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日海軍對比

中日海軍對比

首先,分享幾張照片

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位於九洲島西部,是日本第二大海軍基地,日本海上自衛隊與美國海軍大批艦船駐紮於此。

然後,海軍不僅僅只有艦艇部隊,航空兵也是海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遺憾日本海自除了美國給的P3-C反潛巡邏機,在這方面卻是空白,那我就把雙方空軍都算進來。

先比比數:

數量的比較之PLA空軍:

三代機: 蘇27;J11;蘇30;有240~250左右。殲11B系列列裝接近10個團,220架左右。殲10系列已列裝接近15個團410架左右。殲16列裝2個團接近40架。三代機總數大約910架。還有航母上的20多架殲15算遼寧艦的專屬,未計入。飛豹是戰轟,不記代,飛豹交付已達12個團,約270架左右,其中790架三代機完全形成戰鬥力,2014下半年和2015年新交付部隊開始改裝的120架三代機,交付時間短,大部分飛行員還在磨合中,尚未完全新成戰力。還有一個團的蘇35但是交付時間未確定,不計代

二代機:殲8系列 200架(後期型號能打發射中距蛋噢);殲7系列 1000架;

數量的比較之日空自:

三代機:F15J&F15DJ 203架;F2A/B 94架(部分因海嘯損壞,實際可部署的為80架)

二代機:F4EJ 87架;

點評:數量差距明顯

質量的比較:

從質量上對比。日本自產的F2從設計建造之時就不如F16(被美國老總閹割掉了),而且造價高達驚人的1億8百萬美元,F15J也弱於F15C。西方國家對比F16與蘇27升級型僅有21%勝率,F15C與蘇27升級型有43%勝率。國產的殲11源於蘇27,高於蘇27。殲10一點兒也不弱於F16。

從生產日期上看:日本主要戰鬥機均產自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中國的戰機主要產自近十年,而且以每年一百架速度生產,並且處於實驗階段的殲20&殲31已經量產列裝(前一階段,日本「心神」流產)。而日本近十年由於防衛透明和預算問題未增加一架新戰機,只做老式的改造。由於二戰戰敗現在的日本沒有進攻實力,沒有一架轟炸機,而中國的殲16、蘇30、飛豹均具備殲擊轟炸功能,還有轟6系列具備遠程戰略威懾能力。最新的轟6K掛載長劍10導彈,具備覆蓋轟炸日本全境的能力。

有人說中國由於幅員遼闊,戰鬥機被分散在各地,而日本由於地域狹小,方便戰鬥機調動。但從理論上講,中國的戰鬥機可以一天之內抵達任何戰區,對於殲10C這樣最大速度兩馬赫三代機而言,只要有足夠的機場,一日之內飛行萬里無任何障礙。何況真正的戰爭之時還有備戰時期。

戰鬥支援飛機:預警機——空戰力量的倍增器!

小型預警機:E2鷹眼系列;中型預警機:中國空警200&空警500;大型預警機:日本E767;中國空警2000;(日本的可都是美爹給的啊)

接下來開始海軍艦艇的對比:

這個範圍實在太廣,完全可以寫出一本書來了……因此我也只能從小處著手。在此我不妨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日本「宙斯盾」艦拿出來扒一扒,也給各位提供一些知識和辯論的彈藥。(其實日海自的高層不會這樣,他們對自己實力非常清楚,可是礙於政客當道,美國控制的日本,他們沒有發聲的機會)

首先,關於「宙斯盾」它到底是什麼?為了簡便,美國的「宙斯盾」和中國的「中華神盾」這一類系統都統稱「神盾」,請大家不要糾結

相信很多人對於「神盾」的理解,更多的只是最直觀的,可見的,位於軍艦艦橋下方4面巨大相控陣雷達。相對於傳統的雷達,頂在高高的桅杆頂轉啊轉,「神盾」艦的雷達是不動的,這無疑就給了人們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腳不是么?於是,這些巨大的「板磚」就成了「神盾」艦的簽名,有了這板磚,立刻屌絲變高帥富,別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可是「神盾」並非雷達。比如:美國最新的DDG1000安裝了美國最新的4面大型AESA(主動相控陣雷達,PESA為被動相控陣雷達),但是它不是「神盾」艦,其防空性能甚至遠不如現有的伯克。那問題來了,有了四面大盾(通常軍迷將軍艦的大型相控陣雷達天線叫做「盾」,長得像),卻不是神盾艦,那「神盾」究竟是啥?

