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腐病、猝倒病、立枯病防治方案
這一期,我們將針對作物根部病害中的根腐和猝倒、立枯病,為大家推薦防治方案。
(一)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種真菌引起的病,該病會造成根部腐爛,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逐漸減弱,最後全株死亡,主要表現為整株葉片發黃、枯萎。
發病時間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進入發病盛期。
癥狀: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發病。發病初期,僅僅是個別支根和鬚根感病,並逐漸向主根擴展,主根感病後,早期植株不表現癥狀,後隨著根部腐爛程度的加劇,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逐漸減弱,地上部分因養分供不應求,新葉首先發黃,在中午前後光照強、蒸發量大時,植株上部葉片才出現萎蔫,但夜間又能恢復。病情嚴重時,萎蔫狀況夜間也不能再恢復,整株葉片發黃、枯萎。此時,根皮變褐,並與髓部分離,最後全株死亡。
發病特點:此病可由腐霉、鐮刀菌、疫霉等多種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從根莖部或根部傷口侵入,通過雨水或灌溉水進行傳播和蔓延。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田間積水、連作及棚內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傷的田塊發病嚴重。年度間春季多雨、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嚴重。
新鴻源防治方案推薦:
(1)鑫尊+康正凡+根羅
(二)猝倒病
猝倒病俗稱"倒苗"、"霉根"、"小腳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侵染所致。刺腐霉及疫霉屬的一些種也能引起發病。病菌寄主範圍很廣,嚴重時可引起成片死苗。
癥狀:猝倒病多發生在早春育苗床或育苗盤上,常見的癥狀有爛種、死苗和猝倒。爛種是播種後,在種子尚未萌發或剛發芽時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出土後,真葉尚未展開前,遭受病菌侵染,致使幼莖基部發生水漬狀暗斑,繼而繞莖擴展,逐漸縊縮呈細線狀,子葉來不及凋萎幼苗即倒伏地面。濕度大時,在病苗及其附近地面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可區別於立枯病。 幼苗大多從莖基部感病(亦有從莖中部感病者),初為水漬狀,並很快擴展、溢縮變細如「線」樣,病部不變色或呈黃褐色,病勢發展迅速,在子葉仍為綠色、萎蔫前即從莖基部(或莖中部)倒伏而貼於床面。苗床濕度大時,病殘體及周圍床土上可生一層絮狀白黴。出苗前染病,引起子葉、幼根及幼莖變褐腐爛,即為爛種或爛芽。病害開始往往僅個別幼苗發病,條件適合時以這些病株為中心,迅速向四周擴展蔓延,形成一塊一塊的病區。
發病特點:本病由鞭毛菌亞門真菌瓜果腐黴菌侵染所致。病菌喜34℃高溫(30~36℃),但土溫15~20℃時繁殖最快,在8~9℃低溫條件下也可生長,故當苗床溫度低,幼苗生長緩慢,再遇高濕,則感病期拉長,特別是在局部有滴水時,很易發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連續陰雨霧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長衰弱發病重。當幼苗皮層木栓化後,真葉長出,則逐步進入抗病階段。 病菌以卵孢子或菌絲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並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主要靠雨水、噴淋而傳播,帶菌的有機肥和農具也能傳病。病菌在土溫15-16℃時繁殖最快,適宜發病地溫為10℃,故早春苗床溫度低、濕度大時利於發病。光照不足,播種過密,幼苗徒長往往發病較重。澆水後積水處或薄膜滴水處,最易發病而成為發病中心。
新鴻源防治方案推薦:
(2)適樂時+德勁+根羅
(三)立枯病
立枯病又稱"死苗",主要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侵染引起。寄主範圍廣,除茄科、瓜類蔬菜外,一些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已知有160多種植物可被侵染。
癥狀:多發生在育苗的中、後期。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初為橢圓形或不規則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病部逐漸凹陷、溢縮,有的漸變為黑褐色,當病斑擴大繞莖一周時.最後乾枯死亡,但不倒伏。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濕度大時,病部可見不甚明顯的淡褐色蛛絲狀霉。
立枯病與猝倒病發病特點:
猝倒病常發生在幼苗出土後、真葉尚未展開前,產生絮狀白黴、倒伏過程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莖部。
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後期發生,發病中無絮狀白黴、植株得病過程中不倒伏。
新鴻源防治方案推薦:
(1)鑫尊+康正凡+根羅
(2)適樂時+德勁+根羅
針對作物根部病害,以上兩個方案可以交替使用。
雲南鴻源 真誠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