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宋江一樣的小吏,21歲時被人罵成狗,看寒門出身的他怎樣雄起

跟宋江一樣的小吏,21歲時被人罵成狗,看寒門出身的他怎樣雄起

世事上下千年

人心亘古不變

——鄭擇第25篇歷史原創文——

01 貴人投宿,母親割發

「侃兒,你過來。」聽到母親叫自己,他疾步走了過去。

「你只管去招呼客人,其他的交給我了。」母親的語氣中透著一股子堅定。

24歲的他「哦」了一聲,然後恭敬地退出,去陪那些屋裡的客人。

或許是自己錯了,家裡的情況,自己心裡難道沒點逼數嗎?娘倆相依為命十幾年了,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哪能一下子招待一二十號客人?都怪自己一時興起,在大雪天要做這等豪邁的事。

可來的不是一般人,父親在世時跟他還有點交情,這次舉了孝廉,遇到風雪天氣來投宿,正是結交的機會,豈能錯過?

母親當然支持他了,就是要結交這種名士,自己才有出頭之日呀!不然苦哈哈地熬到幾時?想來自己也是挺不幸,12歲時父親就走了,如果父親還健在,還能掛個雜號將軍的名號補貼下家用。

父親已經走了12年,母親就一人撫養自己長大,也沒有再嫁。記得那年治喪時,她賣掉了自己的首飾;這些年全靠嫁妝,還有做女紅維持這個家。

2年前自己相親時,母親實在沒辦法了,就狠心割掉了一截頭髮去賣錢,割發後的母親依然長發及腰,光彩流動。

他在與客人寒暄時,腦子裡雜七雜八想起了這些往事。相親後母親語重心長告誡他,一定要到郡里去做事,然後再正式成親,不能委屈人家姑娘,並且跟他約定了三年的期限。

現在他做魚梁吏已經兩年多了,還是沒得到升遷,他深知縣裡的舞台太小,自己再有能力也大志難施展。可眼前這位孝廉是自己的「貴人」嗎?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他內心還是有些不確定,但本命年的他已經極為成熟,一般腦子裡想事,一般應付這一眾客人。說實話,這群人就是在等飯。

為首的那個孝廉,時不時問他一些問題,什麼時事政治,風土人情,名士典故,乃至趣聞佚事,他都了如指掌,並且對答如流。中年孝廉對這個青年小吏投來了讚許的目光。

他一心二用著,還是擔心母親如何拿得出酒菜來款待。人食馬喂的,這筆開銷可不小,看自己這破舊的房子,真說得上是室如懸磬了,母親能想出什麼好法子來?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難道又要割……他猛地想到了什麼,借口到後面去看母親,果然被他猜中了。母親一頭長髮披散開來,足足拖到了地上,然後狠心割了好長一截,這下竟不能長發及腰了。

「母親……」他在心裡用力叫道,發出很小的聲音。母親的眼圈有些泛紅,於是指著地上的幾個木桶,做過小吏的他一眼就看出那是馬飼料。

「這是……」他低頭問母親。母親告訴他,這是把自己床上的稻草席剁碎了喂馬的。

「那您……」在孝廉面前侃侃而談的少年竟無語凝噎了,母親也別過頭去,大概是不讓兒子看到她落淚。

他明白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太多,尤其是那頭髮,他當然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道理,但誰讓自己家底薄呢!他慢慢從母親手中接過那一束長發,鄭重地捧著要去換取酒菜。

「士行呀,士行……」是那個中年孝廉的聲音。

母親一把從他手中奪過了頭髮,「侃兒你快去,為娘的能行!」

02 宋江一樣的出身,卻摸不出銀子來

知道一點歷史的人應該讀出來了,文中的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陶侃。當然那個時候他還不出名,只是縣裡的一個小吏,主管漁業和河道。

我不知道魚梁吏具體幹什麼,但一提到小吏,我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宋江,陶侃年輕時就是跟宋江一樣的小吏。只不過小吏宋江富得流油,而小吏陶侃窮得叮噹響。

