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觀網小編進軍營:感受一下特戰隊員的槍速

觀網小編進軍營:感受一下特戰隊員的槍速

【文/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 王世純】

在離開了74集團軍榮光滿載的某合成旅以後,我們來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4集團軍某特戰旅,和那支在紅軍時期就成立的革命血脈不同,我所在的旅十分「年輕」。該特戰旅被稱為南國的利劍,成立時間只有短短30年,不過「年輕」對他們而言並不意味著幼稚,相反作為我國數一數二的特戰部隊,南疆利劍們用他們實際的訓練和科研成果向我們這些「網路名人」展示出了他們強悍的戰鬥力。

由於5月8日當天觀察者網對於軍營開放的全程進行了直播,相信不少讀者對於特戰旅的訓練過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於各個媒體用短視頻和新聞稿件第一時間放出了開放過程,因此回到旅館才姍姍寫出文字的小編自然也失去了熱度。對於整個訓練過程,小編不會費太多筆墨詳細描寫,只會大概性質的介紹幾句,出於保密原因,本文和上一篇文章都只能部分提及你們想看的那部分內容,本文根據5月8日小編對於特戰旅的開放訓練以及對於特戰隊員的採訪整理而來。

在一片空包彈的槍聲中我們到達了一處軍營,不過該單位領導並沒有花太多時間介紹自己,畢竟我們只是順便來參觀他們訓練的。因此在我們下車以後很快就開始了第一個科目:俄羅斯小道,這是一條長達800米有多組複雜障礙的小道,擁有包括攀爬、攻樓、空包彈射擊、破障、爆破和通信等一系列貼近實戰化的任務。特種隊員需要全副武裝,負重12公斤穿越這條小道。

對於這些身著新型攜行具,手持加裝了空包彈助退器的95-1式步槍的精銳特戰旅隊員而言,這種「from Russia with love」的小道雖然比起原來的400米越障要長了很多,但是也更加貼近實戰。小編看到,雖然每項動作,比如室內攻防,高細鐵網,卧倒還擊都是分解動作以便讓嘉賓觀看,但是依然十分迅速。其中有一個環節讓筆者記憶深刻,在小道訓練的過程導調組設置敵情:派遣一個教官摸到一個樹叢中進行開火,特戰隊員在一秒之內就判斷出了開火位置隨後對敵人進行開火還擊,整個過程是如此之快以至於筆者都沒有反應過來有兩個方向響了槍。中間還穿插了一個狙擊手600米外三發同時中靶的表演,手持國產新型12.7毫米反器材步槍的人上演了一次精確狙擊以後出來和我們拍照留念。

在結束了俄羅斯小道以後筆者來到了第二個訓練科目:模擬城市巷戰。雖然解放軍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陸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頭巷戰的科研攻關都較為落後,不過近些年來隨著新大綱的實施以及戰略思想和訓練思路的改變,解放軍在巷戰方面也在追趕強敵。

參與巷戰演練的是一個8人的特戰分隊,由一名班用機槍手,一名使用35毫米狙擊榴彈的火力手組成,這次演練應該是巷戰中的第二階段,開始的時候通訊組和引導組引導特戰單位對「敵」目標進行火力打擊,隨後火力手使用榴彈發射器壓制敵人,之後在機槍手壓制下特戰隊員對多方向隨機顯現目標進行了打擊,隨後演練包括兩人交替火力壓制射擊和手槍射擊消滅了敵人。

這個環節中小編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35毫米狙擊榴彈發射器和攜帶05式微聲衝鋒槍的通信指揮員了,因為35狙擊榴彈的命中和坦克炮、步戰的30機炮很像,聲音大出膛速度快,明顯感覺得到彈頭嵌入到了土包裡頭。

第三個科目是一個人質救援演練,小編我對於該環節印象不是很深刻,只是對於在一秒之內狙擊手,爆破組和鎖降組同時發起攻擊這個鏡頭印象比較深,在電影中一般都是慢放這個環節,所以親身在現場觀摩這種攻擊演練的時候還是很震撼的。

隨後我們觀看了特戰單位的武裝體能訓練,在訓練場內,和一般的陸軍訓練不同,教官們在訓練過程中大量使用空包彈「助興」,並且多個環節有模擬縱火和煙霧的環節,在火光和煙霧中,這些特戰隊員意志堅定到有些麻木——畢竟執行高危險任務的特戰精銳,早些適應槍炮和煙火總是好事兒。

而且體能訓練和往常的單杠或者武裝越野不一樣的是,該單位即使是基礎的體能訓練也較為貼近戰場環境,多以推汽車、搬運輪胎和彈藥架為主,考慮到在訓練的特種營官兵都攜帶一體式攜行具,負重達12.5公斤,這些聽起來簡單的科目實際上無比的累人。