其實「宙斯盾」、「神盾」指的是一套綜合的自動化艦艇防禦指揮體系。其綜合包含了對空,對海,反潛的防禦,不過我們通常最看重的是其防空效能。

在傳統的艦隊防空中,不僅艦與艦之間是各自為戰,「僚艦防空」是個美好的夢,艦艇上的各個武器系統也是各自為戰的,不同武器各管各的,別的武器你打啥,打多少,還有多少有威脅的目標,誰的威脅最大,都是四個字「管我P事」,我只管打我的目標。

在「神盾」系統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高度的目標,將得到統一個作戰管理。由於對於多目標能力的極高要求,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必然是力不從心,「神盾」系統必須要求使用相控陣體制的雷達(這也就是「四個大板磚」的由來)。在防空作戰中,系統會自動將截獲的目標劃分威脅等級,制定攔截策略,統一指揮調度全艦的防空系統資源進行攔截。在這樣的綜合作戰管理系統下,軍艦的防空效能相對於傳統的配置,有了幾何數級別的提高。(是的您沒看錯)

現在做個簡單的總結:「神盾」的防空部分是結合了艦載大型相控陣雷達,艦空導彈,照射雷達(如果需要),後端計算機,艦隊數據鏈等一系列艦船防空資源,能自動判斷防空態勢,並統一調度以上艦船防空資源進行防空作戰的綜合作戰系統。需要解釋的是,在以上艦艇裝備中為什麼要強調「艦載大型相控陣雷達」而不是簡單的「艦載雷達」,是因為,「神盾」系統的功能定位,決定了盾艦的雷達必須要有極強的多目標跟蹤測算能力。後者取決於計算機,前者則必須用電掃雷達實現,傳統的機械雷達那一圈圈轉下來黃花菜都涼了。因此,合格的盾艦必然安裝有艦載大型相控陣雷達,很多閹割版艦艇安裝的小型相控陣雷達咱們叫小盾,也是為了做出區分,但是裝有相控陣雷達的軍艦未必是盾艦。

同樣我們也可以推論出:

一艘盾艦的對空作戰能力,是由其雷達,艦空導彈,艦體系能,後端數據處理,指揮系統反應速度等等一些列軟、硬體綜合決定的。沒有強大的硬體,再好的軟體也抓瞎,同理,沒有良好的軟體,再強的雷達和導彈也無法發揮真實的威力

題外話:韓國的「失蹤大王」號驅逐艦裝的宙斯盾系統比日本的版本還高一點(軟體方面),但是同樣閹割了對陸打擊能力,因此韓國搞出了個啥啥天龍,還不兼容美帝的垂髮,於是又自己搞了個只能裝對陸和反潛的奇葩垂髮,一個船裝倆垂髮,造成的結果就是體積爆棚,用美國130%的排水量達到了美國70%的戰鬥力,然後高呼我們的盾艦亞洲最大思密達。

日本的「宙斯盾」驅逐艦,使用的是美國「宙斯盾」系統閹割版,閹割了對陸巡航導彈發射能力和部分對海攻擊能力,當然電子戰能力,這個地球上沒有哪個國家會原版出售,必然遭到閹割。日本的是「宙斯盾」系統,咱們自己的網友稱為「中華神盾」。現在咱們開始比較,日本的宙斯盾和中華神盾。

剛才已經說過,評價盾艦的防空能力,是要綜合軟硬體的,軟體方面,雙方的後端處理都是最高機密,而且兩套系統都沒有經歷過大規模高強度的防空戰鬥檢驗,自家演習的分析結果也不是咱們這種級別能摸到的,因此在這裡姑且認為美國不斷搗鼓了幾十年的東西,肯定還是比咱們的系統更成熟更科學,至於好多少,誰也沒法量化。因此,在這裡我們的分析僅僅限於硬體,而且僅僅是初步分析:

日本的盾艦,以最新的兩艘為例:其主要的防空武器組合是SPY1D(V)大型PESA雷達,3部SPG62火控照射雷達,64 32單元MK41垂髮,戰時配備大約80枚標準2block2A。中國的052C,裝備「海之星」大型AESA雷達,36 12單元圓形垂髮,全部裝備共48枚HHQ9。052D,裝備「海之星」改進版全數字大型AESA雷達,32 32單元大型CCL通用垂髮,戰時預計裝填約50枚HHQ9。從數據可以看到,日本的盾艦垂髮數量和備彈數量遠多於我們的052系列,這是艦體大小造成的。畢竟愛宕滿排過萬,而052C和D滿排才接近7000,其背後反映的是軍用船舶動力上的差距。

日本使用的美製LM2500燃氣輪機是神器級別的,052C/D使用的國產GT25000燃氣輪機在動力,體積,油耗等各方面都有差距,,美國的伯克9000噸可以塞4個LM2500,而052要整4個GT25000船體就得奔12000噸去了。而12000噸,現階段根本就沒必要,因此只能使用2台,柴燃交替動力,7000噸的艦體。艦艇設計,是一個妥協的過程。小的艦體,無論從適航性,武器的安裝,設備的空間,人員的舒適程度,都是極其不利的。(舒適度對盾艦這種跟著航媽轉悠的,一出海就是按月算的一級主力艦極其重要)對於神盾艦,一個夠大的艦體是極其必要的,因為,大型艦載AESA和其配套設備是非常巨大而且極其重的設備。

重點來咯,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日本的美爹產無源相控陣雷達的區別

繼續看剛才羅列的基本數據,除開雷達型號的不一樣,細心的同學又能發現不同了:

1、咱們的是AESA雷達,日本是PESA雷達;

2、咱們的是HHQ9(海紅旗9)導彈,日本的是標準2導彈,需要補充一下:HHQ9使用的是主動雷達末制導;標準2使用的是半主動雷達末制導;

3、日本有3部SPG62火控照射雷達,而我們沒有這種裝備;

為什麼這三個不同要放在一起呢?因為他們綜合起來可以認為是一個大項的不同。現在咱們來了解!

首先:AESA和PESA!

從名字上看,AESA是主動相控陣雷達,又叫有源相控陣雷達;聰明的兔子們應該明白了PESA相對的就是passive,被動相控陣,又叫無源相控陣雷達。

這倆玩意兒要細講講幾天都講不完,所以就簡單說下吧:

無源相控陣雷達僅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一個接收機,發射機產生的高頻能量經計算機自動分配給天線陣的各個輻射器,目標反射信號經接收機統一放大,這一點與普通雷達區別不大。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輻射器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每一個組件都能自己產生、接收電磁波,因此在頻寬、信號處理和冗度設計上都比無源相控陣雷達具有較大的優勢。

除此之外,AESA的另一個巨大優勢是其可以進行綜合射頻管理,通俗說就是可以從雷達陣面上隨意劃分一部模塊分進行通信,電子戰,或者直接變成另一個「子雷達」。劃分多少,怎麼劃分都有極大的自由度。比如052D的「海之星」雷達每一個陣面上面都有4000以上的T/R模塊,每個模塊都有獨立的信號收發能力,這4000個小麻子點能幹出啥事情我也不知道,你們可以腦補。PESA?洗洗睡吧……這不管你的事情。

而主動雷達末制導和半主動雷達末制導呢?這個概念連軍壇上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的,那麼請細看:首先請注意我的用詞,都是「末制導」,沒錯。所謂這兩種制導方式,其作用的時間都只是限於導彈已經接近中目標到命中這最後的階段。那麼導彈剛發射到接近命中這一階段是怎麼制導的呢?答案是兩者都是採用慣性制導 無線電指令制導。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都是些啥玩意?別急慢慢來,我給你舉個類子,譬如在一個漆黑的夜裡,來襲的目標,就是一個小偷,而我們的防空系統,就是保安和他們的設備。保安們都配有對講機,這就是戰場數據鏈。大型相控陣雷達,就是高性能夜視攝像頭,小偷進入監控範圍,果斷被發現了。這時,後端的指揮系統,就是坐在監控室的保安,通知隔壁休息室的另一個保安,去抓這個賊。這位保安出發了——導彈發射了。