圖片來自百度

也許真是家裡太窮了,小吏陶侃從衙門裡拿回來一罈子腌魚,本來想打打牙祭的,結果遭到了陶母的教育,說不應該拿公家的東西行孝道。

現在這不算什麼事,可在當時陶母看得很重,因為那個時代講「孝廉」,做官的人大都是舉孝廉出身,陶侃給母親獻魚是孝,可用公家的東西就不是廉了,所以陶侃只好將東西送回去。

舉孝廉就等於有了做官資格,不再是吏了。遇著舉孝廉的范逵,陶侃當然要搞好關係了。

多虧陶母賢明,不僅頭髮長,見識也遠,讓范逵一干人吃好喝好,連馬都餵飽了,眾人都為陶母點贊。

歇了一宿,第二天范逵告別,陶侃相送百餘里,這下真把范逵感動了,這個年輕小夥子人品才能都很OK,於是就問他:願意去郡里發展嗎?

陶侃心中好欣慰呀,到大地方去發展,自己的前途算是有了一點光明,待工作落實了自己的婚事也能……

他腦子裡非常轉著,口中卻很謙虛:可惜無人引薦呀!范逵拍了拍他肩膀,又對他點了點頭,然後倆人分別。

看著范逵那一干人遠去的背影,陶侃心裡有數了。他踩著厚厚的積雪回去,心中大快,對母親說,自己的前途與婚事應該都有著落了,又給母親深深鞠了一躬。

03 從吏到官易,從狗到人難

果然第二年開春,他就收到了好消息。郡里派人來,說太守召他為督郵,領樅陽縣令,算是從吏正式過度到了官,還成了郡里有頭有臉的人物。這些都是范逵拜見太守,極力讚美他的結果。

他在太守張夔面前表現良好,還甘冒大雪千里迢迢接來名醫,看好了太守夫人的病。

太守為他背書,他終於舉了孝廉,去到當時的首都洛陽,拜見了宰相張華,終於接觸到當時的核心圈子。

宰相張華最初並不待見他,因為他來自偏遠的江西地區,晉滅掉東吳後,那地方的人被罵成傒狗,大意是蠻荒未開化的狗,當然也包括陶侃在內,那年他21歲,正準備走仕途呢,又遇上亡國之禍。

我21歲大學畢業,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如果有人罵我是狗,那我不得跳起來去咬人呀。年輕的陶侃胸中肯定有一口怒火,但他更有一個好母親。

母親教給他的除了孝與廉,還有一種發憤圖強的好品質與堅毅的隱忍力。

年幼的陶侃在母親教育下勤奮好學

他的這種自我修養,很大一部分得益於他的母親。話說明天正好是母親節,母親的功勞當然很多,但母親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

孩子如果沒有母性光輝的熏陶或者遇著一個惡母,就好比成長過程中缺失了某種必要元素,即使能夠成長,也在心底蒙上一層陰影。

04 賢母的光芒萬丈

陶侃的母親湛氏被稱為四大賢母之一,其他三位是孟(孟子)母、歐(歐陽修)母、岳(岳飛)母,她們哪一個的孩子沒有大出息,才從萬千母親中脫穎而出,成為史書記載、稱頌的賢母。

陶侃小時候勤奮苦讀,就是在母親監督下完成的,就連作為「傒狗」的他當上小吏,也是母親扶助的結果。

自己的日子苦一點沒關係,讓陶侃全心結交名士,得到貴人幫助,完成從寒門蛻變的人生目標,這個母親的確不簡單。

中華賢母園內「母子情」主題雕塑

這種母賢子孝的組合,如果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異彩,該是一件多麼無奈的事呀!而且陶侃確實有能力,自身素質過硬。

面對宰相張華的幾次冷落,不過30歲的陶侃始終神采安然,這是成熟的自信,也是一種不卑不亢。後來張華忍不住與他交談,獲得了和當年范逵一樣的心裡感受:這個年輕人太有才了!

