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汶川十周年,告訴孩子生命與死亡

汶川十周年,告訴孩子生命與死亡

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十年前的今天,很多家長會盡量不讓孩子看新聞,擔心那種種揪心的場面會嚇壞他們。但小小年紀的孩子們還是會注意到了終日關注的電視報道里的各種地震場景,注意到了電視裡面人們的驚恐和緊張,還注意到家長在看電視時經常滿臉淚水。

孩子們懵懵懂懂地問家長,地震是什麼呀?為什麼這麼多人會死?那麼多人在哭呢?我們這會不會地震啊?……家長時常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並沒有做好準備去與他們談論生命和死亡這個話題。很多家長可能也認為,我們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美麗而安全的生活空間,盡量不讓孩子接觸到傷害和死亡這些沉重的信息,因為災難的殘酷不是一個年齡尚小的孩子能理解的,這些災難帶給人的沉重與悲傷,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去創傷,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但不接觸,不了解,真的會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嗎?

這些年我們也看到,隨著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加之媒體的高度發達,社會中各種人為災難也頻頻曝光,「死亡」這個話題,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

2008年汶川地震,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2010年玉樹地震,2220人遇難,70人失蹤;

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1557人遇難,284人失蹤;

2011年本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11232人死亡,16361人失蹤;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失事,機上所有23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遇難……

在一次次天災人禍面前,在瀰漫的悲傷和恐慌之下,即使我們什麼都不說,孩子們也會有自己的方式和感覺,去獲知這些事情。事實上,孩子需要知道,死亡有時候離我們很近,只有懂得生命是多麼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貴。那麼,我們該怎麼引導和教育孩子,去理解生命與死亡呢?

從大自然了解萬物有「生」與「死」

3歲以前的孩子,天生對自然有敏銳而混沌的感知。他對一切自然現象都可以全然的接納。所以,對孩子而言,從自然界的事物出發,來理解生命與死亡,是最簡單的途徑。

帶孩子走到大自然中,一起看蹦跳的昆蟲,水裡的金魚,也可以注意到樹下的蘑菇,岩石上的苔蘚......但也一定會看到秋天的落葉、凋謝的花朵,死去的昆蟲......

看到自然界動植物的生死,讓孩子感受到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由此告訴孩子,人和動植物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現象。

一些家長一直不敢輕易答應孩子養寵物,也是因為擔心孩子經受不住,將來有一天會面臨失去一個鮮活生命的打擊。

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如何看待死亡

如果我們可以試著去學習關於生命和死亡的課題,只要是健康不偏激的、能讓我們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脫的,便可以教導給孩子,令他們客觀從容地看待災害和死亡。

孩子生而富有更為強烈的同情心,適時和孩子談論發生的災難,適當地幫助他們理解發生了什麼,告訴孩子我們可以為災難中的人們做些什麼。也許是祝福和祈禱,也許是募捐,都可以避免孩子們陷入恐慌和擔憂中,更不會不切實地幻想難以理解的未知世界。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極重災區挺立的樹

災難隨時可能發生,意外應該儘力避免

我們身邊永遠存在著危險。龍捲風、地震、洪水等自然現象,還有身邊的水電刀火等,不小心都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傷害。天災令人無奈,但人禍卻可以避免,平時不去觸碰插頭,不玩火,不使用尖銳利器,未經許可不去野外游泳等等。生命是脆弱的,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最大程度地體現生命的價值。

九寨溝地震發生後,上海一個8歲男孩的媽媽,用文章告訴孩子:「生命有很多恐懼,難以預料,也無法準備,而最關鍵的,也許就是在面對的時候讓自己沉著、冷靜、不害怕。生是一種本能,給自己爭取足夠的時間創造最好的環境,但不要為此去傷害他人、剝奪他人的生存環境。死也是一種本能,如果有一天幸運並沒有來,那麼坦然面對。」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災難的認知不同

不要跟孩子渲染災難細節,但是也不要迴避談到災難本身。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給予和他們年齡特點相符的解釋。對學齡前的孩子,蹲下來注視著孩子的眼睛,用平靜溫柔的語氣,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言語,告訴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又會如何影響他的生活。記得告訴他們,一切會很快恢復正常。

大一點的孩子對死亡已有具體的概念,也會有更多的問題和疑惑,擔心自己和身邊的人是否安全。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也會好好愛惜自己的生命,不會輕易離開他們。

安撫孩子的恐懼情緒

我們向孩子講述災難,並非是為了讓孩子體驗痛苦和恐怖,而是想告訴他們:這個世界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災難,但我們依然要理性地面對。

不要過度描述恐怖的細節、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的過度恐慌、憤怒或焦慮。儘可能準確地向孩子解釋發生了什麼,對於孩子已經了解到的信息,則應該加以解釋和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事件。

當孩子感到哀傷和恐懼時,及時安撫他們:家長會和你在一起,不會離開你。

讓孩子積極學習逃生知識

讓孩子了解到災難發生時,有很多愛我們的親人們在關心我們,還有更多的解放軍叔叔在保護著我們,也有很多有愛心的人在為我們提供溫暖和幫助。

對大一些有自主能力的孩子,可適當進行安全教育,告訴他們如果災難發生該如何自我保護和逃生。

最後,分享兩段周國平在《妞妞》里的話,同時為災難中不幸遇難的人們祈福。「從搖籃到墳墓只有咫尺之遙,從天堂到地獄只在旦夕之間。世上的神秘,莫過於生與死,每個活著的人,都有過一次誕生,終有一次死亡。然而,沒有一個人能親眼目睹自己的誕生和自己的死亡。上蒼把兩個神秘都向我們隱瞞著,只把中間一小截平凡展示給我們。——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海外學生的「生命教育課」

