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那麼爭什麼呢,簡單說爭的只是陸上霸權

那麼爭什麼呢,簡單說爭的只是陸上霸權

競爭,那麼爭什麼呢?簡單說,在傳統中國,爭的只是陸上霸權。霸權就是生存權,或曰優勢生存權。若欲爭而勝之,必得具有優勢的實力。而實力的概念,在當時來說,其實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糧食,一是組織調運的能力。哪家的糧草豐足,組織調運高效,哪家的實力就強大。都是做大陸上的文章。顯然,這兩項,哪一項都直接牽涉到「水」的問題。根本說來,實在無非是「水」的調運問題。水既是農業命脈,糧食生產之基;同時又是糧物調運的最有效的通道。以水灌田,以獲取豐收,是為水利。其起源甚早,可說從傳說中的夏禹治水就開始了。

至春秋戰國,列國爭雄,耕戰並興,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而修水利,引水灌田,也就成為一項國政。其中最著名的工程,有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在蜀中所建都江堰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其設計之合理,施用之有效,及經得起歷史之考驗,至今仍在起作用,可謂世界水利史上一個奇蹟,沒有哪個古代水利工程可與它相比。這證明了,在陸上營安的中國文化,能達到怎樣神工鬼斧的神奇境地。都江堰成,使岷江分流為二,既減輕了外江(岷江)下游的洪水壓力,不致發生澇災;又通過內江將江水引向成都平原東北的乾旱區,進行有效農田灌溉;同時,復有利於航運通漕。一堰成,而四川「天府之國」的地位從此奠定。

當時蜀郡屬秦國的版圖,可稱為是秦國的後院。蜀郡的富庶,成為秦國繁榮崛起的最有力的後方基地。雖然山東六國也爭相效尤,紛紛興修水利,著名的如魏國西門豹引漳河水溉鄴,而與秦國有如此一個天府後院相比,其優劣差距,一下子大拉開。這是導致秦國在競爭中最終獲勝的一個至為要緊的基礎,歷來為後世研究者所忽略,我於此特予點明。試想,四川盆地,既為巨山所包圍,陸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進不去;水路,有三峽之險為阻隔,欲溯江入蜀,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山東六國根本沾不了它的邊,予它以哪怕些微的打擾。而蜀地也就靜悄悄安安穩穩,成為秦國後方生產供應基地。要命的是,山東六國與蜀地不沾邊,蜀中與秦中卻天然相連,雖有高山分隔,卻有褒斜道一道貫通,糧食物資,可源源不絕從蜀中運往關中,任是天兵,也難擾動此山中糧道。則,秦國之最後得勝,難道還有什麼疑問?難道不是天造地設、早在開戰之前即已註定的歷史結局。更何況,關中本土,八百里秦川本亦富庶之地,把住東方關門,努力生產,其安穩不受打擾,亦如蜀中。秦中水網豐富,渭河、涇河等等,號稱有所謂「八水繞長安」。加以適當的水利工程,引水溉田,通航轉運,更如虎添翼,無與匹敵。

天助其成!正當其時,一項宏大的工程,不可思議卻由秦國的敵國提出、且予以助建,這就是鄭國渠。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秦國日益崛起,山東六國無不為之憂慮,其中緊鄰秦國的韓國,就更是惶惶恐懼,日思夜想得一妙策,以求退敵安邦。這就想出一個計策,真是「妙策」啊!千古之下,想起來都讓人忍不住要發笑:在韓桓惠王的主持下,集韓國君臣集體之智慧,想到一策,他們認為,秦國既存虎狼之心,又與韓國毗鄰,不保哪一天殺出關來,韓國首當其衝受到禍害。秦國既安靜不下來,最愛「興事」,那麼何不就找點子事讓它做去,一以吸引其興趣和注意力,同時疲勞其過剩的精力(「疲敵」),這樣它就無暇東顧,而韓國亦以此得安,豈非天賜妙策?但是,究竟想什麼事去讓秦國做呢?想來想去,最後這就想到水利上來,既有利可圖,足以引起秦國的興趣,又工程浩大,足可有效牽制秦國的力量。

於是,桓惠王派了水利專家鄭國先生即刻往秦,誘以利惠,說服秦王。秦王還真的被鄭國說動,即令鄭國也就不要走了,留下來主持其事,興建一條水渠,西引涇水,東入洛河,渠長三百里,預計費時十年建成,可溉田四百萬畝。中途,秦王發覺了這原是韓國施的一計,一則以怒,差點要殺鄭國;一則以喜,聽了鄭國的辯解:「始臣為間,渠成亦秦國之利也。」而原諒了鄭國,讓他繼續主持這件事,卒致完工。「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韓國投肉退狼之計,換得一時苟安,最終把秦國推向更加強盛的地位。可謂掘土成路,路以畀人,坑以自陷,為古今一切既愚蠢又懦弱的當政者一幅絕妙畫像,真是好看煞人!而秦人得水之利,水溉關中,沃田富秦,卒並天下。後秦朝以水德自命,稱黃河為「德水」。雖曰推源自五行之說,從內心講,又何嘗不內含著一段對水的真誠感謝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好聽的三個姓氏,是貴族後裔,隨便取名字都十分有品位
墨子一生布衣,由於思想與春秋現實違背,史記僅24字記載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