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版本:出發的這位保安帶上了對講機,同監控室的保安保持聯絡:「賊在哪裡」「在C區」「收到!我在A區了,正在過去」「我的監控看到小偷到B區了,你直接穿過E區過去」「收到,正在路上」!這幾句對話,反應在實戰是:艦載相控陣雷達持續跟蹤目標,計算目標的方位,高度,速度等諸元,導彈通過慣性導航計算自身位置,並通過無線電傳回軍艦,艦載火控計算機計算後通過無線電通知導彈下一步的飛行線路,導彈執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版本:和前一版本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出發的這位保安自己還帶了一個手電筒!

現在兩個平行宇宙的這兩位保安都到達小偷所在的B區了!實戰中,導彈進入了末制導階段!【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版本】:在值班室的保安通知樓頂的保安,告訴他小偷的具體位置,樓頂的保安打開探照燈,用這探照燈照亮小偷,並一直保持對小偷的照射,抓小偷的保安看到被探照燈持續照亮的小偷,衝上去。實戰解釋:根據目標和導彈情況,進入末制導階段後,艦艇作戰系統指揮艦上的火控照射雷達,對目標進行「持續」地照射(為什麼打引號後面細說),照射雷達發射的雷達波被目標反射,最終被導彈接收,導彈根據接收的雷達波自行算解目標方位,改變彈道,最終完成攔截。題外話:如果是導彈接受照射雷達的雷達波,但是將數據傳回艦艇,由艦艇算解目標方位,再引導導彈完成攔截,則不是半主動雷達制導,而是TVM制導。

【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版本】:值班室的保安告訴抓賊的保安,小偷就在你前面1點鐘方向多少多少米,不遠了,於是抓賊的保安打開自己攜帶的手電筒,找到小偷,並自己照亮小偷追上去。實戰解釋:當判定條件可進入末制導階段後,艦艇作戰系統通知導彈雷達開機,並最後告知目標方位,然後就不管了,導彈雷達開機後搜索鎖定目標,執行完成剩下的攻擊過程。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半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導彈,在最後的末制導階段,需要有照射雷達對目標進行照射,而主動雷達末制導的導彈則不需要。剛才提到的SPG62火控照射雷達,提供的就是這個功能。

每艘愛宕級驅逐艦上,裝有3部這種雷達,如圖的紅圈,艦橋頂上一部,煙囪後高低縱向排列有兩部,像鍋蓋的玩意兒。每部SPG62火控雷達能在理想情況下,通過「分時照射」技術,同時為8枚導彈引導攻擊4個目標,所以理論上,愛宕級能同時對24枚導彈進行末制導,引導攻擊12個空中目標。但是通過上圖大家能看到,每部照射雷達的照射範圍並不是360度的,因此實際作戰情況下的引導能力還要依情況而定。

同時引導導彈攻擊目標的數目,就是大家常說的防空系統的「火力通道」數目。現代海戰中,艦空導彈系統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攔截敵方發射的反艦導彈,並已自己的遠射程迫使敵方戰機在更遠的地方投放反艦導彈。反艦導彈的末端攻擊彈道有兩種,高空俯衝彈道與掠海飛行彈道。前者都是超音速導彈,沒錯,沒有中二院去研製末端高空彈道亞音速反艦導彈,靠的是速度突防,對於這種目標,防禦系統攔截的距離比較遠,但是目標小,而且速度飛快。後一種則多為亞音速巡航導彈,當然也不排除毛子搞出來的那些變態,還有國產的幾款在最後階段採用超音速掠海突防的東西……這類目標的特點是,發現距離短,通常都在30km以內,對於超音速的掠海目標,從發現目標到擊中艦船,往往只有1分鐘左右時間,即使是亞音速,留給防禦系統的攔截窗口也只是1次標準2的攔截,1次近防炮的攔截。這裡就體現出了半主動雷達制導的極大弊端:因為系統的反應時間,每個反艦導彈只有一次使用2枚標準2進行攔截的機會,這一次攔截失敗,就得燒高香祈禱那個密集陣了……而腳盆的盾艦使用標準2,永遠最多只能攔截12個目標,超過12個目標,哪怕一個,都必然會突破標準2的防禦圈,進入近防炮的防禦範圍。無論你的探測雷達多強,後端計算多快,探測精度多高,這是照射雷達的性能限定死了的。那個長得像鍋蓋的!過來背鍋了!

