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5分鐘變專家:熟記這些古陶瓷瑕疵,你可以少上很多當!

5分鐘變專家:熟記這些古陶瓷瑕疵,你可以少上很多當!

古瓷

自古以來,人們對瓷器收藏的要求是真,精,美。

所以一旦有人看到瓷器上有瑕疵,便直接否決它的本身價值。

但有時候一些小瑕疵,掩蓋不了瓷器的精美,而且有的瓷器反倒有疵為真。

陶瓷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細緻的過程,從原料至燒成任何一道工序稍有疏忽,即有引起缺陷甚至報廢的可能。

所以釉面通常會出現一些小的瑕疵,如氣泡、棕眼、縮釉等。

另外,瓷器出窯後,在長期的使用和把玩過程中,釉面又極易產生一些人為損傷,如劃傷、磕傷等。

所以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時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現,形成了一些器物獨有的時代特徵。

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燒成和長期使用後的自然狀態下形成的,有時候又是鑒別中不可缺少的時代證據。

也正因此,通過了解這些瑕疵,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瓷器的整個燒制過程,也是我們鑒賞學習古瓷時的一個重要方面。

劃傷

老瓷器在長期的使用、陳設、把玩過程中,釉面通常會留有不規則的少量劃痕。

現代仿古瓷為了做舊的劃傷痕迹,則是很有力度的劃紋,或彷彿是用工具划出的一團團或一片片劃紋。

磕傷

古瓷器口邊、足邊在使用過程中極易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就會出現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迹,形成磕傷。

觀察如今新仿傷缺處,會發現有打磨後的痕迹,大多較光潤,或有假修補的現象,與陳舊磕傷痕迹差別較大。

釉面開裂

這些釉面不同形狀的裂紋是燒造工藝上的一種缺陷。

宋代哥窯開片有「金絲鐵線」一說,它的形成一般來說是由於器物出窯以後,用草木灰均勻塗抹,使之滲入較大的裂紋之中,紋線即成黑線。

隨後一些小的裂紋內的鐵元素受空氣氧化而呈現出褐黃色,兩種紋線交織布滿釉面即所謂的「金絲鐵線」。

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頸瓶

在明清兩代青花或單色釉瓷器的釉面,一般來說是沒有「開片」的,但有個別器物受保存條件的影響會偶然形成開片,沒有形成時代特徵。

雞爪紋

老瓷器的腹部或底部在不小心碰撞後,器體受撞擊處容易出現雞爪狀的裂紋,因而有「雞爪紋」一說。

老雞爪紋由於形成時間久遠,裂紋內多滲入其它雜質而呈褐黃色紋路。

氣泡

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某些化學成分會產生氣體,大部分氣體會散逸,未及散逸的氣體被釉面包裹住,就在釉內形成了氣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

常見的一類現代仿品,釉內氣泡極小,用放大鏡看有的幾乎形成小白點,均勻地分布在釉面內。

氣泡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氣泡的顯微效果要從多方面考慮,對瓷器鑒定來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是絕對的。

棕眼和縮釉

這是由於器物釉層較厚,裡面含有較多水分子,焙燒時坯體內水分子大量溢出,使處於熔融狀態的釉層出現像毛細管一樣的小孔,燒成後,溫度降低,釉汁還來不及將小孔填平補齊,釉面就凝固了,於是留下了許多「棕眼」。

五彩魚藻紋蓋罐 底部

明宣德時期瓷器釉面常布滿下凹的星點,猶如桔皮狀,被稱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這是明宣德時期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徵。

釉里紅荷花菊花紋盤 縮釉

縮釉則是釉面氣泡破裂時釉子回縮,形成大小不均的無釉小孔,天長日久孔內容易進入污垢,形成縮釉點。

也有由於縮釉較嚴重時導致釉面成片露胎的現象,如明洪武青花、釉里紅大盤,大片的縮釉現象比較嚴重,形成了洪武時期的時代特徵。

毛口

又稱毛邊。老瓷器中常見器物的口邊因為小氣泡破裂或輕微損傷導致口沿釉面剝落,用手指順著口沿捋過去,會略有棱刺之感,稱為毛口。

這種毛口現象在元青花大盤、大罐和清康熙盤、碗、瓶、罐中較為常見,給人一種老舊之感,形成時代特色。

剝釉和剝彩

古代低溫彩釉瓷器中常有釉剝落或彩剝落現象。

此類器物無論是釉面還是彩繪,都有小小的開片,證明胎釉或釉彩之間結合不緊密,當受到潮濕空氣的影響後,釉層或彩層會從胎體或釉面上逐漸脫落,如黃釉、孔雀綠釉、唐三彩釉等。

孔雀綠釉蓋罐 蓋 器身剝釉

這些低溫釉的釉面都有小的開片,也常見釉面出現小塊兒的剝釉或剝彩。

清代粉彩瓷器彩繪花紋中的黃彩、綠彩、粉紅彩等色彩易出現剝彩現象。

釉面出土痕迹

水鹼、水銹、土銹這三類現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現的痕迹,這些痕迹有的是呈灰白色、灰黃色的土疤,或是鐵鏽狀斑痕。

龍泉窯刻花梅瓶腹部殘件 出土痕迹

無論是鐵鏽還是土疤,這些瑕疵由於地下環境潮濕,泥土中的元素與釉面產生化學反應,痕迹深入釉面,銹跡堅實,不易洗刷掉。

青花花卉八棱梅瓶 日本 出光美術館

釉面鋦子

手藝人將打破的瓷器片兒拼攏起來,用線扎縛固定,然後用金剛鑽在瓷器外壁接縫兩側分別鑽出小孔,接著取銅質或鐵質的鋦釘用小槌細心釘入小孔。

最後在打了鋦子的地方塗上一種特製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餘的灰膏,瓷器就修好了。

明代多用鐵鋦子,體型寬大厚重;清代用銅鋦釘,體型較小。

釉斑

釉斑是元青花瓷器底部特有的一種現象,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現象。

青花釉里紅開光鏤空花蓋罐 罐底釉斑

實際上元青花的釉斑是工藝上粗率的表現,在入窯燒之前未能將器底的釉刮乾淨,是一種隨意的表現,與新仿品點幾筆釉作偽的表現截然不同。

釉面粘補

民國時還有一種在老瓷器上補釉的作偽方法。

在故宮館藏的瓷器中,有一件宋代鈞窯天藍釉三足小香爐。

有民國時的古玩行商人將爐身挖掉一塊兒釉,然後再補上一塊兒紅釉,冒充成宋鈞窯天藍釉紅斑小香爐。

翠青釉罐

由於古瓷年代較遠,一些傳世之品雖然是真品,但器物上多少留有一些傷損,有些是燒造時形成的,有些則是人為的。

而目前出土之器較多,窖藏之物也不少,這批瓷器由於埋在地下,水浸土埋,也多少留有疵病。

青花飛龍爐

因此,大家看到有瑕疵的瓷器千萬不要一票否決。

這些文物

每一件都有著獨特的價值

通過仔細觀察學習這些瓷器

也會在無形中

提高瓷器鑒賞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馬未都:德國人4000萬賣唐代沉船67000件文物,我們為何沒有買!
有些天價文物:現代人類是造不假的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