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得罪了天地鬼神到底有多可怕?

得罪了天地鬼神到底有多可怕?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也。

袁了凡居士最初的名字是叫袁學海。自從他見了雲谷禪師後,他就開始改號為「了凡」。為什麼要改這個名字呢?因為他覺悟了改造命運的道理,他不想再落入凡俗的窠臼,聽憑命運的擺布了。所以他就把「學海」這個號改為「了凡」,從此以後就叫袁了凡了。

晚清以來在民間教育中有一書一訓之說,一書即為《曾國藩家書》,一訓即為《了凡四訓》。曾國藩對《了凡四訓》甚為推崇,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曾國藩讀《了凡四訓》後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居士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唐鑒先生稱讚:「有志氣!滌生,望你今後滌舊而生新。」

人生只有兩種方向,一種是「順流而下」,隨著煩惱、業力走,他的結果,生生世世都會沉溺到生死之中,埋沒自己;另一種是「逆流而上」,不甘於作踐自己,也不甘於在顛倒妄想中過下去,因此要了卻凡情、革除有漏的命。

人身真的很寶貴,要懂得珍惜人身,還要善巧方便利用人身,修好這個增上生的因,就能獲得善趣身體、受用、眷屬,各方面都會圓滿;進一步的修集決定勝的因,就能走向解脫、走向覺悟、走向成佛。

任何珍愛生命的人,都應當了凡——了結過去顛倒夢想的煩惱人生,都應當革命——革掉六道輪迴生死的命。

袁了凡居士,自從見了雲谷禪師之後就發大願立志重新做人。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就是小心謹慎的樣子。「悠悠放任」,是放任、不加管束之象。「戰兢」,就是我們說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就像在懸崖上行走那樣,心裡格外提防,生怕一不小心就墜入深淵。到了冬天,水面上結一層冰,人在冰上走,非常小心。所以,「戰兢惕厲」是形容心懷戒慎恐懼,不敢亂來。

「暗室屋漏」,屋漏是古代室內西北隅施設小帳,是古人供奉和祭祀神明的地方。這地方平時不為人所見,所以叫屋漏,這裡是指在黑暗的屋子裡,也就是不被人看到的地方,一般人在這裡容易放縱,無所不為。在屋漏暗室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依然能嚴格要求自己,如同神明在看著自己,這是古人「慎獨」的修行方法。

修行中要提倡「慎獨」遠離「鄉愿」。「慎獨」者,出自《大學》句「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須慎其獨也」。朱子解釋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所以袁了凡居士說:從此以後,我終日小心謹慎,覺得和以前不一樣了。過去只是悠悠放任,沒有什麼顧忌,現在自有一番戰兢惕厲的景象,即使在暗室屋漏中,也常常謹慎,恐懼得罪天地鬼神。

這些都是講袁了凡居士有了敬畏的心態,畏懼因果,畏懼天地鬼神。信和不信因果有很大的差別,不信因果是一種無知、大膽、放任的狀態,認為什麼事情都可以隨便做。那麼深信因果之後,覺得事事都有因果,一不小心就會造罪,現世損福損壽,後世墮落惡趣。所以要格外的提防小心。這是袁了凡居士將雲谷禪師的教導落實在自我修持上了。

《禮記·中庸》中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道是片刻不可離的,如果可離就不是道了。君子即使是處於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有所戒慎畏懼。越隱秘的事越容易顯露,越細微的事越容易顯現。君子獨處獨知之時更要謹慎。心中不起惡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

從內在來說,我們的相續中種了罪業習氣,一旦成熟,決定會顯現不悅意的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外在也會遭到天地鬼神的懲罰。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我們也不敢造惡。

有的人就會問:「為什麼要恐懼得罪天地鬼神?」

這個問題,牽涉到天地鬼神和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在《八十華嚴》中這樣說:「如人生已,則有二天,恆相追逐。一曰同生,一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就是,人生下來之後,有兩種天一直跟在身邊,一種叫同生,另一種叫同名,天能常常見到人,人見不到天。科學家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就是中國古人、佛經裡面講的天地鬼神。天地鬼神跟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維次空間。高維次的能夠看到低維次的,低維次的見不到高維次的。譬如我們看到螞蟻、小的爬蟲,它們生活的空間是二度空間,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我們了解它,它不了解我們。同樣道理,天地鬼神生活的空間維次比我們高,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它們。