海紅旗9的具體參數,至今沒有準確數據,不過有理由相信,海紅旗9相對於日本裝備的標準2,在射程,射高等這些基礎參數上,是不會存在重大差距的!在此鄭重申明,標準3是用來反彈道導彈的,不是用來打飛機的!更不是用來攔截反艦導彈的!!!在此,其實小編可以說啦,咱們的盾艦,在船體條件,動力系統上,和日本的還是有較大差距,附帶就造成了咱們的載彈量渣渣,遠洋自持能力持續作戰能力都不如日本。但是,在防空作戰的體制上,咱們的中華神盾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領先了一代!沒錯,是一代!更為重要的是,日本的盾艦,雷達,導彈,發動機,作戰處理系統,電子戰,無一不是美國貨,更別提日本整個作戰體系,情報系統對於美國的依賴,可以說,離開了美國,日本在中國面前啥都不是!而咱們的中華神盾,雖然船體不夠大,動力不夠好,但是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想怎麼改,怎麼造,怎麼用,沒有人能指手畫腳。這才是中國和日本的差距,根本的差距。

艦艇對比,水上力量對比:

首先是中程防空軍艦 (40公里左右的中程防空):

日本: 9艘村雨級驅逐艦 (6100噸), 165人編製, 服役於1996年-2002年, 32垂直發射(16枚防空 16枚反潛) 8反艦導彈【圖片】中國: 至少第一批24#(呵呵)艘054A型驅逐艦 (4000多噸---4500噸), 165人編製, 服役於2008年- 2014年, 32垂直發射(32枚防空) 8反艦導彈

接下來是主力驅逐艦 神盾艦:

日本: 5艘高波級驅逐艦 (2003年-2006年) 4艘 秋月級護衛艦 (2012年-2014年) 4艘金剛級神盾艦 (1993年- 1998年) 2艘愛宕級神盾艦 (2007年-2008年), 一共為 15艘 其中遠程區域防空 (100公里以上範圍的) 的神盾艦為 6艘 (4艘金剛級神盾艦 和 2艘愛宕級神盾艦 )

中國: 2艘052B型驅逐艦(2004年服役) 4艘現代級驅逐艦(2000-2005年服役) 2艘051C區域防空驅逐艦 (2006年- 2007年) 6艘052C型驅逐艦 (2005年- 2015年) 4艘052D型驅逐艦(截至2015年底) 一共為18艘

接下來是近程防空艦 (5公里- 20公里的防空驅逐艦或者護衛艦):

日本: 11艘 (3艘初雪級 8艘朝霧級)

中國: 19艘 (2艘052型驅逐艦 1艘051B型驅逐艦 4艘052hg護衛艦 10艘053h3護衛艦 2艘054型護衛艦

近岸防禦,中國有六十幾條022導彈艇、計劃的50艘056輕型護衛艦。而日本,只有接受退役艦艇的地方隊

中日兩棲作戰力量對比:

中國:兩萬噸級的071級綜合登陸艦(至少四艘)。 071級艦的特色在於登陸設計,巨大的塢艙幾乎佔據了該艦長度的2/3,能夠容納一個合成營和4艘726型氣墊登陸艇,每艘氣墊登陸艇可以運送1輛ZTZ-96G主戰坦克、或2輛ZBD-05兩棲步兵戰車、或陸戰隊員80人。船身可以調節吃水深度,也可搭載傳統的船式登陸艇。登陸艇可通過船尾的閘門進出。該艦甲板上可同時起降2架直-8直升機,機庫中還能再能夠容納2架。大批大型072系列、中型的073、074系列坦克登陸艦,作為登陸部隊第二梯隊。從烏克蘭引進的歐洲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一次可運輸三台主戰坦克,為作為登錄部隊第一梯隊,形成強大的反衝灘力量。雖然腿短跑不遠,然而國產5000噸級的軍用半潛船的出現,讓野牛出現在各個海岸成為了現實!

