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品牌需要更多同頻共振

中國品牌需要更多同頻共振

5月10日,首屆中國品牌日活動在上海舉行,阿里巴巴作為唯一互聯網企業代表與海爾集團、中鐵集團等企業縱論中國品牌發展。2017年,阿里巴巴合計納稅366億元,而帶動生態上下游企業的納稅額是這個數字的7倍。天貓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品牌在線上銷售佔比已超7成。(5月11日《經濟參考報》)

由國家發改委聯合中宣部、工信部等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品牌日」,規格高,規模大,影響廣,旨在展示我國品牌發展成就,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塑造中國品牌的良好形象。阿里是唯一入選參加活動的互聯網企業代表,這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鞭策。

阿里為何能躋身「首屆中國品牌日」活動?正如阿里CEO張勇所言,「阿里沒有自己的消費品品牌,我們的使命就是不斷成就在我們舞台上發展誕生的一代又一代的消費品品牌」,最終,阿里不僅自身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品牌,還幫助更多新的中國品牌產生,同時幫助更多中國品牌共同走向全球市場。作為唯一互聯網企業代表參加「首屆中國品牌日」活動,阿里實至名歸。

可以說,阿里與許多中國品牌演繹了太多的同頻共振、共生共榮。據說阿里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就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它發展數字經濟,開展新零售,讓一些中國品牌借力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實現銷量大幅提升,或成功轉型;它積极參与全球化,創辦的全球在線交易平台,讓不少國貨走出國門,真正實現了「中國品牌,全球共享」……

中國品牌需要更多的同頻共振。品牌是一個企業、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一個強有力的品牌就是企業的臉面,就是市場競爭力,所以,企業都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夠壓倒其他企業的品牌。但是,敵我是一個矛盾的兩面,敵存在,我才會存在;敵消亡,我也會消亡。甚至可以說,有對手才會進步,無對手則會退步。所以,中國品牌需要同頻共振。

放在全球視野看,地球已成一個村,各個企業走出去,代表的是中國品牌、中國企業的形象與實力,象徵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故而,一兩家、三五家企業的品牌閃亮世界舞台,不算什麼。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在國際舞台同頻共振、共生共榮,才是最耀眼的「中國名片」,才能證明中國已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從貼牌大國邁向品牌大國。而這更能為每家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加分。

在全球市場上,中國品牌同頻共振、共生共榮,也是一種家國情懷與擔當。美國向我國中興通訊發出出口許可權禁止令,既是針對中興的「不合規」經營,也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信號。這起貿易爭端還折射出我國許多企業在國際上夠大不夠強。要想讓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更具話語權,中國品牌就應該抱團取暖,像阿里CEO張勇所說,「通過成就他人的品牌,最終成就自己」。

文/何勇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網 的精彩文章:

湘潭成立商貿物流產業聯盟 打造長株潭供應鏈樞紐
「驗房=省錢」有問題等裝修才發現就晚了

TAG: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