香港理工大學潘宗光教授曾經嘗試以科學的推論,說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並非迷信之說。他說:「在我們的經驗世界裡,是一個有長、寬、高的三度空間。我們的科學也是以這三度空間為準則發展出來的,我們的思惟因此也被這三度空間所控制著。我們可以認為時間是第四度空間,但無論怎樣,在同一時間裡,只有長、寬、高這三度空間。在此三度空間里,我們便只能看見『人界』及『畜牲界』。」那麼,佛菩薩及其他四道眾生是否會存在於其他的三度空間,或者在我們超驗的四度、五度空間里而不為我們所察覺呢?潘教授也用推理探討了其可能性,並利用簡單的空間例子來說明科學的限制。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翻看潘教授具體的演講。

明代凈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宋朝的光孝安禪師在定中見到兩位出家人交談,起初有天神擁護,聆聽他們談論佛法。後來,天神遠離,不久有鬼唾罵他,掃除他們的腳印。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後來,他們說一些家常的事,最後還談論一些世俗的、庸俗的事情。所以遭到眾鬼的唾罵。

像這一類的事情有很多。所以,處處有鬼神,森羅密布,大大小小的過失,沒有一時可以逃過天神的鑒察,更不必說諸佛菩薩,看我們的心更是一清二楚。像這樣我們每起一個惡念,每說一句惡語,都會減福減壽,現世要遭到懲罰,來世要墮惡趣,這樣我們怎麼能不害怕呢?

明代有一位璧如大師,他俗家姓王,號伯無,幼年受了殺、盜、淫、妄四條戒,後來,因為做官,就把戒廢棄了。

有一年王伯無去京城拜見皇帝,船停在蕪湖。當天,他的神識被勾到冥府,見大殿上坐著閻羅天子,旁邊有兩名官員侍坐。

閻羅天子就是閻王爺,閻王爺就叫他的名字,呵斥他說:「王伯無,你本該在丙辰年八月命終,你能延壽到今天,都是齋戒的力量所致。說,你怎麼又把戒捨棄了。」閻王爺說完,就叫人把生死簿拿來給他看,只見在他的名字下每年每月都有記錄,等翻到丙辰年的八月,下面卻空無一字。

王伯無看了以後,頂禮謝罪說:「我因為做官,勢不得已才這樣的。」

閻王爺說:「固然是如此,你的壽數也已經盡了。」說完以後,就叫人將他趕入牢獄,這個時候就走過來猙獰的鬼卒,抓住王伯無就要捆綁。

閻王爺左邊的官員請示說:「還是把他破戒後的事情取來考核一下吧。」

很快就抬來兩大箱,都是他做官時的卷案,連平時隨便寫的方寸小紙條都有,只見這些卷案上,騰著青、黑、紅、白等各種顏色的氣。

閻王爺命令把這些歸類放好,先揀出黑色和青色的放一堆,然後白色的放一堆,再揀出紅色的放一堆。只見青色的那一堆隱沒,黑色的一堆縮小成只有筷子那麼大,唯獨紅色的一堆特別顯耀。

閻王爺在一邊斜視,見到裡面有刻印的《金剛經》和《好生篇》。

這個時候閻王爺的聲音稍微緩和下來,看著左邊的官員說:「看來他種了福德,還有生還的道理。是不是只損壞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體、性命呢?」

說著命令獄卒挖去他的眼睛,放在大殿的柱子上。

王伯無心想:眼睛挖了,以後怎麼看東西呢?轉念之間,眼前忽然一片昏暗,看不見宮殿和大殿中的獄卒。只聽見有人拍著他的後背說:「快走,快走!」

不大一會兒,他一跌醒過來了。第二天雙眼真的瞎了,他因此而覺悟出家、修行。後來憑藉禪定的力量,雙眼得以復明,在蓮池、博山兩位大師門下,真參實證,兼行大悲懺法,再生了12 年,最終解脫、往生凈土。

宋朝時,有個名叫符仲信的人,家庭很富裕,特別喜歡布施。在35 歲的時候,忽然得了一場重病,非常危險。他說他曾到過陰間。

他說:「我到冥府,遇到幾個老相識,他們都驚訝地說:『恩公,你怎麼到這裡了!』他們一起拜著求教一位冥府的官吏。

官吏說:『這人命該饑寒,只因他喜歡布施接濟人,所以能白手起家。他本該活到五十九歲的,因為不燒香、睡覺起得遲,現在福壽都被削盡了。』這幾個人就說:『這兩件事都是小過失,怎麼會這樣呢?』

官吏說:『不燒香,是沒有敬天地之心;起床晚,是多有淫慾之意。怎麼能說是小過失呢?』

大家聽了以後都很震驚,面面相覷地說:『符公這樣有功德的人,還因過失削減福壽,所以做人不能放任啊。』」

我們通過上面的兩個公案就可知道,一個人的一切心念言行,都在天地鬼神的鑒察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想要兒孫滿堂,可以向范仲淹取取經
生活就是道場 學佛如何與現實生活接軌?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