日本:三艘大偶級, 設計類似義大利海軍聖喬治級登陸艦,採用全通式甲板構型,艦島位於右舷;由於此設計類似兩棲突擊艦或輕型航空母艦,曾引發鄰近國家的關注。但本級艦並無高強度航空器操作能力,沒有與兩棲突擊艦或航空母艦同級的航空管制、戰役指揮等指管通情能力。

航母俱樂部的敲門磚——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

本級艦設有大型機庫但未設塢艙,且本級艦始終未證實具備固定翼艦載機操作能力,這是其與兩棲攻擊艦(LHD)最大的區別。防衛省便公開承認日向級最多可搭載11架自衛隊的各型直升機,其中七架可收容至下甲板機庫,另外四架則停放于飛行甲板。飛行甲板設有四個起降點,能同時操作4架直升機。日向級的主力機種將是SH-60K反潛直升機,系由海自原有的SH-60J大幅改良而成,主要改進包括機體延長、換裝新的四葉片複合材料螺旋槳、新型主/被動吊放式聲納、新的戰術資料處理與顯示系統、包括電子支援裝置與誘餌投射器的整合式機載電子戰自衛系統、FLIR、高解析度的逆合成孔徑雷達等新裝備,武裝包括新式的97式魚雷、反潛深彈、輕型反艦導彈或者機槍莢艙等,能執行反潛或反水面任務。 於日向級的甲板強度容許超過30噸的MH-53E直升機起降, 因此日向級也能操作30噸級的美製V-22傾轉旋翼機,承載20噸級的F-35戰鬥打擊機(JSF)也不成問題。在2013年6月中旬的美日聯合演習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V-22於6月14日首度降落在海上自衛隊的艦艇上,分別是日向號和大隅級登陸艦下北號(LST -4002);在此次測試中,降落在日向號的MV-22折收機翼後,通過升降機降入艦內機庫,驗證了日向級對MV-22實施整補作業的潛力。日向級的飛行甲板尺寸(長195m,寬40m)超過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義大利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等歐洲輕型STOVL航母。所以,它還是乖乖地反潛吧,別忘了日本海自作為美軍第七艦隊反潛大隊的光榮使命。

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

先說說日本的「航母」夢:戰後日本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可是做了不少嘗試的,從「大偶」級登陸艦的驚艷登場,在到「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再到被稱為「准航母」的「出雲」級。他們到底有什麼斤兩?

航母俱樂部的敲門磚——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本級艦設有大型機庫但未設塢艙,且本級艦始終未證實具備固定翼艦載機操作能力,這是其與兩棲攻擊艦(LHD)最大的區別。

防衛省公開承認日向級最多可搭載11架自衛隊的各型直升機,其中七架可收容至下甲板機庫,另外四架則停放于飛行甲板。飛行甲板設有四個起降點,能同時操作4架直升機。日向級的主力機種將是SH-60K反潛直升機,系由海自原有的SH-60J大幅改良而成,主要改進包括機體延長、換裝新的四葉片複合材料螺旋槳、新型主/被動吊放式聲納、新的戰術資料處理與顯示系統、包括電子支援裝置與誘餌投射器的整合式機載電子戰自衛系統、FLIR、高解析度的逆合成孔徑雷達等新裝備,武裝包括新式的97式魚雷、反潛深彈、輕型反艦導彈或者機槍莢艙等,能執行反潛或反水面任務。 於日向級的甲板強度容許超過30噸的MH-53E直升機起降, 因此日向級也能操作30噸級的美製V-22傾轉旋翼機,承載20噸級的F-35戰鬥打擊機(JSF)也不成問題。在2013年6月中旬的美日聯合演習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V-22於6月14日首度降落在海上自衛隊的艦艇上,分別是日向號和大隅級登陸艦下北號(LST -4002);在此次測試中,降落在日向號的MV-22折收機翼後,通過升降機降入艦內機庫,驗證了日向級對MV-22實施整補作業的潛力。日向級的飛行甲板尺寸(長195m,寬40m)超過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義大利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等歐洲輕型STOVL航母。所以,它還是乖乖地反潛吧,別忘了日本海自作為美軍第七艦隊反潛大隊的光榮使命。

