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單向歷:5月13 日,宜感恩

單向歷:5月13 日,宜感恩

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原名瑪麗·安·伊萬斯(Mary Ann Evans),出生在華威郡一個中產階級商人家庭(父親曾是木匠,後暴發成為房地產商人)。三十幾歲時,她因翻譯工作而開始文學生涯,之後還擔任"西敏寺評論"雜誌的編輯;在此期間經由介紹,她認識了一生的摯愛劉易斯(George Henri Lewes),劉易斯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舊不顧外在壓力,與其同居;兩人隨後遷居德國;回國後,雖不見容於當時社會,但兩人仍恩愛幸福,在工作與生活中,相互扶持。

喬治·艾略特 30 歲畫像

喬治·艾略特是 19 世紀英語文學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與薩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齊名。喬治?艾略特從小就比較熟悉英國農村的風土人情。因此,她的小說清新優美,極富田園生活的大自然的氣息。喬治?艾略特的早年作品都流露出了她對英國鄉村生活的親身體驗。

在這些小說中,艾略特用較多的篇幅描繪鄉村的風光和生活習俗,歌頌英國農民在宗法制社會中的怡然自得的樂趣,表達了她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她對宗法制社會的留戀。但她在創作中首次顯示了現實主義小說的新特徵,如獨特的哲學視角和細膩的心理分析。她重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關注和對人性的體察。在她的第一部小說《亞當?貝德》和第二部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她的創作特點分別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果和《亞當?貝德》中佔優勢的田園鄉村的題材相比,《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一部發出悲劇聲響的作品。

最近,本人迷上了她的小說《亞當?貝德》。故事發生在喬治·艾略特寫作前的半個世紀,也就是 19 世紀早期,工業化剛剛開始向英國的鄉村擴展,故事以艾略特姑母講述的真實經歷為背景。

喬治·艾略特 45 歲時畫像

我讀到書中的某段話,忍不住要抄下來。我真的這樣做了:

如果我們忍受了一切痛苦,經歷了種種鬥爭,到頭來一無所得,依然故我。那麼,這一定是個最糟糕的結果了。你想,如果我們仍然回到老路上去。還是像從前那樣追求盲目的愛情。還是像從前那樣自負,一味責難別人。還是像從前那樣對人家的痛苦等閑視之。還是像從前那樣把受難的人的生活當作無聊的閑談資料。還是像從前那樣對神的信念非常薄弱而在孤獨寂寞的時候卻往往向神發出忍不住的呼籲。

如果仍然回到這樣的老路上去,那多麼糟糕啊!相反,如果我們的悲哀是一種不滅的力,老留在我們心裡,也像一切力那樣永不磨滅,只改變存在的形式,而且由痛苦逐漸變為同情,那麼,我們真要謝天謝地!

剛才說的這個「同情」,實在是個不能很好表達著意思的詞兒。這個詞兒所含的內容,應該包括咱們所有的最通達的見識和最深沉的愛情。現在,亞當的感情還沒有由痛苦變為同情。這樣的轉變過程,在他心裡還沒有完成。他心裡如今還殘留著很多痛苦。赫蒂的痛苦還是個實實在在的事實。還沒有成為過去。他天天想到。而且每天想起一回,這一天的晨光就把這個事實照亮一回,以致印象越來越鮮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向街書店 的精彩文章:

我的黃金時代並不在我的故鄉發生

TAG:單向街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