林散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但習草書僅十餘年就登峰造極,可謂驚人

??林散之(1898-1989) 《草書唐詩》

但林散之認為,這是他學藝八十年積累的成果,生活在中國最受難和最動亂的年代,他很小就學書畫,早年是個教書先生,後來赴上海從黃賓虹學畫山水,他牢記黃賓虹「師古人,更要師造化」的教導,緊衣縮食,積攢旅費,遊歷祖國大江南北,使書藝更上一層。大部分時光還是清苦生活,寂寞研藝,居陋巷,住簡屋,每天四點起床,先練一路太極,然後回到室中,懸腕百字,或楷或隸,悟其心得,凝於筆下若干年下來,他積攢了滿滿兩大櫃「顏柳」和「漢碑」。

?

??林散之(1898-1989) 《草書毛主席詩》 1978年 作

他對待寫字非常認真。有一回,成都杜甫草堂請他寫對聯「側身天地常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來人求的急,他臨時上陣,沒有反覆構思,結果把「自詠詩」,寫成了「詠自詩」,求者說沒關係,刻字的時候可以調過來,而林散之連忙搖頭:那行氣就不對了。於是,他又重寫了數張,讓求者感動之極。在長達八十年的書藝創作生涯中,他反覆提煉,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創作方法。比如:一個上午,他往往只寫同一個內容,一寫十幾遍,幾十遍,攤在地上,挑出最好的,余者揉之。他說:這樣寫字,熟能生巧,能入佳境,易得精品。雖然在60歲才開始習草書,但這八十年的積累,對草書的迅速領悟,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林散之(1898-1989) 《草書七言詩》 1965年 作

生活里,

林散之則詼諧不斷,

他在書齋吟詩:

我本山中一禿翁,

秋天吹斷耳根聾。

剛要繼續,家人喚他幫忙淘米

他無奈步入廚房,

取上幾把米,

放點水,晃動幾下

家人說:

沒見過這樣做事的?

他呵呵一笑:

這叫大寫意!

又接著吟:

我本山中一禿翁,

秋天吹斷耳根聾。

淘米亦可大寫意,

營養不失入腹中。

??林散之(1898-1989) 《草書卜運算元》 1976年 作

1966年,

林散之六十九歲,

夫人病逝,

林悲拗萬分,頓使雙耳失聰

是年,

「文革」運動爆發,

經歷了七年的流浪生活。

1970年春節除夕,

他不慎跌人開水池中,

全身嚴重燙傷,

救治四個月始愈,

右手五指粘並,

幸被搶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

尚可執筆,自號「半殘老人」

還是接著寫字,

不曾放下手中的筆。

??林散之(1898-1989) 《草書七言聯》 1980年 作

他的草書墨色變化豐富,

筆法勁道,

在整體格局上看不錯,

單個的看一個字兩個字,

就差一些。

儘管這樣,

林散之晚年習草,

獲得頂峰般的成就,

已經是奇蹟了,

後人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林散之(1898-1989) 《草書五言詩》 1981年 作

1972年,

他的草書條幅得到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

書名初震,

是時七十五歲

次年元月,

其作品在日本引起巨大反響。

此後,

日本書道界對其書推崇備至,

訪華團體來中國,

都以能拜會林散之為榮。

??林散之(1898-1989) 《草書七言詩卷》 1977年 作

啟功先生寫過一篇文章

說看到林散之先生的草書,

讓他提意見留言

啟功先生不加思索提筆

寫出四個大字「五體投地」

林散之仙去之後,

當時中國稱他當代草聖

讚譽他「一代宗師,三傑聖人」

??林散之(1898-1989) 《行書「鍥而不捨」》 1977年 作

人們總是關注到林散之的草書成就

贊其十年就能登峰造極

為何不正視那背後八十年的積累呢

為何看不見年逾六十歲還不言老的精神呢

要做的事,現在開始就不算晚

成功沒有捷徑

大器也從不怕晚成

整理編緝_同仁書畫院

文案及照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書畫展覽、書畫營銷、項目對接

書畫藝術、展訊預告、展訊開幕等宣傳圖文

歡迎加入同仁書畫研究院,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仁書畫藝術視點 的精彩文章:

石濤:書畫中的幾種「雅氣」
李可染:「似奇而反正」是中國字、畫結構的規律!

TAG:同仁書畫藝術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