出雲號

出雲是最接近航母的,也是大家熱議話題,那我們先拋開一些問題,直接設想改造准航母出雲。

首先是停機位;航母不能把甲板完全擺滿,因為要留一定的空間作為調度通道。具體如下:黃線處是可以用來停機的,也就是甲板載機,其他空間為啥不算我們待會再說。現在從這點空間里先看下出雲級的甲板載機是多少,甲板停滿F35B,不上直升機。

需要指出的是,航母在遠海部署幾個月,在高溫、高濕、高鹽的環境下,停放在甲板上的艦載機會受到很大的腐蝕,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要將艦載機放入機庫中。在不考慮運作能力和維護方便性的情況下,「出雲」可以「運送」最多十五架F35B,要想維持正常操作,必須將F35B數量控制在10~12架,這對一艘排水量近30000噸的航母來說實在太小。

要注意的是:

1.只有有一條起飛跑道

2.出雲級沒有滑躍甲板(可以加裝)

3.出雲級升降機只能運送一架F35B

4.出雲號沒有多餘的空間作為同時起降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效率弱爆了

因為起飛重量的限制,F35B可以減少燃油量,帶多點彈藥進行攻擊任務,但是需要在起飛後進行夥伴加油才可以獲得足夠的航程,那麼,假設一架F35B給一架F35B加油,還要預留一兩架作為艦隊防空,總共就十幾架F35B,能組成多強大的攻擊編隊?而且,以出雲級的調動/起飛效率,組成F35B編隊的時間很長,戰鬥力如何自己想吧

日本海自發展航母的主要初衷是在脫離岸基航空兵作戰範圍外的遠海為護衛隊群提供外圍防空能力,利用艦載機奪取戰區制空權是其首要任務。而且,日本海自未來面對的是中國海空軍一系列擁有先進雷達、航電和武器系統的第三代後期改進型的戰鬥機如殲-10C、殲-11D、殲-16、殲-15、蘇-30MKK、蘇-35甚至是殲-20這樣的第四代重型隱身戰鬥機。

美國研製F-35系列的主要目的是取代F-16、AV-8B、A-10、「狂風」、F/A-18C/D等這些主要用於對地攻擊作戰的第二、三代戰鬥機,「聯合攻擊戰鬥機」從名稱可以看出其定位主要是攻擊而非制空。而F-35B是整個系列中機動性和空戰能力最差的,尤其是其超重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再就是日本在什麼時候能從美爹獲得F-35B,這將直接關係到改裝「出雲」的時間表。如果一切順利,美軍的F-35B最快要到2018年才能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美國海軍陸戰隊計劃採購350架F-35B,並且已經確定了英國、義大利約90架的採購數量,即使美國全力生產,這些訂單最快也要到2027年才能完成。由於新機要首先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和北約盟友的裝備要求,因此日本即使現在就跟美國提出購買要求,那麼至少在2020年以前,F-35B是沒有可能獲得的。那時候中國至少已經裝備殲-15的改進型,甚至是下一代艦載隱身戰鬥機了!

對F35-B來說,「出雲」現有的機庫空間如果不進行大規模的改動,很難滿足其正常使用,作戰效率前面提過,是非常低的。但是,對於「出雲」這樣的大型作戰平台來講,內部結構是不能隨意變動的,特別是機庫這樣的直通式內部空間基本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一點改動都會對平台的主結構、重心、穩定產生巨大影響,國外也沒有這樣的先例。因此「出雲」級機庫的原始設計是制約其難以成為正規航母的重大障礙,而且是難以逾越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新軍事 的精彩文章:

清末總管太監李蓮英與慈禧太后之間蠅營狗苟的二三事
敘利亞發生一蹊蹺化學武器攻擊,特朗普狠話放盡,多個國家被扯進來

TAG:全球新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