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順弟:守寡23年,將兒子胡適培養成才,並讓他甘願接受包辦婚姻
民國時期,很多名人反對包辦婚姻,堅決不同意父母為自己物色的妻子。於是他們會採取各種措施來抵抗,逃婚,或者不同房,甚至通過打離婚官司來獲取自由。但也不免有一些選擇接受包辦婚姻的,比如胡適。
雖然他身受西方文明洗禮,卻一生恪守中國傳統文人道德,即便從內心裡非常反感母親包辦婚姻,更何況他又是站在新道德、新倫理宣傳的制高點上。但他終究未能像自己劇本中所寫,孩兒的終身大事應當自己決斷,封建孝道讓他選擇了妥協。
那麼,究竟有個什麼樣的母親,能讓胡適這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心甘情願乖乖聽話,娶了包辦妻子江冬秀,此後兩人終身相守了45年?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胡適的母親馮順弟。
馮順弟,生於1873年,安徽績溪人。17歲時嫁給了胡適的父親胡傳,成為他的填房。婚後第三年的冬天,生下了胡適。他是父親最小的兒子,也是母親唯一的親生骨肉。
胡適剛滿90天,父親就被調往台灣供職。直到兩年後,母親便帶著一家子,去台灣投親。那時已年過50歲的父親,在公務之暇,常常用毛筆端端正正寫上楷字,教年輕的母親認字。他們兩人又一起教兩歲的胡適識字,父親當教師,母親既是學生又兼助教。這老夫少妻稚子三口,享受到了人間最神聖的天倫之樂。到離開台灣時,母親認了近千字,胡適也認了七百多字。
但幸福的日子總是那樣短暫,悲痛卻來得那樣突然。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第二年,胡適母子剛離開台灣,回到故鄉後不久,就傳來了父親病死在廈門的噩耗。家庭巨大的變故和不幸,在胡適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最初的記憶。那一年,馮順弟和胡傳結婚才不過6年3個月零21天,23歲的馮順弟便成了寡婦,3歲零8個月的胡適也成為了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
母親的人生之路才剛剛邁開腳步,剛嘗到一點生活的甜蜜,年紀輕輕就做了23年的寡婦,受盡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多麼漫長而痛苦的歲月,那麼,又是什麼力量來支撐馮順弟堅強的走下去呢?
因為她還有自己的兒子胡適,只因為這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子渺茫且不可知的將來。為了這點骨血的將來,她願意忍受一切,獻出自己的一切,掙扎著熬過了23年。
馮順弟對胡適既是慈母兼嚴父,又是恩師兼嚴師。她溺愛獨子,從不在別人面前罵胡適一句,打他一下。即便胡適做錯了事,她也只對他望一眼,胡適看見了母親的嚴厲目光,就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胡適睡醒時才教訓他。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他,然後行罰。
為了兒子的將來,馮順弟管教的很嚴。她雖然沒有讀過書,但為了讓兒子念好書,她不惜掏出比別人高几倍的學費。那時,別的小孩學費只有二元,胡適的母親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後每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十二元。母親囑託先生要為胡適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這使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的孩子更紮實。
這麼一來,教書先生便對胡適另眼相看,特別優待,認真地為他講書,把一字一句的意思講得清清楚楚。這使得胡適9歲時就能看懂《水滸傳》了,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說看進去,還能把小說講出來,從中了解到了許多古文的文理。
胡適13歲時,馮順弟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19歲的時候,胡適考取了庚子賠款官費赴美留學。因行期由政府決定,當時他竟未能回家鄉與母親告別。胡適學成歸國後,當了北京大學的教授,成了倡導文學革命的知名人物。
守寡23年,馮順弟終於將兒子胡適培養成才。因為她的忍辱負重、含辛茹苦、淳淳教誨,所以胡適向來對母親的意願唯命是從。然而與同樣是孝子遵母親之命的魯迅不同的是,胡適沒有像魯迅那樣把「母親賜的禮物」供養起來,而是他甘願接受母親為自己安排的包辦婚姻,並且和自己的妻子相濡以沫走完一生。這是胡適的悅納,也是江冬秀的幸運。


※李克農:中國最強的男特工,唯一沒有領過兵、打過仗的開國上將
※1952年,生活多年的國家將他驅逐,63歲的卓別林再次成為流浪漢
TAG:民國奇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