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飛天工匠」杜永衛:與莫高窟的「新不了情」

「飛天工匠」杜永衛:與莫高窟的「新不了情」

中新社甘肅敦煌5月10日電 題:「飛天工匠」杜永衛:與莫高窟的「新不了情」

中新社記者 南如卓瑪

1977年冬天,17歲的杜永衛騎著自行車,帶著後來的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騎行了幾十里,去當時杜永衛下鄉的村裡爭取讓他進敦煌研究院。由此,他的一生便與莫高窟結下解不開的情緣。

資料圖:敦煌莫高窟。 王斌銀 攝

「那時,敦煌研究院百廢待興,人才青黃不接,條件非常艱苦,正在就近招人才。」58歲的杜永衛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回憶「初遇」莫高窟說,當時「招干」考官是樊錦詩和孫紀元先生,經過簡單畫素描和面試後,自小有美術特長的他被選中,從此成為「洞中人」,學習畫畫、臨摹、雕塑……

「每天站在洞里臨摹,常常一個人一站就是一整天。晚上10點停電後,在煤油燈下看書、畫畫,一點兒不覺得累。」初入洞窟,自小痴迷美術的杜永衛被莫高窟內古人的藝術震撼、感動。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曾形容當初的杜永衛,對敦煌文化知識的渴求就像「牛進了菜園子」。

18歲時,杜永衛被當時敦煌研究院美術所所長孫紀元相中收徒,開始學習敦煌彩塑臨摹。

在師父的指導下,杜永衛完整傳承了敦煌彩塑製作技藝。期間,他還多次公派赴中央美術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等進修,技藝日漸精湛。

在莫高窟臨摹22年後,1999年,杜永衛的創意意外中標,為台灣慈濟靜思堂做362身世界飛天雕塑,需歷時三年。「在敦煌研究院是體制內的人,不能請假這麼久,但當時很想把這藝術創意做成,就只能辭職了。」

時至今日,談起當時的「離開」,杜永衛坦言是他一生的遺憾。「真正感到不舍和難過是三年後完成了台灣的雕塑,猛然感覺失去了自己最熱愛的莫高窟,無所適從。」

無法重返莫高窟,他選擇留在「離窟最近」的敦煌創業,開公司、成立工作室,做敦煌彩塑臨摹,並把自己的工作室變成了敦煌彩塑的傳習基地,為海內外慕名而來的大學生、愛好者教授製作技藝,講述佛窟故事。

離開敦煌研究院後,他再進洞窟就變成了「甲方乙方」的合作。「每次一聽說有活兒,就高興得不得了。」杜永衛用「初戀」比喻自己與莫高窟的不解之緣,失去了才格外懂得珍惜。

闊別多年後,令杜永衛永生難忘的是,2015年與莫高窟「再續前緣」。當時,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博物館合作要在美國展覽,請杜永衛做展覽的彩塑。「當我再次站在佛窟前時,眼眶濕潤,內心歡喜。」他說,「再見」莫高窟時心裡只有一個信念:餘生只想做莫高窟的臨摹匠。

杜永衛從事敦煌雕塑40餘年,作品曾在法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以及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他還重修了敦煌石窟第一大佛雙手、榆林窟6窟彌勒佛像等,為敦煌研究院製作了百餘件彩塑。

如今,年過半百的杜永衛,從戈壁灘上找紅柳搭架、用麥草扎芯、和泥巴、上泥、塑造、敷彩,不厭其煩地向每一位來訪者講述敦煌彩塑的製作工藝和文化。

「只有這樣,讓更多的人關注敦煌彩塑,關注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這種自豪感才能沖淡我的遺憾。」杜永衛說,他的使命就是讓敦煌彩塑這門藝術「活著」。在他的心裡,和莫高窟「從未分開過」。(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新娘零彩禮出嫁 100名未婚青年承諾抵制高價彩禮
美國駐俄羅斯大使:特朗普希望親自與普京互動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