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大了,不需要媽媽了……」奶奶對孩子說

「你大了,不需要媽媽了……」奶奶對孩子說

原創文章第62篇

案例

早上10點左右,小花園裡來了3個不到兩歲的孩子,一個由媽媽帶著,兩個是奶奶帶的。

老人領著孩子湊在一起聊天,小孩子各玩各的。

那個媽媽抱著孩子,看地上的花花草草,葡萄的葉子已經長出來了,路邊有塊小菜園,裡面種了一片小蔥,挨著小蔥是四五排韭菜,旁邊留一了塊空地,已經收拾平整了,一隻貓卧在那裡曬太陽,再過來是一小排香椿,邊上有兩排懸風鈴花,最外面是一排灌木叢,這樣就把小菜園隔開了。小菜園靠近路的一邊放了一排花盆,有的是去年的花發的新芽,有的種上了辣椒小苗,還有的是番茄小苗,還有幾盆叫不出名的。

媽媽帶著孩子一邊走,一邊介紹,孩子咿咿呀呀回話,一會摸摸邊上的柵欄,一會摸摸花盆裡的泥土,一會撿根小樹枝玩,尤其是看到貓咪特別開心,早上的陽光非常好,氣氛也像跳躍的陽光一樣,明亮輕快。

幾個孩子都過來看貓,一起在柵欄旁邊玩,玩了一會,其中一個奶奶過來了,小孩出乎意料的對奶奶說:奶奶,我也想要媽媽。奶奶毫無半點遲疑,告訴孫子:你大了,不需要媽媽了,啊,你大了,這個弟弟小,所以要媽媽。小孩不再說話,眼神里似懂非懂,一臉疑惑。

分析

毫無疑問,不到兩歲的孩子,是無法處理這句話的。這是一句帶有極大的殺傷力的指導。

告訴一個兩歲的孩子 「你不在需要媽媽了 」,是非常殘忍的。兩歲的孩子對媽媽的需要,是不容置疑的,是絕對的。

孩子心中對媽媽的渴望和奶奶的告誡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2歲的孩子沒有足夠的心智來處理這個矛盾。於是,矛盾就可能以待解決問題的形式進入潛意識中。

進入潛意識之後,矛盾不在直接呈現出來,會以一種無法察覺的形式表現出來。孩子對媽媽既想靠近,又想遠離,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是這樣。這種矛盾的狀態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也可能持續一個人的一生,甚至這種模式會投射到其他人際關係上,這就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困擾。(並不是說上述的小男孩一定會形成這樣的模式,只是通過這個案例分析這種可能性)

大部分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都無法時刻陪在孩子身邊,但是,還是應該多抽時間陪陪孩子,孩子2歲的時候不陪伴,留到什麼時候陪呢?

有人說,孩子3歲之前不記事,陪不陪,誰來帶都無所謂。真是大錯特錯。最最重要的陪伴就是在3歲之前,3歲之前是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時期。3歲之前的陪伴造就孩子本身,而不僅僅是一段腦袋裡的記憶。

此外,老人帶孩子,真的不要這樣對孩子說,有更好的表達,比如,對孩子說:「你想媽媽了啊,媽媽現在在上班,她也很想你,等她下班了,就馬上回來抱著你,跟你一起玩,如果你很想的話,我們可以給媽媽打個電話,你覺得怎麼樣?」

這樣的表達,首先對孩子想念媽媽表達了理解,然後告訴孩子媽媽也想他,他就會安心,然後太想念了可以打個電話,這就是解決辦法。

一句 「你大了,不需要媽媽了...」 是何等的冷漠,企圖讓孩子否認和壓制內心的想念,似乎孩子本不該想媽媽,想媽媽是錯的... ...長此以往,孩子既不能面對自己的真心,也無法以真心面對媽媽。

不僅希望媽媽們看到這篇文章,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也能看看這篇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在成長 的精彩文章:

你還在把孩子教育成一隻小綿羊嗎?

TAG:家在成長 |