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視「非治癒系」母女關係

正視「非治癒系」母女關係

母親節,一個集中頌揚母愛的時刻。

傳統的敘事邏輯,偏愛用母親的無私奉獻,和子女的愧疚之情互相呼應,構成故事的情感內核。

然而,當母子關係被打上理想主義的標籤,那些個體的多樣性,以及真實的隱痛,顯得欲蓋彌彰。

認識到這一點的我們,也許正處於親情倫理關係的轉型期。父母、子女,都在不斷更新認知,探索代際關係的相處之道。只是,穿著傳統的高跟鞋,踩在現實的碎土上,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父輩給與子女的,不僅是養育和甜蜜,還有絕望和反抗——那些歷史,不是我們察覺它、認出它的那一刻,才來到我們生命的,它們一直都在周圍。

一、是「無私奉獻」束縛了母愛

北京衚衕有這樣一對母女。

你很難用「相依為命」形容她們——母親早年喪夫,不願與家中老人相處,搬去與租房的女兒小霧同住。因為狀態、觀念甚至生活習慣的不同,兩人在瑣事中互相拒斥和傷害。

作為一個在忍耐中成長的母親,她把這種經歷,歸結於對女兒的付出。於是,從坐姿、要吃的食物,到洗碗、洗腳的方法,擺放水盆的順序……她要把女兒的一切,置於控制範圍內,獲得某種安全感。

面對女兒的反抗,她嚎啕大哭,甚至以死相逼,最終得到妥協。

被逼無奈的妥協,很難說是出於純粹的愛。也許,是「無私奉獻」這個詞,束縛了原本單純的母愛。

二、素顏女孩和瘋狂啃噬的食物

這是電影《柔情史》的故事梗概。

北京衚衕里,被瑣碎物件填充的房間,不修邊幅的母女,佔據重要地位的牛奶、鴨舌頭、羊蠍子、香瓜等吃食,還原了一個逼仄的現實空間。

母親擠出最後一滴牛奶、失戀時對肉的渴望,兩人吃瓜時出現的和諧一幕,很容易喚起人們對飢餓的記憶。正如導演所說,食物代表一種蒼白,一種匱乏。

這種從物質到精神的匱乏,在視角延伸到室外時,得到了註解:不懷好意的八卦鄰居、超市偷東西的爺爺、高傲的管理員大爺、超市蠻橫的顧客……

在不那麼美好的世界,愛情與親情中的一絲柔情,居然無所適從。

三、無意治癒 只想表達的「中國式母女關係」

無意治癒,執著於表達這種「中國式母女關係」,這部電影讓觀眾感覺到「寫實以及意外地好笑」。

《柔情史》監製、《長江圖》導演楊超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寫母女倆,寫的很賤」。

「 它非常冷靜殘酷掀開了那種,平時在大眾文化中,像『母愛是最偉大的』——我們用來拿雞湯去掩飾那些真實的東西。當她把殘酷的東西顯露給我們看時,你並不會覺得人生是灰暗的,反而有那種認清真相之後那種豁達的感覺。《柔情史》沒有苦大仇深,雖然寫的特殘酷的事兒,但是以一種非常輕鬆的筆觸,是快節奏的藝術電影。我覺得這是極高超的主題,也是很現代的手法,是華語電影很缺乏的。相信很多業內人士都能從這個電影中學到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傳燈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傳燈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