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帖|「耳聰目明」你需要這三款養生保健法
讀成語學養生
耳聰目明
【經典描述】「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
——《周易·鼎》
【釋義】指耳朵、眼睛反應靈敏,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如果要用一個成語來形容耳朵和眼睛比較健康,那非「耳聰目明」這個成語莫屬了。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耳朵和眼睛不太靈光的問題。比如有的人會出現突發性耳聾,這與經常熬夜、工作壓力大、長期疲勞、睡眠不足都有關係。還有的糖尿病患者如果長期高血糖,也會損傷聽力。
下面為大家推薦兩個可以「耳聰」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第一個叫彈風府。
風府穴位於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用雙手掌掩耳,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輕輕叩擊風府穴附近36次。再用食指塞耳竅,壓耳門,快速放開各3次。堅持此法,有增強聽力、醒腦通竅的作用,能防治頭暈、耳鳴、耳閉、腦鳴等疾患。
第二個叫鳴天鼓。
兩手心掩耳,然後用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發出的聲音如同擊鼓,所以稱作鳴天鼓。堅持每天睡前重複做64次,或者早晚各32次,可以預防和治療眩暈、耳鳴、耳聾、內耳疾病等。睡前鳴天鼓還有助改善睡眠。
那麼眼睛如何保養呢?
唐代名醫孫思邈,雖然年過百歲但眼睛一點都不渾濁,也不花。「目宜長運」便是他平時常用、又傳播後世的養眼功法。清代著名養生著作《陸地仙經》中也記載了「運睛除眼翳」的養生防病微運動。具體做法是:閉目轉睛,左右各七次,然後忽然睜大眼睛快速查看物體,自覺眼內有輕微的熱氣。轉動眼睛時口鼻短暫閉氣,睜眼時儘力用口呵出濁氣,吸入清氣,各七次。從解剖學的角度看,「運睛除眼翳」的本質是眼睛的自我主動按摩,它通過眼睛的主動運動,對眼皮內部神經進行按摩,使眼內氣血通暢,改善神經營養,以達到消除睫狀肌緊張或痙攣及消除初期翳狀贅肉的目的。
文/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 楊璞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家醫簽約服務要建考評機制
※一圖讀懂:日常你消費的食品,都有哪些國家標準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