美國

正確認識死亡

死亡教育是美國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死亡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名為談「死」,實則是幫助孩子學會理性地應對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讓他們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哀傷情緒,以及如何對他人進行安慰,並逐漸懂得通過死亡事件來思考生命的意義。

為了推廣生命教育,美國成立了各種專業協會,出版了許多專業以及普及型的書籍、雜誌,如《生死學》、《死》等特別的雜誌。此外,美國的生命教育的實施也因地而異,不同的州,採用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英國

關愛生命從小動物開始

英國人眼中,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養。在英國的教育中,會教導孩子尊重的對象不僅局限於家人和朋友,而且還應對所有生命都懷有愛心和責任感。在教育學界,很多學者認為尊重生命是一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此英國的教育機構開發出很多關於尊重生命的故事和教案供老師選擇。

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把珍惜和愛護動物作為切入口教導孩子珍愛生命是英國幼兒園、小學普遍採取的方式。記者在西倫敦杭斯洛的一所小學採訪,看見健康教育課老師姆利正帶領班上學生在操場上課。姆利指著一群搬家的螞蟻說:「螞蟻是種非常古老的動物,一億多年前就存在了,並且它總是成群活動,非常團結,你們不能無故殘害它們。但如果它損害家中物品,你們怎麼辦?」小約翰說:「把它放回土裡。」姆利說:「非常好,將一兩隻放回花園、草地,它會通知同伴這裡有危險,其他螞蟻就會從家中撤離了。」此外,英國一些野生動物組織或者救護中心也跟中小學有合作,經常組織學生參觀他們收容救治的受傷動物和遭到遺棄的寵物。

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家長也會刻意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把理性和溫情代代相傳。

瑞典

從小教育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老師就會讓他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然後給他們講人是怎麼出生的,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學生還被允許到太平間與遺體接觸,同時被告知一個人死亡對自己、對親人意味著什麼。

瑞典重視生命與安全,因此政府投入了人力物力對人們從小就進行定期、長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訓。瑞典的安全教育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了,當幼兒2周歲時,幼兒園對他們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使他掌握交通法規最初步、最基本的知識,小學生每學期要接受20個課時的交通安全知識教育。

德國

舉辦「短壽展覽」

德國衛生部門認為,短壽展對民眾的警示效果遠遠大於長壽展,因此將「短壽展覽」作為德國聯邦衛生教育機構的項目,每年在各個城市的博物館裡定期進行。而這些早亡者的資料主要是家屬捐出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有益於公眾健康的事情。

博物館裡展示了眾多名短壽者的檔案資料,並按照名人、普通人分別陳列在玻璃櫃中,每一位都有短壽原因的詳細說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這些短壽者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短壽展吸引了不少民眾去參觀,其中不少是醫院裡的病患和大、中學的學生。部分參觀者表示,這些短壽者的介紹非常讓人震撼,使他們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應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澳大利亞

用新媒體方式幫助青少年

當代青少年經常活躍在社交媒體中,而社交媒體諮詢是治療心理健康的前沿方式。在澳大利亞就有這樣一個項目——兒童熱線服務電話,利用Google+平台應用進行個人、團體活動,幫助青少年解決焦慮等問題。

每三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擁有社交媒體的賬戶,而每五個中就有一個可能存在精神健康問題。兒童熱線服務電話通過兩種方式為5-25歲的年輕人服務:

1、一對一聊天,24小時免費的一對一私人在線電話,100名來自全澳的諮詢人員將一周工作7天,為有需要的人士服務。尋求諮詢者可以匿名,可以要求諮詢人員的性別,或指定一個具體的諮詢人員。諮詢人員將會傾聽,並引導尋求諮詢者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通過電郵和網路連線方式尋求幫助。

2、團體聊天——同伴互助項目:由kids help line和悉尼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AndrewCamp bell博士)共同運營。這個項目通過google+在線聊天的方式,讓一群面臨相似情感問題的同齡人(使用化名)與取得專業資格的諮詢人士一起溝通。討論的話題可以圍繞年輕人正在遭遇的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這個項目將運營到2015年,關閉之前會提前一個月告知參與項目者。

韓國

「模擬葬禮」

面對越來越多民眾成為「生活方式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以及自殺率高居不下等問題,一種為警醒人們珍愛生命的健康教育形式近年來得到韓國政府、學校和宗教團體的支持,併流行開來。

「模擬葬禮」在韓國有多種叫法,可稱為「入棺體驗」,也可叫做「臨終體驗」,主要環節有專家講座、書寫遺書、進入棺材模擬死亡等,讓參加者通過體驗更加珍愛生命,並以更積極健康的姿態面對生活,進而降低韓國的自殺率。

近年來,「模擬葬禮」作為一種警醒人們珍愛生命的健康教育形式,越來越受到韓國政府、學校以及宗教團體的支持,已從首爾市擴散到周圍地區。這種生死體驗活動已經蔓延至中小學。校方會組織學生到文化館參觀「模擬葬禮」展覽,希望通過這種最直觀的行為藝術,教育孩子要珍惜健康,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日本

生命教育,從幼兒園開始

在日本,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因為日本人堅信,孩子從小懂得尊重生命,長大後就很少會做出越軌的行為。

在孩子生日前,幼兒園老師會從父母處了解孩子的名字由來、成長照片以及出生情況等,在班裡讀給孩子們聽,讓大家感受到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這一系列生日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由此了解生命的由來,懂得誕生與成長的艱辛、喜悅和感恩,進而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秀行知 的精彩文章:

TAG:阿秀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