西晉名相張華

張宰相都感到詫異呀,天下還有這般人才,果斷任用他為郎中——不是看病的,而是當官的,職位還不低。

他三十而立後,也並不是那麼順利的。小有名聲的他當過武岡縣令,卻遇到了一個不和的上司太守呂岳,於是氣憤得棄官回家。

前面我不是說過,陶侃具有良好的修養,懂得隱忍嗎,怎麼年長的他反而裸辭呢?其實這很好理解,因為他已經不是當初完全的小白了。

舉個職場的例子,剛工作的小白一般都很無奈,得到一份工作並不容易,所以分外低調;而有了一定工作年限的人,比如主管、經理,他們反而沒有小白們那種單純的謹小慎微了,甚至一言不合就撂挑子,因為他們並不那麼擔心出路。

不過他們的壓力卻大多了,即使是陶侃,棄官為民,後來又當過吏(中正),心中卻少不了憂慮,竟也比不上當年直面宰相的恬淡神情了。

一方面是胸中的抱負未果,另一方面的確是年歲大了,他獨自一人飲起了小酒——的確是小酒,他對喝酒嚴格限制,從不過量。

因為年輕時做小吏,有一回喝多了,犯了點遲到早退之類的小錯,賢母又登場教育,讓他從此有了警戒。

05 歷史瞬間:陶公原來不舞劍

月光水一般傾瀉在地上,陶侃喝完小酒,獨自在院子里踱步。其實他的酒量還可以,這次竟有些微醺了,他突然想到了魏武帝曹操,90多年前魏武揮鞭的英豪之氣赫然眼前。

「大丈夫當建功立業呀!」他心裡吶喊道。他這樣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八王之亂已經爆發了,雖然只進行了3個月,但他隱隱感覺到,這股子勢力依然蠢蠢欲動,王爺們誰都不服誰,都想分得更多的蛋糕,那時候將是自己的機會。

圖片來自百度

那一瞬間,他感到好慌張,因為他不清楚第二波八王之亂什麼時候爆發,再過兩年自己就40了,自己舍了縣令,更不甘心只做一小小的中正,可是年齡不饒人呀!

西晉氣數是不行了,但它負著一股子王氣能扛多久,實在是未知之數。一個王朝肯定比一個人能扛,個人的青春耗不起呀。

他胡思亂想著,腦子裡又出現了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形象。他恨不能將自己化為曹操與孔明的結合體,縱橫疆場,那才是自己真正嚮往的生活呀。

我們知道,後來陶侃當了大將軍,成了歷史上的名將,軍事功績很大。可年輕的陶侃並沒有表現出這方面的才能,更沒有表演的舞台,是歷史給他擺上了一道——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讓他在貴人的賞識下,一步步走向了軍旅生涯,最終都督七州軍事。

圖片來自百度

初次帶兵的陶侃已經44歲了,距離他款待范逵已經過去了二十年,他與張華暢談也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所謂往事如煙,其中歷盡的許多坎坷,非三言兩語能夠說盡的。

眼前的這個中年人,他還需要經過好幾年的困厄,才能夠在軍事上雄起,因為他命中的另一個貴人——荊州刺史劉弘姍姍來遲;然後他還要經過一系列磨難,比如母親逝世,自己被貶職,兒子被殺害等等,最終才能建功立業。

自己的後半生,他不停地平叛,在各大利益集團間不停地恩寵貶謫,又任勞任怨,事必躬親,憑藉武功而拜大將軍,憑藉威名而讓世人贊服。他心中的抱負終於變成了現實:合曹操與孔明為一體,儼然一個一流的統帥。

哦,那是我們後人知曉的事情,回到他那段棄官的日子,這頂多是一個美好的想像,任憑我們多麼急切地為他點贊,彼時的他依然聽不到。

我突然覺著,他轉身直面我了,我倆四目相對。那一瞬間我只想劃燃歷史的火柴,遙遙地照亮這個日後飛黃騰達而又飽經滄桑的中年男子。

月光在緩緩移動,火光卻遲遲不亮,偶爾閃過的幾縷火星,讓我心生崇敬的怯意,獃獃地望了陶公背影半晌,然後離去了,因為我從陶公的神情中讀出了一點:

歷史因想像而精彩,這是對後人說的;對於當局者而言,歷史止於想像。

可我還是忍不住回首望去,只見皎潔的月光下,一個強壯的身影在牆角里搬著什麼東西。我恍然大悟,原來陶公從中年時期就開始搬磚了!

卒章囈語:

請相信,

我的一切觀點,

都是胡說八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火柴 的精彩文章:

失去了父親的焦尾琴與柯亭笛,卻深得其書法真傳,一生坎坷最後還嫁給了小鮮肉

TAG:歷史的火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