在南方悶熱的環境下,筆者體驗了一下在這個訓練場中的訓練科目:即使有健身基礎的筆者依然在幾個回合後就感覺到力不從心。而特戰以連為單位往往要訓練一下午,這說明特戰確實需要體能是很好的,這也從特戰單位的體格能看出來:特戰的人都很精壯,體重比起正常人要稍微重一些,但是身材卻十分的精幹。除了男兵的艱辛訓練以外,女兵的力量和體能訓練也十分的引人注目,不過關於女特戰的部分我將寫在風聞部分,本篇還是專註於特戰旅的個人見解。

夕陽西下,特戰部分隊員結束了一天的訓練,隨後在特戰大隊的營地,小編看到了特戰大隊的裝備——特戰大隊慷慨地展示了他們一個某任務組成特戰小隊的裝備,依照特戰大隊的保密需求,我們對這些小隊的裝備進行了保密,因此本篇文章中我不會透露特戰小隊的裝備,編製,已經具體裝備的性能,這裡我將寫一些關於我軍特戰小隊的個人觀察。

國內一直以來都有這麼一種說法:我軍的特戰部隊都是精銳步兵,也就是俗稱的「特戰非特」這種說法。在眾說紛紜的說法中,一種說法比較被大眾所接受:「一些摩托化步兵旅,原來是配屬59的,軍改以後59被裁撤了,所以被強行改成了特戰旅。」

由於我國的特戰旅單兵裝備看起來沒有那麼時髦,以及我國特種部隊密級較高的原因,這種說法在公眾當中很有市場。畢竟在2017年以前,我軍特戰官兵一直致力於在訓練和專業上鑽研,沒有時間去塑造冷鋒和蛟龍。而公眾看見的我軍特種部隊,其形象往往是一個手劈磚頭的裝備落後的百鍊精兵。出於對於特戰任務的不了解以及對於國外特種單位不切實際的「超人」般的幻想,我軍的特戰單位常年被不切實際的拔高或故意的拉低。畢竟一個國家的特種部隊,往往最好的廣告是那些不切實際的電影,但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電影都僅僅是湯姆克蘭西式的tactical cool(戰術酷),而不是現實特戰部隊的真實反應。

實際上這種誤區來源於大眾對特種部隊的編製和構成上的錯誤認知,越是優秀的特種部隊,他所需的專業人員和高素質人才也就越多。一個特戰部隊執行特種任務的時候,往往要在一個特定的人數內完成情報收集,火力打擊,火力引導,戰場監視,戰場偵察,信息化能力和自身作戰能力,而除了前線作戰的極少一股合成作戰力量以外,特戰的成功與否往往與後方的支援保障力量,該國能提供的軟體硬體以及信息化力量有關。

以我們在特戰營地看見的特戰合成連為例子,該合成連內包括了大量的戰場監視系統,無人機系統,觀測系統以及整合了北斗衛星和信息鏈的信息化通訊系統。一個班排級的基礎作戰單元,往往要包含七八個專業。而這種普及的特戰編製如同步兵班一樣,僅僅是我國特戰的基礎編製。而這些模塊化的特戰力量會被按照任務需求重新搭建成適應各個任務的特種力量。

在這個基礎上,後方的支援保障單位,每個特戰旅的科研團隊和學術推演單位都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學術研究。這種複雜的特戰分類編組和以執行單一任務為主,營以下專業很少的摩托化步兵是完全不同的。直觀一點地說,一個步兵班只有兩個或者三個專業:步槍,機槍手和火箭筒手,算上班長大概4個專業,而營以下的專業則增加了通信和炮兵,指揮等一部分專業。而一個特戰營或者特偵營這種單位,往往要「幾十個專業」,算上更加複雜的保障系統,其複雜性是一個國家特種作戰學說和技術的直接體現,還有訓練體系、文化、軍隊榮譽等一系列因素,遠非一句「精銳步兵」可以說明的。

而我們74集團軍,作為南部戰區重要的集團軍力量,需要負責來自中南半島以及東南某省的防務威脅,而74集團軍特戰旅作為南部戰區的特戰力量,以及我國最早建立的特戰單位,可以說我軍的特戰旅和摩步旅,除了執行任務的基本單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外幾乎毫無聯繫。即使在軍改轉隸之後,有摩托化步兵旅的部分單位存在著步兵遺風,那也無非就是和我軍保留59式坦克的特種部隊一樣。59式坦克早晚要退役,而我軍的特戰部隊也早晚要走上特化的道路。

雖然我軍的特戰部隊依然在向正規化、先進化建設,特戰74集團軍也依然在持續出國四處學習各個國家的優點和先進經驗。不過即使是74集團軍特戰旅也承認他們和強敵之間的差距。特戰不同於其他兵種,最大的差別就是經驗所佔據的比重了以及人對於先進技術的學習了,自從1988年以來,30多年沒有戰爭的我國確實缺乏一些實戰的經驗,遠非這麼多年大家看到的美國特種部隊裡面的那套作戰體系,那是他們這些年的海外作戰中不斷設想、實踐、總結、修改以及送人頭送出來的。不過在體制上,74集團軍特戰旅也將走上一條「敢於超越強敵」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以島制海」的正確姿勢
朝鮮本月將炸毀核試驗場 邀中美記者見證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