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此心不動」的無限魅力

「此心不動」的無限魅力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宗旨。

「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個「心之體」,也等同於道家所說的「道」,佛家所講的「空」,可以說成是萬物的本源。

「有善有惡意之動」,「意之動」不是「心動」,它出自心之本體,最終又回心之本體。

人都有七情六慾,這就是「意之動」,這是很自然的,老子有雲「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道」。

這也沒有什麼不好,所謂「人是萬物之靈」,也因為人,天地之間多了一點靈動。

只是平時,我們總會「起心動念」,節制不住自己的情慾,肆意妄為,對事情的處理了帶來很多麻煩。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就是說只要「心不動」,萬事皆可有法。

陽明先生在平定「寧王之亂」時曾問幕僚,何為兵法的要義,幕僚不知,陽明先生自己回答道:「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心不動」就能達到至誠。孟子曰「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至誠能通神明。

人心不動,幾乎接近至誠時,他就和萬事萬物歸為一體,沒有什麼外在的雜念能干擾他,內固而外化,乘物以游心,看問題就很明了,所謂的「術」也就順手拈來,運籌帷幄。一般人看來是很高明的。

想想當年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和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至誠,是有必然的聯繫。

說一個人的心裡理素質好,就是說明他的心常不動,「心不動」就穩固了心之本體,如若其良知又沒被外欲蒙蔽,就站在了「道」的高度,萬物善惡一照即明。

但現在實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情緒,脾氣暴躁,容易感傷,就是因為很多人在「動心」的前提下,價值觀又都建立在物慾之上,良知早已被蒙蔽,貪得無厭,永不滿足,在這過程中,無形的壓力就造成了心理的扭曲,充滿暴戾之氣,給自己帶來了無妄之災。

「心不動」,說著容易做起來難,這就要牽扯到王陽明的另一個心學要義「事上煉」。

所謂「事上煉」,就是在平時生活中,要有意識斷煉自己的內心承受力,在別人的污衊謾罵,甚至於人身的攻擊時,保持「此心不動」。

如若能這樣一步一步堅持下來,你的內心承受力,就會在一定時候由量變會發生質變,遇到什麼事都能處之泰然,然隨著時機而作出合理的變動,事情處理的也就得心應手。

「此心不動」與「此情不動」,容易混為一談。

比如,一對熱戀中的男女,女的問男的:「你對我動心了嗎?」

如果男的回答道:「我此心不動」,估計這件事就有了麻煩。

事實的道理是,男的沒有動心,而是動了情。

「知行合一」可以說是陽明心學的終極目標。

如果沒有「此心不動」的根本所在,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強大的決斷致勝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人生最高境界:活得有趣,無問西東
賈平凹:在四十歲之後,終究會明白的一件事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